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使用韧带复合结构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对5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韧带复合结构成形术,即保留韧带复合结构,使其一时离断,待椎板减压后再行复位缝合的术式。结果51例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平均(8.1±4.6)分,术后平均(24.0±4.7)分,改善率平均83%;随访50例,随访时间8个月至7年,离断的复位后骨愈合率为88%。结论韧带复合结构成形术创伤小,术后脊柱结构基本稳定,功能影响少,费用低,对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 标签: 椎管狭窄 棘突棘韧带复合结构 减压术 椎板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为间撑开的设计、优化、国产化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0例志愿者采用连续螺旋CT断层扫描T12~S1,将获得图像导MaterialiseMimics10.01软件,采取轮廓和区域增长分割出腰椎骨组织,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进行三维表面重建,选择去除椎旁组织的最佳三维角度,由同一名研究者选择适合测量的图像进行测量,测量厚度、长度、间距。各解剖结构连续测量3次,取其均值。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①厚度:一般每个腰椎的厚度均前部〉后部〉中部,下缘〉中央〉上缘。但L5较特殊,中部和后部的中央厚,上、下缘薄。相邻上位腰椎下缘厚度大于下位腰椎上缘厚度。②长度以L3最大,男性:上缘26.62±2.98mm,中央25.59±2.33mm,下缘22.73±2.40mm;女性:上缘23.76±2.47mm,中央24.49±2.48mm,下缘19.70±2.49mm;男女均以L5最小。③间距:男性以L2∕3最大,向下依次减小,前部〉中部〉后部。前部10.39±2.70mm,中部11.15±2.20mm,后部9.35±2.17mm。女性以L1∕2最大,向下依次减小,前部〉中部〉后部。前部10.32±2.10mm,中部12.18±2.58mm,后部10.80±2.43mm。男女均以L4∕5最小。结论间距从上向下逐渐减小,前部〉中部〉后部,在矢状面间隙呈前高后矮的楔形。长度以L3最大,L5最小。长度均上缘〉中央〉下缘,相邻上位腰椎下缘长度〈下位腰椎上缘长度。厚度前部〉后部〉中部,且下缘〉中央〉上缘。相邻上位腰椎下缘厚度〉下位腰椎上缘厚度。本研究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初步获得了国人腰椎间隙的解剖学参数,为适合国人特点的腰椎间撑开器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数据。

  • 标签: 三维重建 腰椎 棘突间 解剖
  • 简介:目的观察保留上和间韧带的全椎板切除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双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常规治疗后无效,且不存在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以及手术禁忌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卧床4d以及进行基础背肌功能锻炼后,采取保留上和间韧带的全椎板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住院时间[对照组(11.23±2.56)d,观察组(7.02±2.30)d]和恢复工作的平均时间[对照组(360.36±6.99)d,观察组(55.36±3.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6,264.250,P〈0.001),观察组术后疗效优良的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术后优良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5,P=0.025);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SF-36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89,7.408,P〈0.05),比较两组患者各术前、术后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1,0.500,P=0.180,0.618);比较两组患者腰部慢性疼痛、神经根黏连和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6,0.720,3.554,P=0.098,0.396,0.059),对照组患者发生腰椎不稳的例数(10例)显著多于观察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P=0.013)。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对照组(1200.11±18.61)mL,观察组(800.22±20.32)mL]和手术时间[对照组(3.4±0.21)h,观察组(2.0±0.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55,38.829,P〈0.001)。结论保留上和间韧带的全椎板切除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具有明显优势,腰椎的稳定性较传统的手术方法高,且具有恢复快、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的优点。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全椎板切除 棘突 棘上和棘间韧带
  • 简介: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管狭窄,甚至节段性不稳,进而出现下腰痛等临床症状。以往认为脊柱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下腰痛的金标准。虽然传统的脊柱融合术可达〉90%的融合率,但临床疗效却没能相应提高。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后柱结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在15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中,采用保留腰椎板部分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结果:经2~10年临床随访,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继发性腰椎滑脱发生.结论:保留后柱结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留棘突 有限椎板切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保留行椎管减压手术的效果。方法:采用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接收的66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评分法将患者划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例数均为3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保留椎管减压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腰腿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腰腿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显著,P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保留棘突 椎管减压 手术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flex间动态稳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2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手术减压加Coflex间动态稳定治疗。手术前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影像学检查(椎间盘高度,椎间孔高度,cobb角)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24~3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5),cobb角相较术前则减小(P<0.05)。结论Coflex间动态稳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来证实。

