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概念在慢性咳嗽的原因研究中,细胞支气管炎是咳嗽的一个原因.细胞性支气管炎首先由Gibson等在1989年Lancet杂志上提出[1].近几年来有大量的相关论文.

  • 标签: 嗜酸细胞支气管炎 病因 诊断 治疗
  • 简介:患者。男性,30岁。主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7天,于2003年7月14日入院。1周前因进食涮羊肉3小时后出现腹痛,并呕吐1次,呕吐物为鲜红色羊肉,此后出现持续性腹胀伴恶心、食欲不振。于两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腹泻,每天7~8次,呈水样便,无脓血,无坐急后重感,无寒战、发热。即往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化学毒物接触史,于两周前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 胃肠炎 腹水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国内报道细胞性胃肠炎的文献45篇计95例。结果①有过敏史者8例(占84%);有过敏诱因者41例(占43.2%)。②临床症状多样化,分型:黏膜病变型占61%,肌层病变型占9.4%,浆膜病变型占29.5%。③外周血细胞增高者90.5%;骨髓检查及腹水检查阳性率达100%;血沉异常者占8118%;lgE异常者占47.3%;胃镜病理提示有细胞浸润者92.6%;肠镜病理提示有细胞浸润者62.5%。④激素治疗66例,治愈率100%;给予抗组胺等对症治疗25例,治愈率88%,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10年细胞性胃肠炎有增多趋势。外周血细胞计数、胃肠道多部位活检、骨髓检查、腹水检查、血沉及IgE的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本病预后良好,对激素治疗敏感,调整饮食及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特点 诊及治疗
  • 简介: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外周血中酸性粒细胞总数超过0.4×10~9/L的情况,绝对计数比百分比更为精确。比如说,一个病人的酸性粒细胞总数是0.4×10~9/L,白细胞总数是4×10~9/L,即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0%,但却不能称之为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在热带医学教材中,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只是提示有寄生虫感染(通常指蠕虫),而不能明确诊断。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寄生虫感染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细胞瘤手术治疗成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7例肾上腺细胞瘤患者除进行常规手术,术后护理,尤应注意术前降压,扩血管和预防血压,突然升高诱因;术后注意对体液不足和术后并发症地预防。结论术前有效地降压,扩血管预防血压突然升高诱因及术后补液升压和预防并发时症围未手术期护理地重点和手术治疗成功地关键。

  • 标签: 肾上腺嗜珞细胞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患者女,47岁。因右上腹部疼痛3个月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不放射,无恶心呕吐,病后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6.7℃,脉搏85分/次,呼吸20次/分,血压18/12KPa。肝右肋缘下可扪及2.0cm,剑突下5.0cm,压痛,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脾不肿大。HBsAg阴性,AFP2μg/L。肝脏B超于左叶肝静脉旁探及1个2.9cm×2.4cm弱回声团,边界清,有晕环,内部回声欠均。CT发现肝左叶内有一3.0cm×2.5cm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癌。

  • 标签: 肉芽肿 嗜酸性细胞 原发性肝癌 占位性病变 右肋缘下 术前诊断
  • 简介:T淋巴细胞瘤是少见的淋巴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常有高热,并伴皮肤浸润。皮肤浸润常表现为皮下结节或包块,皮肤极易发生褥疮或破溃。破溃后,该处出现顽固性感染,经久不愈,易致细菌和病毒侵入,最终导致败血症而死亡。

  • 标签: 皮肤浸润 T淋巴细胞 破溃 护理 包块 皮下结节
  • 简介: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不同浓度Cr6+(0.122、0.670、1.219、3.657、10.971和32.913mg/L)水体染毒鲤鱼种40d,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处理组铬浓度的提高,其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相应提高.鲤暴露于Cr6+3.66~32.91mg/L时,铬处理鱼微核细胞率较对照组鱼有明显差异.鱼肌肉、鳃、肝和肾组织内的Cr6+残留量同其微核率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 微核试验 诱变效应 重金属污染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酸性粒细胞(EC)增多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变化,得出结论脑脊液改变可作为诊断广州圆线虫病的主要实验室依据,但其中EC的变化和病情的变化可能不相一致。

