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 明确 SPSS 矫治系统在 I 合患者治疗前后的软组织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 2013 年 ~2017 年就诊于唐山市协和医院的青少年 I 双颌前突畸形患者 33 例,均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需要中等偏强支抗,应用 PASS 矫治系统,内收上下前牙关闭拔牙间隙,改善面型,拍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 使用 winceph8.0 头影测量软件,测量标志点:软组织: 1) 面凸角; 2) 鼻唇角。线距指标: 3) 上唇突度; 4) 下唇突度; 5) 颏唇沟 -H 线; 6) 上唇长; 7) 下唇长 [ 1 ] ,输入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3 0 例患者在问增加任何辅助支抗措施下,疗程约 15~24 个月。磨牙、尖牙建立中性关系,前牙 OB 、 OJ 正常,面型良好。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ASS 矫治系统以 其独特的支抗控制生物力原理 [ 2 ],能够对需要中等偏强支抗的合畸形病例提供良好的支抗控制,面型改善明显。

  • 标签: PASS矫治系统 软组织变化 低摩擦 支抗 双颌前突
  • 简介:摘要目的activator矫治器在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特点。方法23名9-13岁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患者应用activator进行矫治。男11名,女12名。每名患者矫治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曲面断层、及手腕骨X线片。对activator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10个项目的测量,并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SNA、ANB、OJ、UI∕SN、UL-ELine等在治疗后减小,差异有显著性;SNB、LI∕MP、CO-GN、MP∕SN、LL-ELine等在治疗后增大,差异有显著性。下颌综合长度增加,下颌平面角增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ctivator在生长发育期的Ⅱ1分病例的治疗中能有效减小覆合、覆盖、改善关系从而改善患者的Ⅱ骨面型。对对于存在拥挤或下前牙较唇倾的Ⅱ病例,activator及二期治疗时的拔牙矫治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activator 安氏Ⅱ类 下颌后缩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扩弓器应用在畸形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接诊的畸形患者49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取直丝弓矫治,研究组25例采取螺旋扩弓器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疗程、面型改善率、随访半年复发率,及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疗程短于对照组(P〈0.05),面型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半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头影测量指标均有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螺旋扩弓器应用在畸形中效果明显,面型、头影测量指标改善更佳,而且可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 标签: 螺旋扩弓器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合畸形患者正中合(centric occlusion,CO)位及正中关系 (centric relation,CR)位咬合。方法:收集安合畸形患者30例,咬CO位及CR位合蜡,上合架,记录CR位早接触牙位、CO位及CR位尖牙、磨牙位置和髁突位置,并测量前牙覆合覆盖。结果:CR位早接触多出现在磨牙区;尖牙、磨牙关系从CO位到CR位均发生了远中移动,前牙覆合变浅,覆盖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CR位髁突位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分析患者CR位咬合,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

  • 标签: Ⅱ类错合畸形 正中合位 正中关系位 咬合 髁突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Frankel Ⅲ型功能矫正器应用于III畸形患者临床正畸治疗中的具体价值。方法:本文将以我院2017年01月-2021年08月期间收治的80例III畸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n=40)、对照组(n=40)。研究组应用Frankel Ⅲ型功能矫正器,对照组应用反式 Twin-Block 矫治器,记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SNA、SNB、U1-NA、U1-L1、MP-SN、ANB、L1-MP、Y轴角变化情况。结果:两组III畸形患者治疗前SNA、SNB、U1-NA、U1-L1、MP-SN、ANB、L1-MP、Y轴测量值对比均P>0.05;治疗1年后,研究组III畸形患者SNA、U1-NA、MP-SN、ANB、Y轴测量值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L1-MP、SNB、U1-L1测量值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III畸形患者应用Frankel III型功能矫正器效果显著。

  • 标签: 错颌畸形 安氏Ⅲ类 Frankel Ⅲ型功能矫正器 治疗价值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Angle1分患者亲代的型特征,对比一般人群与Angle1分患者亲代的Ⅱ发病情况,对Angle的家庭聚集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Angle有家庭聚集性,该病患者亲代的Ⅱ发病率高于一般普查群体的发病率,按一级亲属发病率估算的遗传度为81%,认为此Angle1分有较大的遗传作用的可能

  • 标签: 发病率 家庭聚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打开咬合在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方法60例低角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上颌平面导板牵引来打开咬合。对照组单纯使用固定矫治器。比较两组患者打开咬合、排齐牙列和磨牙关系发生转变所需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打开咬合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上颌平面导板牵引来打开咬合以明显缩短打开牙合咬合的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打开咬合 安氏Ⅱ类 矫治
  • 简介:目的:探讨骨垂直向不调指数(ODI)与上、下颌骨垂直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牙合]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下颌-AB平面角、O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ODI均值在70°以上,骨性[牙合]ODI均值在63°以下,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较成人小,需行正手术的患者ODI均值小于53°。O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ODI均值小于正常标准值越大,上、下颌骨骨性垂直向畸形就越严重。ODI值是评价骨性[牙合]上、下颌骨垂直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 标签: | 头影测量 垂直向不调指数
  • 简介:目的采用PAR指数对畸形的矫治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畸形患者60例,对其矫治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结果矫治后各评估项目分值均低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接近理想53例,可以接受7例,无不能接受患者。牙关系无改善或变坏的例数为0,改善12例,极大改善48例。结论畸形病情复杂,其矫治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矫治方案,患者积极配合,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 标签: PAR指数 错 安氏Ⅲ类 矫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拔牙与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及上气道形态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选取患者共40例,非拔牙与拔牙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牙弓及上气道形态相关指标,获取的资料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拔牙组治疗后UMM(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UD(上颌牙弓长度)、LD(下颌牙弓长度)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LCC(下颌尖牙间宽度)、UMM、UD、LD变化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治疗后ANB增大、U1-SN增大(P<0.05);拔牙组治疗后ANB增大,L1-MP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U1-SN变化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治疗后PNS-R增大(P<0.05),拔牙组治疗后PNS-R、PNS-Ad 2增大、SPP-SPPW减小(P<0.05),两组治疗前后上气道变化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拔牙组治疗后腭咽段SPP-SPPW变化值与L1-MP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拔牙与拔牙矫治后上气道鼻咽段均有增大趋势;拔牙矫治后上气道腭咽段有减小的趋势,其减小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并不明显,并与下中切牙的舌倾程度相关。

