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丁氧基乙醇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美国毒物和疾病登记署(ATSDR)将2-丁氧基乙醇列为可疑人类致癌物,我们就近年来二氯甲烷的体内代谢和吸收、毒性生物监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2-丁氧基乙醇 毒性 职业接触 生物限值
  • 简介:摘要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广泛传播的背景下,病毒性肺炎再次引起重视,据保守估计,全球成人病毒性肺炎每年至少发生1亿例。呼吸道病毒被认为是成人近1/3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特别是流感病毒(A和B)、鼻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以及冠状病毒。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启示而言,新型呼吸道病毒的早发现、早处理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近些年来,与病毒性肺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单独或联合检测为病毒性肺炎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对病毒性肺炎的相关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肺炎,病毒性 生物学标记 综述
  • 简介:摘要免疫疗法是一种快速发展的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的方法。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抑制分子,也是该领域最著名和研究最广泛的分子。CTLA-4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和控制免疫细胞的功能。随着对CTLA-4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已经研发出CTLA-4类似物阿巴西普和针对CTLA-4的抗体伊匹木单抗。这两种针对CTLA-4的生物制剂,在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免疫治疗 阿巴西普 伊匹木单抗
  • 简介:摘要血清生物标志物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癌症患者基线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日益凸显,由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A)肿瘤心脏病学研究小组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肿瘤心脏病学委员会联合提出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在癌症治疗中心脏毒性监测中的作用立场声明》指出,通过评估心肌生物标志物在具有心脏毒性癌症治疗的患者中的特点,讨论2个主要的生物标志物即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在癌症治疗中发生心脏毒性反应的机制、临床应用、监测及预后。该声明目的是帮助多学科协作诊疗提供一个临床框架,依据危险分层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监测方案,预防癌症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

  • 标签: 肿瘤心脏病学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化物对成釉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小鼠成釉细胞株(LS8细胞),根据氟化钠(NaF)终浓度分为对照组(0.0 mmol/L NaF)和染氟组(1.6 mmol/L NaF)。对两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DEGs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筛选关键模块和关键基因。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关键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染氟组与对照组比较,共有709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223个,下调基因486个。DEGs的GO分析主要涉及受体配体活性、细胞黏附分子结合、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等分子功能,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受体复合物、膜筏等细胞组分,外部封装结构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外基质组织等生物学过程。全基因集的GSEA发现,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脂肪酸降解、丙酮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处于抑制状态。构建PPI网络后,得到3个关键模块和4个关键基因[Ⅰ型胶原α1(Col1a1)、Ⅰ型胶原α2(Col1a2)、Ⅴ型胶原α1(Col5a1)和纤维蛋白原-1(Fbn1)]。与对照组比较,染氟组LS8细胞Col1a1、Col1a2、Col5a1、Fbn1 mRNA表达水平均较低(P均< 0.05),与GEO数据库中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得到的关键基因Col1a1、Col1a2、Col5a1、Fbn1及IL-17、NF-κB信号通路可能与氟化物对成釉细胞的毒性作用密切相关。

  • 标签: 成釉细胞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3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入ICU时心肌肌钙蛋白I(cTnI)分为心肌损伤组(cTnI≥0.15 μg/L)和非心肌损伤组(cTnI<0.15 μg/L)。记录103例患者入ICU 6 h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最差值;同时记录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预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项指标及APACHEⅡ评分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① 103例脓毒症患者中,合并心肌损伤58例,未合并心肌损伤45例。心肌损伤组患者血清PCT、CRP、NT-proBNP、CK-MB、cTnI、H-FAB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CT(μg/L):3.46±1.35比1.89±0.43,CRP(mg/L):81.1±26.8比65.3±19.1,NT-proBNP(ng/L):8 261.4±2 346.9比6 120.2±1 809.6,CK-MB(U/L):15.89±6.25比12.14±4.24,cTnI(μg/L):1.50(0.91,2.21)比0.18(0.16,0.19),H-FABP(μg/L):26.45±8.24比12.82±5.73,APACHEⅡ评分(分):24.0(18.0,29.0)比16.0(14.0,18.0),均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CT、CRP、APACHEⅡ评分与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CK-MB、cTnI、H-FABP均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的诊断效能(AUC=0.916)优于NT-proBNP(AUC=0.756)和CK-MB(AUC=0.675);三者联合诊断的AUC可达0.921,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8.2%。②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存活23例,死亡35例。死亡组患者血清PCT、CRP、NT-proBNP、CK-MB、cTnI、H-FAB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CT(μg/L):3.86±1.27比2.84±1.24,CRP(mg/L):92.3(65.0,101.7)比74.3(65.7,79.8),NT-proBNP(ng/L):9 106.4±2 013.9比6 975.5±2 266.7,CK-MB(U/L):17.90±6.49比12.82±4.46,cTnI(μg/L):2.11±0.86比1.12±0.44,H-FABP(μg/L):30.08±7.90比20.93±5.14,APACHEⅡ评分(分):25.0(20.0,30.0)比19.0(17.0,24.0),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患者28 d死亡的评估效能(AUC=0.839)优于PCT(AUC=0.707)、CRP(AUC=0.716)、NT-proBNP(AUC=0.761)、CK-MB(AUC=0.733)、cTnI(AUC=0.824)和APACHEⅡ评分(AUC=0.724);NT-proBNP、cTnI联合H-FABP的AUC可达0.888,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82.6%。结论H-FABP对脓毒性心肌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早期联合检测NT-proBNP、CK-MB及H-FABP可使脓毒性心肌损伤的诊断能力显著提高,NT-proBNP、cTnI联合H-FABP可明显提高对脓毒症心肌损伤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