  • 标签:
  • 简介:本文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重点分析引力与斥力在形成浸润与不浸润现象过程中的作用。

  • 标签: 浸润 不浸润 引力 斥力
  • 简介:背景:皮肤CD8^+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近来报道的罕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文献中仅有约20例报道。作者在此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发皮肤血管炎和淋巴组织增生的患者。病例报道:1例42岁的塞内加尔男性患者因其皮损表现为结节且迅速蔓延并发生坏死和溃疡而入院,患者近期还发生体重减轻、发热以及多发性淋巴结增大。皮肤组织学分析显示少见的血管中心性间质和大CD8^+细胞毒性T细胞表皮性真皮浸润,伴有皮肤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联合化疗4个月后患者死亡。讨论:此患者的特点符合Berti所描述的原发性皮肤CD8^+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多数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节和溃疡,组织学多表现为皮肤组织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伴明显而持久的表皮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表型为CD8^+并且表达细胞毒素蛋白质,这可能解释了本病的局部和系统的侵袭性病变及浸润和坏死皮损血管损坏的实质。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细胞毒性T细胞 T细胞淋巴瘤 CD8^+ 侵袭性 表皮
  • 简介:<正>患者女,46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6小时。加重伴发热2小时收入院。入院前病人曾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量中等,无咖啡样物,无腹泻及粘液血便,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体查:神志清,急性痛苦病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未发现明显异常体征。腹平,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式呼吸无减弱,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以麦氏点为重,未扪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及,

  • 标签: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细胞癌 阑尾类癌 外科病理学 嗜银 阑尾切除术
  • 简介:呼吸系统感染会引发各年龄段儿童哮喘,也会对哮喘的病因和发病产生影响。多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呼吸系统的多核病毒(RS)常会引发儿童一期哮鸣,进而发展为慢性哮喘。而且,鼻病毒是儿童和成人哮喘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采用RT-PCR方法,在80%儿童和50%成人的哮鸣期中发现了呼吸系统病毒。然而,病毒感染引发支气管哮喘加剧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该项研究的目的是要测定哮喘加剧时病毒感染的情况,并测定这些病毒与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活素形态和伊红细胞活性的相关性。经患者同意,302名受试者(183男性,119女性,平均年龄4岁)参加了该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每位儿童都必须有哮喘史和/或哮喘症状。对79例哮喘病人在急性发作时进行鼻擦拭或冲洗,取样後通过抗原检测包对RS病毒、流感A型和B型病毒和腺病毒进行分析。此外这些病毒在进行直接DNA序列分析後又经PCR检测。在全部79例哮喘急性发作的病人中,27例检测出鼻病毒,25例RS病毒,2例A型流感病毒,5例其他病毒,21例未检测出病毒。研究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病毒引发儿童哮喘的主要原因是鼻病毒和RS病毒。比较而言,流感病毒和其他病毒为次要。此外,病毒特别是鼻病毒引发的哮喘,可能会提高伊红细胞活性而导致哮喘症状的加剧。哮喘加剧与鼻病毒或RS病毒的相关性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哮喘急性发作 细胞活素反应 病毒检测 儿童哮喘 发作时 嗜伊红细胞
  • 简介:本文研究了雷公藤内酯醇诱导哮喘豚鼠肺内酸性粒细胞(EOS)凋亡的作用,结果发现,雷公藤内酯醇能诱导哮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EOS凋亡和EOS的数量减少,并抑制EOS的bcl-2表达,以上提示雷公藤内脂醇能改善哮喘豚鼠肺内的EOS浸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雷公藤内酯醇 哮喘 豚鼠 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