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并经股动脉超选择性颅内动脉机械护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及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近一年来,在某院接受治疗的发病时间,6小时到8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名作为此次研究工作对象,选择使用机械,并对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观测。结果: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有53名患者血管再通,再通率达到88.3%。结论: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来讲,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使用机械介入手术治疗方法,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但同时在此过程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使患者的预后效果更好。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机械取栓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中机械和选择性动脉溶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选择性动脉溶(35例),实验组实施机械(35例),相对比再通率、再通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管再通率较高,并且再通时间短(P<0.05);治疗前NIHSS评分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24h、7d、30d评分均降低,而组间对比,实验组更低,差异显赫(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机械要显著优于选择性动脉溶,更利于患者恢复和血管再通,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选择性动脉溶栓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串联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串联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机械与静脉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预后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区组随机化法分组后(参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于2019年8月~2021年6月期间对机械、静脉溶治疗效果实施对比性临床研究。比较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系统损伤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及治疗预后差异。结果:(1)入院时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系统损伤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月时,观察组mRS、NIHSS评分,血清NSE及S-100β蛋白均低于参照组,NGF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血运重建率为94.44%、不良预后发生率为8.33%,较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与静脉溶均可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而机械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延缓效果及临床安全性优势较为显著。

  • 标签: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基于临床因素、影像因素、临床联合影像因素的预后预测模型,以期寻找卒中患者机械治疗后最优的预后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为发病24 h内并于治疗前接受MRI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MRI资料及一般临床资料。患者预后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别筛选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模型及临床联合影像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模型对卒中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71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为35例,预后不良者为36例。多元逻辑回归临床因素结果显示年龄(OR=1.071;95% CI:1.010~1.135;P=0.022)、入院NIHSS评分(OR=1.225;95% CI:1.099~1.366;P<0.001)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为0.810 (95% CI:0.709~0.91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71.4%。回归影像因素结果显示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 (OR=4.037;95% CI:1.241~13.136;P=0.005)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为0.862 (95% CI:0.772~0.95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94.3%。回归临床联合影像因素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1.157;95% CI:0.998~1.341;P=0.043)、HIR (OR=6.669;95% CI:4.817~15.051;P=0.009)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最高,达0.905 (95% CI:0.830~0.979),其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82.9%。结论临床联合影像的预测模型优于临床模型、影像模型,可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机械治疗后预后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卒中 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静脉溶联合机械的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多特殊护理问题,比如:术后穿刺部位较易出现并发症,出现血肿、淤血、渗血、静脉血栓、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导管、导丝等异物的刺激,引起脑血管痉挛;长期的制动、加压包扎,导致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颅内压过高,引起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皮肤黏膜及脏器出血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构建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后预后的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机械治疗的急诊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252)和测试集(n=108)。采用A.K.软件提取DWI梗死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急性脑卒中机械后预后的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每例患者的DWI图像提取1136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21个与预后高度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基于DWI模型预测训练集卒中患者机械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5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65、0.948,准确度达0.954;基于DWI模型预测测试集卒中患者机械后预后的AUC为0.8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8、0.816,准确度达0.828。结论基于治疗前DWI的影像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构建模型对急性脑卒中机械后预后的预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预后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机械后出现脑出血,积极予以高压氧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患者男性,74岁,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能2.5 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房颤病史。入院查体:神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7分,改良Rankin量表(mRS)5分。主要表现为言语不能和右侧肢体偏瘫,静脉溶和动脉后,症状没有改善,并出现意识障碍。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采取高压氧辅助治疗,临床症状和影像学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逐步恢复。经过24次高压氧治疗后,患者交流顺畅,日常生活能自理,疗效确切。

  • 标签: 高压氧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急性脑梗塞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一般采用溶的方法进行治疗,因此现研究分析神经介入动脉与静脉溶护理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此次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溶治疗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251例急性脑梗死行机械术患者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基于独立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年龄(OR=1.303,95% CI:1.184~1.433)、梗死至血管再通时间(OR=4.306,95% CI:2.497~7.425)、术前NIHSS评分(OR=7.584,95% CI:2.221~25.900)、术前CT低密度病灶(OR=7.954,95% CI:1.176~53.792)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4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机械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Bootstrap内部验证法证明模型预测精准度良好,ROC曲线分析计算ACU值=0.966。结论机械术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及区分度,预测能力良好,可以提高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诊断效能。

  • 标签: 脑梗死 机械取栓 颅内出血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251例急性脑梗死行机械术患者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基于独立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年龄(OR=1.303,95% CI:1.184~1.433)、梗死至血管再通时间(OR=4.306,95% CI:2.497~7.425)、术前NIHSS评分(OR=7.584,95% CI:2.221~25.900)、术前CT低密度病灶(OR=7.954,95% CI:1.176~53.792)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4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机械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Bootstrap内部验证法证明模型预测精准度良好,ROC曲线分析计算ACU值=0.966。结论机械术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及区分度,预测能力良好,可以提高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诊断效能。