  • 标签: 脓毒症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钙蛋白I N末端脑钠肽前体
  • 作者: 符元证 史亚利 逯晓波 唐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人群健康重点实验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北京 10002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学教研室,沈阳110122
  • 简介:摘要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多溴联苯醚等传统溴代阻燃剂(BFRs)的替代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和人群健康效应广受关注。本文对OPEs的常见种类及其代谢产物、环境赋存、人群暴露途径及水平、毒性效应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探索人群OPEs的暴露与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暴露导致健康效应的潜在机制,为研究我国OPEs暴露对人群的健康影响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 标签: 磷酸酯类 环境暴露 毒性作用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栀子提取物GJ-4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为其开发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的新药提供安全依据。方法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将30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和栀子提取物5.0 g/kg组,每组10只。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和栀子提取物5.0 g/kg组小鼠分别灌胃2.5、5.0 g/kg栀子提取物GJ-4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Na)。连续灌胃7 d。记录小鼠死亡率、体重和一般状况。计算小鼠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中ALT、ALP、BUN、SCr水平。长期毒性实验中,将75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栀子提取物100、250、500、1 000 mg/kg组,每组15只。栀子提取物100、250、500、1 000 mg/kg组分别灌胃100、250、500、1 000 mg/kg栀子提取物GJ-4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 CMC-Na,1次/d,连续给药30 d。记录小鼠的死亡率、体重、精神状态。计算小鼠的脏器指数,检测血清中ALT、ALP、BUN水平。结果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小鼠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良好,观察7 d内小鼠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小鼠血清BUN[(10.17±0.82)mmol/L比(11.25±0.47)mmol/L]水平降低(P<0.05),栀子提取物5.0 g/kg组小鼠ALP[(116.0±10.75)U/L比(148.0±25.73)U/L]水平降低(P<0.05)。长期毒性实验中,各给药小鼠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良好,均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比较,栀子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肾脏指数、脾脏指数及血清ALT、ALP、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栀子提取物250 mg/kg组肝脏指数[(4.90±0.56)比(4.38±0.49)]升高(P<0.01),胸腺指数[(0.09±0.02)比(0.14±0.04)]降低(P<0.05)。结论栀子提取物GJ-4在小鼠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中未表现出明显毒性,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栀子 提取物 急性毒性反应 长期毒性反应 药物评价 小鼠
  • 简介:摘要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科主要的急症和危重症之一。脑炎的临床分型是临床病因诊断的重要依据。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是病毒性脑炎主要的确诊实验,包括聚合酶链反应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等检测方法。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病毒性脑炎有效,新型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 标签: 病毒 脑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取得了巨大的临床成功。随着CAR-T细胞免疫治疗在多中心临床试验和商业化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疗效监测和毒性管理对于确保安全性和提高总体生存率必不可少。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作为反映患者基线特征、肿瘤生物学特性和CAR-T细胞功能的指标,还可以评估治疗期间的毒副作用。

  • 标签: 白血病,B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 生物标志物 疗效监测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失调进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性脓毒症,但实际上30%~60%的脓毒症患者血培养阴性,其中不乏病毒感染所致。及早确立病毒性脓毒症的诊断不仅有助于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同时可以及时应用针对性抗病毒药物。现围绕病毒性脓毒症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染料生产和使用国。偶氮染料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导致环境污染,以及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环境介质(水、土、气、灰尘等)、食物和服装中的偶氮染料可经多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部分可代谢生成毒性更强的代谢产物,从而引发过敏反应、肿瘤生成、内分泌干扰等毒性效应。本文综述了偶氮染料的生产使用、环境浓度、人群暴露、毒代动力学、毒性效应及其机制和法规标准,同时展望了偶氮染料的研究趋势。