  • 标签: 安氏Ⅲ类错 上气道 牙弓
  • 简介:目的通过对(牙合)患者进行亚型划分,分析Ⅱ患者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1997~2000年就诊的(牙合)患者894名,通过影像测量及最小平方和重叠法(ProcrustsSuperimpositiom,PS)进行聚类分析以及亚型划分,分析每组的颅面特征,总结其形成机制.结果聚类分析将样本分出11个具有各自形态特征的类型,并形成各自的图形模板.结论PS重叠法用于形态学分类具有一定的优势.(牙合)的主要机制为下颌后缩,并且约60%存在垂直向不调,其中高角病例更加多见.

  • 标签: 安氏Ⅱ类错(牙合) 聚类分析 Procrusts重叠
  • 简介:目的:探讨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牙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骨性[牙合]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骨骨性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骨性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 标签: 头影测量 前后向不调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winblock活动矫治器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列早期III分类下颌后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例以下颌后缩为主恒牙列早期III分类患者,采用Twinblock活动矫治器配合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对比。结果与矫治前相比,Spee曲线整平,SNA、SNB、ANB、U1-NA、UI-SN、U1-NI、L1-MP、LI-NB等在正常值范围内或接近正常范围。结论以下颌后缩为主III分类牙合畸形患者经双期矫治后面型明显改善,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牙、磨牙中性关系,咬合稳定,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Twinblock 矫治 固定矫正 安氏II 类I 分类错牙合 下颌后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III分类畸形的疗效。方法1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III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采用双期矫治,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牙、骨、牙槽骨的变化。结果矫治后患者SNB增加3.02°,ANB减小3.44°,覆牙合减小3.68mm,覆盖减小5.92mm,下颌骨明显向前生长,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winBlock是治疗III分类患者非常有效的功能矫治器,可以明显减小患者的前牙覆盖,纠正磨牙关系,改善面型,增强下颌骨的生长。

  • 标签: Twin Block功能矫治器 头影测量分析 安氏II类I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3B自锁托槽在I非拔牙病例中的优势。方法选取I非拔牙患者(拥挤度〈4mm)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12_3~17.5岁,分为两组,A组60例使用3B自锁托槽矫治,B组60例使用3B滑动直丝弓托槽矫治。记录两组排齐整平时问、复诊时间、复诊次数、疗程及牙弓宽度。结果A组排齐整平时间(5.1±1.7)个月,B组为(7.9±1.8)个月:A组平均复诊时间8周,B组为4周;A组复诊次数(7.00±1.09)次,B组为(16.00±1.43)次;A组总疗程(12.15±1.46)个月.B组为(17.49±1.8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牙弓宽度矫治前后均有显著变化,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非拔牙病例的矫治中,自锁组治疗排齐整平时间、复诊时间、复诊次数、疗程明显低于直丝组。

  • 标签: 3B自锁托槽 滑动直丝弓托槽 安氏I类错颌 畸形 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口腔正畸、修复治疗对治疗牙合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124例牙合畸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口腔正畸、修复治疗联合诊治,对照组通过一般的口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病患的 SNA和 SNB的治疗效果明显好转,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同时,实验组病患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改善显著, p<0.05。结论:在治疗牙合畸形时,使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有显著疗效,有利于患者口腔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口腔正畸修复治疗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治疗效果
  • 简介:1分【牙合】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骨性不调,双期矫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患者青春期生长发育潜力对骨进行生长改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骨三维方向上的关系不调。一期治疗使用的矫治器多为功能矫治器(如:生物调节器、肌激动器、双胎垫等)和口外弓头帽。矫治的最佳时机是在患者青春发育高峰期前或高峰期(即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一期矫治后多需要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二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牙齿排列,获得稳定良好的骀关系,也可能进行掩饰性治疗改善仍然存在的骨间的不调。双期矫治增加了患者的矫治疗程和费用,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一期治疗 临床研究 牙合 青春发育高峰期 功能矫治器
  • 简介:摘要Ⅰ分类畸形是一种常见的畸形,在我国恒牙期青少年中约占23%,其原因主要是上下颌骨矢状关系不调,而且受环境及遗传两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就FR功能矫治器在治疗Ⅱ畸形效果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标签: 安氏Ⅱ类错畸形 FR功能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口外弓推磨牙在治疗Ⅱ-1牙合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提高在不拔牙的治疗中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8例Ⅱ-1牙合畸形的患者进行矫正治疗。结果在经过此次治疗后显示,实验组口外弓推磨牙的治疗方式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方式,其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4.1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其对比结果显著,P<0.05。结论在此次结果中显示,口外弓推磨牙的不拔牙的方式在治疗Ⅱ-1牙合中的效果较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值得应用。

  • 标签: 口外弓推磨牙 治疗 安氏Ⅱ-1类错牙合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