  • 标签: 脑梗死 机械取栓 颅内出血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后发生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预测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5例。所有患者均于MT治疗前接受MRI检查,并于治疗后24 h复查头颅CT或MRI评估患者ICH。将ICH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CH,sICH)和非sICH (无ICH和无sICH)。记录所有患者的MRI数据及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T术后发生ICH、sICH预测因素。结果与无ICH组(79例)相比,ICH组(56例)患者具有较高的空腹血糖水平(129.08±18.87与139.77±16.70)、糖化血红蛋白(HbA1c)(5.57±0.34与5.99±0.42)及DWI梗死体积(20.28±26.30与5.99±0.4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974,P<0.001;t=-6.421,P<0.001;t=-2.970,P=0.004)。sICH组(18例)患者DWI梗死体积(52.21±50.23)明显大于非sICH组(117例)(24.28±2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7;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糖(r=0.554;P<0.001)、HbA1c (r=0.450;P<0.001)、DWI梗死体积(r=0.309;P<0.001)与ICH呈正相关;DWI梗死体积(r=0.234;P=0.006)与sICH呈正相关。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OR (95% CI):1.233 (1.139~1.335),P<0.001]、HbA1c [OR (95% CI):39.121 (7.537~203.052),P<0.001]、DWI梗死体积[OR (95% CI):1.025 (1.006~1.044),P=0.009]为预测卒中MT术后发生ICH的独立预测因子;DWI梗死体积[OR (95% CI):1.018(1.006~1.030),P=0.004]为预测卒中MT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综合评估空腹血糖、HbA1c、DWI梗死体积可以有效地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T术后ICH、sICH的发生,可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术 颅内出血 磁共振成像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逃逸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及血栓逃逸与卒中患者机械术(MT)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卒中中心行MT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参数及90 d预后等数据。采用单、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引起血栓逃逸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栓逃逸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本次入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302例,年龄(68.8±11.0)岁,男性166例(占55.0%)。共有80例(26.5%)发生血栓逃逸,其中60例为血栓近端逃逸,占总逃逸数量的75.0%。心源性卒中(心源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OR=2.722,95%CI 1.367~5.418,P=0.004)和血栓负荷指数(OR=0.849,95%CI 0.745~0.968,P=0.015)是发生血栓逃逸的独立危险因素。近端血栓逃逸(近端血栓逃逸比无血栓逃逸OR=2.822,95%CI 1.220~6.528,P=0.015)是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远端血栓逃逸对90 d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MT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心源性卒中及血栓负荷指数评分较低是发生血栓逃逸的独立预测因素。近端血栓逃逸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干预意义。

  • 标签: 血栓栓塞 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机械取栓术
  • 简介:摘要儿童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低,年发病率约为1/10万,其发病原因多样,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例急诊采用机械术治疗的因心脏黏液瘤引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儿。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9分,术后第3天为0分;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因术前未行静脉溶治疗,术后第5天即行心房黏液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随访,患儿恢复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低,年发病率约为1/10万,其发病原因多样,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例急诊采用机械术治疗的因心脏黏液瘤引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儿。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9分,术后第3天为0分;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因术前未行静脉溶治疗,术后第5天即行心房黏液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随访,患儿恢复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在同样存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不匹配的前提下,不同时间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术后预后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机械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为24 h内,且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接受MRI检查。血管再通程度采用mTICI分级评估。收集所有患者的DWI体积、PWI灌注异常体积、3个月功能预后(mRS评分)及一般临床资料等。根据时间窗中位数将患者分为早期时间窗组和晚期时间窗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时间窗的卒中患者预后差异。结果根据时间窗中位数将患者分为早期时间窗组(≤300 min;118例)和晚期时间窗组(>300 min;82例),两组间治疗前DWI梗死体积和DWI-PWI不匹配体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与晚期时间窗组相比,早期时间窗组治疗后DWI梗死体积增长较小[11 mL (1~45 mL)与29 mL (3~87 mL)]、3个月良好功能预后比例较高(62.71%与3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27;χ2=10.898,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通程度、(OR 3.75;95% CI:1.43~10.86;P=0.008)、治疗后DWI梗死体积增长(OR 0.73;95% CI:0.58~0.95;P=0.017)、时间窗(OR 0.41;95% CI:0.11~0.79;P=0.005)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DWI-PWI不匹配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存在时间依赖性,早期时间窗、血管完全再通和治疗后较小的DWI梗死体积增长有利于卒中的良好功能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预后 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时术中脱落栓子处理方法探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一次后有术中栓子部分脱落的病人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局部溶治疗,观察组采用再次支架治疗,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再通效果(血流回复的TIMI级别)。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再通效果(血流回复的TIMI级别)进行比较后,观察组患者的再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动脉取栓 脱落栓子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 (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治疗预后仍差。

  • 标签: 脑梗塞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 (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治疗预后仍差。

  • 标签: 脑梗塞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