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为什么是125年首先我将今天所要介绍的日本民法的制定、以及明天在研究生院所要讲的日本民法制定后的各种变迁,均用"日本民法的125年"这一主题予以概括。我想先从125年这一数字的说明开

  • 标签: 民法典 法国民法 日本民法 户籍制度 家族制度 调查会
  • 简介:晚清修律期间,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民法草案。在制定的过程中,既进行了舆论宣传,也开展了民事习惯法的调查,但由于时间匆促,一些重要的民事习惯法并未融入草案当中。这部民律草案以西方民法为依据,与中国的固有民法进行了必要的整合,虽不尽如人意,但它是中国民事立法的开篇之作,它所提供的经验与鉴意义值得重视。

  • 标签: 民法 民律 商律 《大清民律草案》
  • 简介:抗辩权(Einrede)是德国民法典中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德国学者在六、七十年代对抗辩权的概念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其争论点主要集中在:抗辩权是否必须由当事人主张才能被法院考虑,法院是否可以依职权主动考虑抗辩权的存在和效力;抗辩可以在诉讼前主张还是必须在诉讼中主张;抗辩权和形成权的区别和联系等等.[1]本文从抗辩概念的发展历史出发,对罗马法、古日耳曼法、中世纪宗教法、德国各邦国法以及潘托克顿法学中的抗辩概念进行综述,着重研究抗辩概念是如何从程序概念演变到实体概念,抗辩发展史上的抗辩是由当事人提出,还是由法官主动考虑.从而对德国民法典中的抗辩概念及其行使方式有一个全面、历史的把握.

  • 标签: 德国 民法典 抗辩权 当事人权益 程式诉讼 诉讼代理人
  • 简介:《法国民法典》被称为法学阶梯体系。事实上,不能把这一描述理解为《法国民法典》具有优士丁尼钦定教科书的“人”、“物”、“讼”结构,这是一种被J.1,2,12宣称的结构,而是应理解为它遵循了《法学阶梯》隐含的结构:即人、物和取得物的方法。整个《法学阶梯》第一卷都是人法;

  • 标签: 《法国民法典》 法学阶梯体系 法律模式 国际影响 法国 人法
  • 简介:清末修律为我国法制近代化之嚆矢,我国民事法制的近代化也躬逢其盛。,清季民初师法德、日编纂民法典,三部民法典均有总则编之设置;1949年后,大陆先后出台了四部民法典草案,体例上经历了从全盘苏化,到自主创新,再至“回填”潘德克顿法学体系的过程,大体也未废弃民法总则的置备,只是因应时势对于总则的体例结构多有损益。通过对立法的梳理,厘清民法总则结构内容在历次法典编纂中的演变沿革,从中总结其成败得失,并提出未来民法总则之内容应由“一般规定”、“民事主体”、“法律行为”三部分构成,期为当下民法总则之立法提供些许镜鉴。

  • 标签: 民法总则 民法典 潘德克顿体系 法律继受
  • 简介:文章以市民社会为契入点,探讨了市民社会的缘起及其与民法民法学的内在联系.进而从市民社会存在与市民社会思维着手,构建存在的民法的理念,即私法自治、权利神圣与进化理性.

  • 标签: 民法世界观 市民社会存在 价值 事实
  • 简介:清中期以降,绵延纷飞的战火,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序幕,也吹响了这个已沉睡多时的东方大国觉醒的号角。与此同时,包括法学在内的西学大规模东渐,并在与古老中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渐显现优势,中国法制近现代就此发端。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民法学 私权 冲突与融合 中华文明 中国法制
  • 简介:民初立法及司法材料的复杂来源及零散特征,导致如何搭配历史与体系论述成为以描述为前提所进行的民法史研究中所面对的技术前提。前者要求精确说明对象的时间序列,才可能在时间关系中把握其历史关系,从而了解问题的现实基础。但时间序列却可能导致强调体系协调性的法律知识本身,由于历史偶然性,而无法在历时导向的叙述中完整展现其体系;从而间接导致法知识中法学因素的淡化,无法显示其专属于法学的价值。本篇拟以民初合伙材料为具体对象,初探矛盾的产生原因及其协调方式。

