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资料例1男,31岁,因下腹胀痛14d人院。患者近1年来因进食不当反复出现腹泻,大便形状为黄色稀水样便,服用盐酸小檗碱片、吡哌等药物后症状缓解。患者14d前食用水产品后出现脐周痉挛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自服盐酸小檗碱片、吡哌、胃复安等药物,症状无减轻,腹泻次数增多,每日4~6次,为黄色稀水样便入院治疗。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肠胃炎 嗜酸粒细胞 腹痛 腹泻
  • 简介:背景: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诊断往往延迟。目的:探讨EG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EG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内镜、影像学和治疗的资料。结果:10例EG患者的平均年龄41.9岁,4例有过敏史或哮喘史,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5d。临床均表现为腹痛,伴腹胀、腹泻或呕吐;8例血酸性粒细胞增加,CT示7例胃和小肠壁广泛水肿,分层状肠壁增厚或腹腔积液。内镜检查发现6例胃窦、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充血糜烂。所有病例经胃肠黏膜活检和(或)腹水检查明确酸性粒细胞浸润。7例患者予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停药后复发。结论:EG可能并非罕见,腹痛伴血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腹痛患者CT发现胃肠壁均匀水肿或分层状肠壁增厚,或伴腹水,需考虑EG,多部位包括十二指肠降部多点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血酸性粒细胞增多。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伴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胸腔积液(EPE)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以胸腔积液中酸性粒细胞是否增多为标准,对31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痰液脱落细胞学、肺CT确诊肺癌患者进行分组。结果肺癌伴酸性粒细胞增多与不伴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细胞数、Rivalta试验、乳酸脱氢酶(LDH)、癌胚抗原(CEA)均有差异(P〈0.05)。结论胸腔积液中酸性细胞增多不要忽视恶性肿瘤的可能。

  • 标签: 肺癌 胸腔积液 嗜酸性细胞增多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主因右侧头皮多发红色丘疹、结节1年,于2013年2月就诊。患者于1年前(孕12周)发现右耳后出现一米粒大小无痛性红色丘疹,逐渐增大;此后右侧头皮不断出现新发类似皮损,并迅速增大。部分皮损可自行缩小,有时触碰破溃后出血不止。现产后2个月,皮损无明显变化。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局部外伤史,无过敏性疾病及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其父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姑母有哮喘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头皮及中线附近见多发性丘疹、结节,淡红至暗红色,直径0.5~2cm不等,未见融合,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无明显压痛,周围皮肤正常。右侧颈部可触及黄豆大淋巴结1枚,无压痛,活动度好,表面皮肤无异常(图1a-1c)。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细胞百分比7.4%(正常值0.5%~5%),血清总IgE125IU/ml(0~100IU/ml)。右侧头皮部位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表皮突消失,真皮内见大量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管腔不规则,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向腔内凸起;血管周围大量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图2a-2b)。诊断: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皮损采用钬激光治疗仪,1.0J脉冲能量,15Hz频率予以切除治疗。考虑患者皮损数量较多以及有自发性皮损缩小病史,因此予切除部分较大皮损,较小皮损未予处理,并嘱患者随访。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诉无新发皮损,遗留的较小皮损无明显增大,部分皮损自行消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 标签: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妊娠
  • 简介:将来自酸乳杆菌K1的胞外阿魏酯酶应用于糖化过程,以释放游离酚进入到麦汁中.该酶在生物反应器中制成,并部分纯化从而获得单酶.在52℃时,游离阿魏和香草酸释放到麦汁中(糖化醪中酶的用量为4.09-14.60U/L),在62℃能检测到阿魏(酶的添加量为14.60个单位/L).在26℃时,酶的任一浓度都能使游离P-羟基安息香和丁香得到有效释放;在52-74℃,游离的P-羟基安息香也能释放(酶使用量为14.60U/L);在26-52℃时,游离儿茶也能被酶制剂(酶用量为8.75U/L和14.60U/L)有效水解;起源于绿原的游离咖啡在26-62℃也能有效释放.在糖化过程中,虽有细菌酯酶的活性,但没有P-香豆释放出来.而由于其较低的热稳定性,在62℃或74℃时,酸乳杆菌K1的阿魏酯酶不能释放酚.综上所述,酸乳杆菌K1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生阿魏酯酶的来源物质,在糖化初期可用于抗氧化酚的释放.