  • 标签: Coflex 动态稳定 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腰椎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间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64例的L4/5单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静态固定组40例采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动态固定组24例采用动态Coflex固定系统。结果两组患者最后随访时的腰疼与下肢痛VAS评分、Prolo功能分级、腰椎JOA评分、ODI评分明显优于手术前(P<0.05);两组组间术前与最后随访时的腰疼与下肢痛VAS评分、Prolo功能分级、腰椎JOA评分、ODI评分的对比(P>0.05)。结论后路减压与腰椎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治疗效果较好,没有相邻节段退变症状的出现,但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还需要深入对比研究的结果与长期的随访。

  • 标签: 腰椎 棘突间动态固定 相邻节段退变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采用保留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方法治疗的87名患者术后1年及3年的疗效,采用JOA评分,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和3年的对照。结果术后1年和术后3年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4.0±9.0)%和(85.4±8.1)%,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既可对腰椎管狭窄进行减压,又可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损害。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棘突韧带复合结构 椎管潜行减压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腰椎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和术后椎间盘再突出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月40例采用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4例,年龄39~77岁,平均58.3岁;后路单纯开窗减压+Coflex固定15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Coflex固定25例.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随访均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及椎间隙高度指数变化.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行腰椎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ODI和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3.88±16.34和5.94±1.39降至末次随访的14.63±6.84和1.13±0.9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间隙活动度8.32±3.56,术后3.64±2.7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明显提升(P〈0.05),随访末期椎间隙高度指数逐渐下降,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例行单节段减压、椎间盘切除+Coflex固定患者术后6个月内原有症状加重,MRI检查提示有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率7%;1例患者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近期疗效显著,但术后有再突出风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选择需慎重,术后指导不可忽视.

  • 标签: 腰椎 退变性疾病 COFLEX 棘突间固定 再突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有限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间同种异体骨有限植入术治疗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腿痛患者。对植骨融合率、JOA评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手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明显好于手术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改善率为62.3%。术后摄片侧位片提示,18例植骨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0%。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间同种异体骨有限植入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棘突间 植骨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非融合固定手术的护理,提高护理水平,提升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方法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全程精心护理,行腰椎后路间Wallis系统内固定术加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结果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好于术前,3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全程精心针对性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可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非融合技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针刀松解枢椎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43例采用针灸治疗,B组45例采用针刀松解枢椎方法。结果A组治愈率60.47%,B组80.0%,AB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刀松解枢椎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疗效确切。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先截取椎板复合体,切除肿瘤后再将复合体原位回植并固定,恢复脊柱后柱解剖结构。结果14例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回植椎板获得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得到有效的保持,未发现椎管狭窄及椎管瘢痕粘连压迫硬膜等手术后并发症。结论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既可满足手术显露的要求,又保持了椎管的完整性,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预防椎管内肿瘤手术后瘢痕增生粘连对椎管内脊髓神经的压迫。

  • 标签: 棘突椎板回植 椎管成形 椎管肿瘤 脊柱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2017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186例,分为单一组和混合组。单一组只采取Coflex,混合组行后路腰椎融合(PLIF)联合上位节段固定Coflex的Topping-off手术。对后遗症及VAS和ODI评分记录。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发现,单一手术的患者有2例伤口感染,2例神经损伤。混合手术的患者有2例伤口感染,2例椎管内血肿,还有3例在3年或5年后进行二次手术。并且患者在手术前后VAS和ODI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短期时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 退行性腰椎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长度与颈椎运动及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节段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因单责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术治疗37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00例,女175例;年龄(50.72±9.39)岁(范围40~60岁)。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颈椎长度、C3~C7曲度及活动度、节段活动度,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判定责任节段。对影像学测量结果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分析颈椎长度的个体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椎长度与颈椎运动间的关系。根据有较大个体差异的颈椎长度及对应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情况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得出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进行分组,应用χ2检验及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排除年龄、性别及其他解剖因素的干扰,并比较组间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节段的差异,从而分析颈椎长度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节段的关系。结果C6长度为(27.82±6.01)mm,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颈椎长度与节段活动度测量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均P>0.05),C6长度与C6,7节段活动度呈负相关(r=-0.338,P< 0.001),其余长度与节段活动度无相关。C6与C7长度比值(C6/C7)为0.49~1.01,通过ROC曲线确定C6/C7最佳临界值为0.76,以此界值进行分组,即C6/C7<0.76组和C6/C7≥0.76组。相较于C6/C7≥0.76组,C6/C7<0.76组显示更大的C6,7节段活动度(10.11° vs 7.10°,t=7.385,P< 0.001)及更高的C6,7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41.57% vs 22.01%,χ2 = 16.642,P< 0.001,OR= 2.521),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颈椎椎体矢状径、颈椎椎管矢状径、其余长度、C3~C7曲度及活动度、其余节段活动度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6长度与C6,7节段活动度、C6,7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有明显相关性,C6长度可作为C6,7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预测因素之一。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髓压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