  • 标签: 历史叙述 体系性叙述
  • 简介:培养学生的民法思维是民法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民法作为万法之法其在包含众多法律思维模式精髓的同时也是法理学基本概念发源之处。本科民法学教学工作应在传授静态的民法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民法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民法思维的培养在法学本科教学阶段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 标签: 民法学 民法思维 教学改革
  • 简介:起源于欧洲大陆的民法文化绵延千年,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品格.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法文化显得非常落后和贫弱,但是传统文化中诸如集体本位观念、德法并重的思想、善良风俗等内容在中国民法法典化的进程中也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和古为今用的实践价值.在中国民法法典化的进程中,制定一部先进的民法典、净化固有的传统法律文化、吸纳西方现代民法精神、实施政治和经济的民主以创建中国发达的民法文化,是一项浩大而又急迫的文化建设工程.

  • 标签: 民法文化 法典化 品格 创建
  • 简介: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颁布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广发关注和讨论,其对一些重要问题所做出的抉择,必定对民法分则的编撰产生系统性的影响,文章主要从价值论、法源论、规范论、能力论等九个层面出发,对我国《民法总则》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评析。

  • 标签: 民法总则 评析
  • 简介:同学们这学期要开始学习一门新的法学专业课——民法了。民法是一门很重要的应用法学课。这决不是什么“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你只要稍微翻阅一下《民法教程》的总目录,就可以知道此话不假了。全书共二十五章,其中最主要的是四大部分:主体,包括公民、法人等,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关系,包括物权关系(主要是所有权关系)、债权关系(主要是合同关系)和人身权关系;民事责任,包括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

  • 标签: 民法 总论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责任 合同关系
  • 简介: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法总则》,标志着新中国民法编纂完成了第一步。文章介绍了前四次民法典编撰的历史过程,并在其基础上对《民法总则》做了宏观评述,指出了《民法总则》在结构体例、主要内容等方面精准地继受了《民法通则》的做法,当然也在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诉讼时效等方面有所创新。同时也指出了《民法总则》无论是在民事权利的具体内容方面还是在立法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 标签: 民法总则 民事权利 创新 不足
  • 简介:民法是法律系同学专业课中的最主要的几门基础课之一,其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极强。不论你在政法部门工作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企业里工作,只要你是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那你就离不开民法。不必说法院的民艇、经济庭,审判人员,律师,公证员等一天也离不开民法,即使是法院的刑庭审判人员、检察院、公安部门,也一样的不懂民法就不行。

  • 标签: 民法 审判人员 国家机关 部门工作 事业单位 公安部门
  • 简介:民法教义学的目标在于,以科学方法有序和稳固地重构现行私法,尤其意味着:体系思维.在这个意义上,教义学可以定义为“一个语句的体系”,这些原理在概念一体系上贯穿现行法,进而将其归结为一些抽象的制度,以便引导法律的适用.法教义学可以稳定法律论证特定的概念、体系或其他被普遍认可的前提;它建立起一些有约束力的基本概念、表达模式和秩序观念一也就是关于法律论证的标准.

  • 标签: 法教义学 民法 体系思维
  • 简介:摘要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在我国法制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它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它们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所以要想更加科学合理的对二者进行应用,就必须要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民法原则 民法规则 关系
  • 简介: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民法典总则的形成。从1986年的民法通则到如今的民法总则,一字之变,背后却是立法理念、精神的变化和制度的创新发展。民法总则有哪些新亮点?笔者采访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泽林、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轶。

  • 标签: 民法总则 民法通则 法律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何新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民法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民法帮助解决社会上存在的诸多乱象,更好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民法一般为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本文将对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概念进行解答,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出现的不足,探讨更适于满足社会需求的民法

  • 标签: 近代民法 现代民法 平等
  • 简介:  摘要: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在我国法制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它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它们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所以要想更加科学合理的对二者进行应用,就必须要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民法原则 民法规则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