  • 标签: 毒性作用 致癌物, 环境 内分泌干扰物 分散染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针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动态MAR、血常规、炎症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指标。根据有无脓毒性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再参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标准,根据有无显性DIC将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休克DIC组和休克非DIC组。比较各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无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MAR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53例脓毒症患者,其中脓毒性休克患者61例(包括有显性DIC者17例和无显性DIC者44例)。与非休克组患者比较,休克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SOFA评分均明显升高〔PCT(mg/L):6.90(2.50,23.50)比0.87(0.26,5.75),CRP(mg/L):156.48(67.11,230.84)比90.39(46.43,182.76),SOFA评分(分):11.00(8.00,14.00)比5.00(3.00,8.00),均P<0.05〕,同时血小板计数(PLT)及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A)、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MAR(ADP-MAR、A-MAR、COL-MAR、AA-MAR)均明显降低〔PLT(×109/L):101.00(49.00,163.50)比175.50(108.25,254.50),ADP-MAR:28.50%(22.00%,38.05%)比45.90%(33.98%,60.28%),A-MAR:38.90%(30.00%,55.40%)比65.15%(54.38%,72.53%),COL-MAR:27.90%(20.85%,36.55%)比42.95%(33.73%,54.08%),AA-MAR:24.70%(16.40%,34.20%)比46.55%(28.33%,59.20%),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与休克非DIC组比较,休克DIC组患者SOFA评分明显升高(分:13.29±5.23比10.39±3.58,P<0.05),PLT和COL-MAR明显降低〔PLT(×109/L):36.00(22.00,67.50)比115.50(84.25,203.75),COL-MAR:21.50%(17.85%,32.60%)比30.95%(22.98%,38.53%),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MAR对脓毒性休克的预测价值较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95%可信区间(95%CI)为0.742~0.886,P=0.000〕,最佳截断值为51.35%,敏感度为68.9%,特异度为82.6%,阳性预测值为0.724,阴性预测值为0.800;COL-MAR对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预测价值,其AUC为0.668(95%CI为0.513~0.823,P=0.044),最佳截断值为21.90%,敏感度为52.9%,特异度为79.5%,阳性预测值为0.500,阴性预测值为0.8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中各诱导剂诱导的MAR与炎症指标和SOFA评分呈不同程度负相关,其中A-MAR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最强(r=-0.327,P=0.000)。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对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可作为一种监测指标用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指导治疗。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经济负担。大多数垂直感染的儿童均无明显症状,但处于罹患慢性病毒性肝炎,并进一步进展至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高风险中。在过去的20~30年中,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抗病毒药物的不断研发,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治取得长足进展。然而由于儿童患者的特殊性,对其诊断及抗病毒治疗仍需仔细判断及评估。现围绕儿童病毒性肝炎的诊治中的难点总结其进展。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儿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病毒感染是急性胰腺炎罕见的病因,常常被临床医师忽视,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关于病毒性胰腺炎的报道很少,其中大多数以病例报告的形式。本文对病毒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增进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对该病因的了解。

  • 标签: 病毒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 简介:摘要近年来,病毒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重要病原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我国,病毒性肺炎约占CAP的27.5%~39.2%,其中流感病毒最常见,属于RNA病毒,其他RNA病毒主要包括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等,而DNA病毒主要包括腺病毒、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然而,针对这些病毒的有效抗病毒药较少,本文综述近年来除冠状病毒外的其他抗病毒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协助临床诊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环境砷暴露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接触无机砷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关系密切。膳食结构的不同以及某些特定营养素的摄入对砷的致病效应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概述了膳食营养素对砷毒性的影响,为后续砷毒性研究以及通过营养干预来降低与砷有关的疾病风险提供参考。

  • 标签: 毒性 膳食结构 营养素
  • 简介:摘要EB病毒感染所致的重症脑炎和脑疝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现报道1例EB病毒感染的患儿,临床表现为呼吸系统起病,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逐渐出现昏迷、脑疝,最终死亡,而无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大等EB病毒感染后的典型症状。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有发热、精神差、意识障碍等症状并怀疑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要警惕EB病毒性脑炎,检测脑脊液中EB病毒核酸对明确病原体意义重大。

  • 标签: 疱疹病毒4型,人 感染 脑炎 脑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