  • 标签: 抗氧化剂 细菌 阿魏酸 阿魏酸酯酶 乳酸糖化 嗜酸乳杆菌
  • 简介: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分为3型:(1)黏膜型:最常见,主要为胃肠道粘膜内大量酸性粒细胞浸润,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2)肌层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可引起幽门梗阻及肠梗阻;

  • 标签: 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 浆膜型 腹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2例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临床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外周血像改变以酸性细胞增多为主,内镜下突出的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肠壁增厚、黏膜糜烂或息肉,肠壁增厚等表现。结论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罕见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多以消化道症状就诊,与其它胃肠道疾病容易混淆,外周血酸性细胞增多、辅助检查胃肠道粘膜水肿、皱壁增宽、结节样增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等是其较典型临床表现。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内镜下表现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2例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临床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外周血像改变以酸性细胞增多为主,内镜下突出的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肠壁增厚、黏膜糜烂或息肉,肠壁增厚等表现。结论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罕见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多以消化道症状就诊,与其它胃肠道疾病容易混淆,外周血酸性细胞增多、辅助检查胃肠道粘膜水肿、皱壁增宽、结节样增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等是其较典型临床表现。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内镜下表现 诊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舒王①性酷书,虽寝食间手不释卷,昼或宴居②默坐,研究经旨③。知常州,对客语,未尝有笑容。一日,大会宾佐④,倡优在庭,公忽大笑,人颇怪⑤之。乃共呼优人厚遗之,日:“汝之艺能使太守开颜,真可赏也。”有一人窃疑公笑不由此,因乘间⑥启公,公日:“畴日⑦席上,偶思咸、恒③二卦,豁悟微旨,自喜有得,故不觉发笑耳。”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黄体酮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对缺血半暗带内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方法利用大脑中动脉栓线阻断法(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通过检测CD68表达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分别反映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半暗带的浸润情况及黄体酮的作用。结果黄体酮能有效减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内CD68和MPO的表达。结论黄体酮能显著减少大鼠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内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 标签: 黄体酮 大鼠 脑缺血 炎症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dehydrogenase-1,ALDH-1)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IMPC伴淋巴结转移103例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伴淋巴结转移(invasive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specified,IDC-NOS)110例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所有入选病例术前均未经放、化疗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组肿瘤原发灶和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癌组织中ALDH-1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①IMPC组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率[原发灶37.9%(39/103);淋巴结转移灶47.6%(49/103)],明显高于IDC-NOS组[原发灶21.8%(24/110);淋巴结转移灶23.6%(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阴性状态、PR阴性状态、HER2过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③与IDC-NOS组相比,IMPC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乳腺IMPC转移淋巴结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差有关(P=0.005)。结论ALDH-1可作为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且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导致IMPC高淋巴管侵袭、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干细胞 乙醛脱氢酶-1 原发灶 淋巴结转移灶 ALDEHYDE
  • 简介:最近因事到久违的省城去,待事情办妥,而事先说好午饭后来接我们的车却因故要到傍晚才能来。这多余的半天时间让我想到了一个去处。那是二十多年前在党校进修时经常光顾的一条小街,不宽的街道两旁满是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尤其炎炎夏日,这里简直就是避暑胜地,因为周围的学校很多,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29岁,左下肢出现肿胀性斑块2个月。皮肤专科检查可见左下肢小腿屈侧近腘窝处一约2.5cm×2.0cm的肿胀性斑块,在斑块的右侧有一约3.0cm×2.5cm大小皮损,淡红色,质地柔韧,有浸润感,局部温度略高,无压痛。血常规检测见酸性粒细胞计数及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正常,真皮深层、皮下脂肪间隔散在较多酸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见巨细胞。诊断为酸性脂膜炎。给予患者泼尼松片30mg每日1次、雷公藤20mg每日3次治疗,皮损好转,基本消退。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 简介:硅烷化玻璃酯复合物(silanolhyaluronatecompound,SHAC)是一种透明质衍生物。类人胶原和肌肽是当前市场上主流的抗皱成分。本研究将SHAC用于皮肤抗皱剂中,研究其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SHAC分别与类人胶原和肌肽复配,作用于体外培养的L929细胞,检测正常细胞的增殖活性和UVB损伤细胞的修复能力。结果表明:(1)肌肽能促进L929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UVB照射细胞引起的氧化损伤的能力。类人胶原蛋白没有明显效果。(2)SHAC分别与类人胶原、肌肽制备复配制剂,均能够显著促进细胞的增殖,抑制UVB照射引起的细胞损伤。SHAC能增强类人胶原和肌肽的功效,在开发皮肤抗皱功能的产品领域前景良好。

  • 标签: 硅烷化玻璃酸酯(SHAC) 类人胶原 肌肽 复配 增殖活性 紫外损伤
  • 简介: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今校园,诵读经典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能够熏陶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 标签: 诵读经典以人为本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