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南城是《广韵》作者陈彭年的故乡。南城话属赣方言抚广片,内部多差异但能通话。本文以县城所在地建昌镇话为基础,它使用人口最广,是南城话的代表。南城话共有声母十八个:[P]、[P‘]、[m]、[f]、[t]、[t‘]、[n]、[l]、[ts]、[s]、[t(?)]、[t(?)‘]、[(?)]、[k]、[k‘]、[η]、[h]和零声母[φ]。现将南城方音声母分成七组依次论述。同时为了比较的方便,亦将南城方音六声调列出:阴平调11,阳平调35,上声调51,阴去调3,阳去调24,入声调5(注于例字音标后)。

  • 标签: 中古音 使用人口 抚广片 赣方言 《广韵》 阴平调
  • 简介:研究语言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和依据文献材料的语文学方法。历史比较法以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为前提,如果缺乏这种可资比较的材料,只能采用内部拟测法。内部拟测法根据一种语言的材料,着眼于语言结构的系统性,从共时分析中得出历时的结论。语文学方法也是只就一种语言的材料探索语言的演变过程,因而有人把它看成内部拟测法的一个变体。汉语上古音的研究,经过清儒的考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考证文献只能得出音类,要揭示音的面貌,还得拟测出各个音类的音值。拟测上古音的工作开始于二十年代初。由于现代汉语的方言及不到上古,亲属语言没有深入研究,历史比较法用不上,因而需要把传统的语文学方法与内部拟测法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实现这种结合的第一个人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后来,王力、董同和、李方桂等学者又在高本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使上古音的轮廓逐步明朗起来。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上古音研究中谐声原则与声母的拟测,韵尾的拟测,诗韵与主要元音的拟测等主要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评论。

  • 标签: 高本汉 内部拟测法 汉语上古音 上古音系 历史比较法 元音
  • 简介:上古韵部划分是上古音研究的核心部分,韵部划分至清代虽已渐臻完备,但学界对韵部进行再划分的工作一直未断。李新魁先生在二十九部基础上分出祭、废、至、队、曷、桓、戈七部,将上古韵部分为三十六部,其分部的依据不合理,故不必立祭、废、至、队、曷、桓、戈七部。

  • 标签: 祭部 废部 至部 队部 曷部 桓部
  • 简介:本文以姚文田的古音研究为例,分析了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古音学研究对上古音这一研究对象界定模糊的事实。通过对上古音研究资料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上古音没有可参考的韵书,韵文也很缺乏,选择《诗经》韵文作为音的代表.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众多古音学家不约而同的“无奈”选择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清代古音学虽然无法严格界定上古音的范围,却在相同的对话空间中将上古音的研究不断推向鼎盛阶段。但要保持上古音研究的发展与壮大,就不应停留于对《诗经》的研究,而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争论、不断去开拓,延伸汉语研究的理论深度与生长空间。

  • 标签: 上古音 《诗经》 姚文田 研究对象
  • 简介:<正>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语言学家,也是当时保卫我国北方领土的著名将领。所著《毛诗古音考》(1606)、《屈宋古音义》(1614)和《读诗拙言》(附于《毛诗古音考》后),是我国古音

  • 标签: 陈第 古音学 《毛诗古音考》 古音研究 “叶音” 平声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03
  • 简介:    5.王力(1936)对南北朝的分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古音的关键时期,把魏晋时期的语音(古音)看作从上古音到中古音演变的转折点,张万起的《中古汉语特点和汉语史分期》

  • 标签: 分期综述 音分期
  • 简介:<正>《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一期,载有马玉山同志的《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以下简称“商兑”),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音通假定义、区分标准,及其所举例字提出了异议。笔者不敢苟同,故撰本文略陈固陋,以就教于诸位学者同仁,同时兼与“商兑”一文的作者商榷。(一)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

  • 标签: 古音通假 通假字 商兑 《古代汉语》 汉字的形体 本有其字
  • 简介:古音韵是我国古代汉语字音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初学者一接触它,畏难情绪油然而生,原因有几点:一是没有现代音韵知识作基础,听课时,感到莫名其妙;一是觉得内容枯燥,提不起兴趣;一是认为古音韵远离现实生活,学了用处不大;一是方法不当,下了功夫难掌握,就打退堂鼓。上述四点,除要巩固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改进方法以外,要解决学习古音韵的认识问题。

  • 标签: 古代汉语 反切下字 反切上字 学习态度 被切字 通假字
  • 简介: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结合研究对象,可把音韵学细分为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四个部分(略去了人们比较熟悉的现代语音)。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经》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研究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今音学以《切韵》、《广

  • 标签: 古音学 学知识 应用说
  • 简介: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江有诰在古韵分部、阴入相配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得益于他对材料的广泛占有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吸收,并在方法上积极探索从而做到"后出转精"。当然,受时代、个人的局限,其古音研究在韵部分类上未能至于尽善,未能形成阴阳人相配的韵部系统。

  • 标签: 江有诰 古音学 古韵分部 阴入相配
  • 简介:<正>在清代古音学的研究中,段玉裁(1735——1815)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古音学的代表作《六书音均表》虽然是在前辈学者陈第、顾炎武、江永以及他的老师戴震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但却有极大的发展。古音研究的某些新的领域还是他亲自开拓的,从而把古音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对后世影响极大。

  • 标签: 段玉裁 入声 合韵 古音研究 戴震 《六书音均表》
  • 简介:惠威F10是一套拥有15英寸低音单元的独立2.0声道Hi-Fi扬声器,它不但拥有异常复古的整体风格设计,还融合了惠威领先的专利电声技术,惠威F10的设计灵感来自那些古老的扬声器。这款音箱的箱体全部采用实木精细雕刻而成,惠威的工程师用众多带着古典烙印的曲线和花纹装饰了F10.

  • 标签: F10 惠威 音箱 HI-FI 低音单元 风格设计
  • 简介:日本学者汉语上古音研究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其中传统、近代时期上古音研究主要借鉴清代学者的成果;以高本汉理论传入为契机,现代上古音研究形成规模;战后,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大家辈出,构成了当代上古音研究的兴盛局面。本文关涉到日本学者汉语上古音研究历史以及基本问题的探讨,也叙及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情况。

  • 标签: 日本 上古音历史 基本问题 日语汉字音与上古音关系
  • 简介:汉语语音史、语音学史的深入研究,有赖于断代语音学文献的发掘和考证。对断代的语音史、语音学史文献研究得越深入,得出的结论就越中肯。古音学史上对宋代的古音学研究或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这段时间古音学研究的人物、文献以及学术成就的全面系统的材料。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张民权《宋代古音学与吴械〈诗补音〉研究》,此书是商务印书馆2004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被列入“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三辑,

  • 标签: 古音学研究 文献考证 学史 宋代 编后记 中国语言学
  • 简介: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所一直崇奉的一种神异动物。龙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是华夏先民的图腾。但龙的真相问题——龙在历史上究竟是否存在过?如果存在,其实体又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和文化之谜,值得给予认真地清理和研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有关华夏上古神话、人物、种族和文化起源的极大一部分内容,都是与龙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解决这个问题入手,我们还将有可能解开中国上古史中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文化之谜。

  • 标签: 神异动物 真相 “龙” 古音 字形 上古神话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谐声材料在考求上古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方法的利用由来已久,在陈第《毛诗古音考》一书中,为了求证上古音,他重视利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的谐声材料,同时对谐声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对《毛诗古音考》中的谐声材料进行分析。从而证明陈第考证古音时对谐声材料的重视和他使用的谐声材料的正确性。

  • 标签: 《毛诗古音考》 谐声材料 《说文》 系联
  • 简介: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储泰松一、梵汉对音研究小史运用传统的方法、材料研究汉语音韵学,到清儒那儿已臻极致。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拓宽研究视野、方法,挖掘新的材料。正因为这种时代要求,1923年北大《国学季刊》发刊词提出“用梵文原本来对照汉文译音的文字,很可...

  • 标签: 梵汉对音 中古音 语言研究 唐五代 鸠摩罗什 《史语所集刊》
  • 简介: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虞万里一《三礼》汉、文术语释例二《三礼》汉、文术语统计表三《三礼》汉、文之古音系统四古方音微两汉经,有古文,有今文;两汉学,有古学,有今学。至其傅人,清唐晏《两汉三国学案》所列己有七、八十人,实则远不止此。汉初经学守家法,门...

  • 标签: 《说文》 《古音系研究》 《三礼》 《周礼》 《礼记》 《考工记》
  • 简介:笔者从蒙古高原西北游牧民族的兴起,论述了经过了多个民族、朝代的更替,琵琶始终伴随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民族,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琵琶的描述与记载"枇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说明蒙古族历代音乐历史中很早就有使用琵琶的记载。清末民初以后,琵琶在内蒙古地区渐渐失传,在蒙古族音乐演奏中基本不被采用。如何摒弃歧见让琵琶这件历史上曾经被蒙古族人民所喜爱和广泛使用的乐器,为今天的蒙古族音乐所借鉴和使用,为蒙古族音乐服务,这是我们民族音乐工作者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琵琶 蒙古族音乐 民族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