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生物殖民主义作为日益凸显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已逐步进入以挖掘女性和自然受压迫的共同文化根源为理论旨趣的生态女性主义视野。通过对"生命专利"、"生命工业"和生物技术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对生物殖民主义的起因表现、运作机制、表征危害及其抗击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和生动精辟的阐释。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既具批判性和解构性、又有建构性和启发性的理论见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物殖民主义的本质认识,并从性别角度深入反思全球化推进的新特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转向以及技术与文化、科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新困境等诸多问题。

  • 标签: 生物殖民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生物技术
  • 简介:以菲斯克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平民主义视角下拓展了消费文化的研究路径。他们认为,在“购物广场”的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大众反抗策略,日常消费体现的不是自上而下的统治而是自下而上的抵制,消费生产着大众的快乐和意义,实现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他们高度肯定了大众的创造性和革命性,但对大众消费行为的某些解读有些牵强,缺乏理论的严肃性,而其描绘的革命路径也显得过于戏谑。

  • 标签: 消费文化 反抗 平民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学界在提及洛特曼及其塔尔图符号学派的渊源关系时,往往会涉及该学派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继承,即对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学术传统的延续。其实,洛特曼及其同事们几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全部核心观点都进行了批判,因此才能够在国际符号学界独树一帜。本文从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文化空间中的时间维度以及从封闭走向对话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洛特曼对俄国形式主义批判和超越,同时也阐明了洛特曼与俄国形式主义在学术精神上的继承关系。

  • 标签: 洛特曼 俄国形式主义 塔尔图符号学派
  • 简介: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向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的批判性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宗教批判 拜物教 资本主义
  • 简介:新马克思主义批判视阈下的地理空间包含了诸多人化、意向性关系,其命运轨迹含蕴了从空间形塑、空间成长、空间异化到空间重构的内在演进逻辑。空间受到资本的控制并屈从于资本的逻辑,资本对利益的追逐直接塑造了资本主义城市化的空间面貌;剩余资本的第二循环、空间生产、弹性积累、时空压缩以及空间竞争等多种力量推动了空间成长;非对称交换关系下的资本全球化流动不断加剧空间结构关系的异化;资本霸权的新秩序侵占了空间主权秩序并引发一轮轮空间危机,空间重构是反对资本霸权的必经之路。

  • 标签: 新马克思主义 空间批判 空间命运
  • 简介:摘要英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之一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自发表之后即受到到读者巨大追捧。《幸运的吉姆》描写了出身于中下层家庭的吉姆在当时教员腐朽学术败落的学院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状况。作者借描写吉姆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所遭受的各种难堪与挫折,塑造出这样的“反英雄”形象,用以真正讽刺当时被称为“社会精英”人士的虚伪与堕落。

  • 标签: 幸运的吉姆 反英雄 批判
  • 简介: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功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这一显著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变革现实,必须对当代社会现实做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的独立判断和深刻分析,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武器,必须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现实 人民群众
  • 简介:社会要素之间确实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马克思曾经用有机体的概念对社会历史进行功能解释,并通过这种功能解释确立了经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而一些学者却用社会要素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来否定经济基础。或者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功能主义化。功能主义片面强调了社会要素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忽视了社会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关系的正当性,甚至犯了社会还原论的错误等。我们不能狭隘地用功能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来解释和谐社会。

  • 标签: 功能解释 功能主义 历史观 .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上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主要在于其批判理论的开启和建构。目前,学界很多人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退潮,甚至终结。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直接而鲜明地以批判理论为主旨的哲学思潮,其影响在当代仍在继续和延展。这主要表现为:以霍耐特为代表的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向“承认理论”的转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对空间批判理论的建构,后马克思主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决裂,第二代女性主义对男权主义的穿破,以及情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景观社会的批判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论 当代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后马克思主义
  • 简介: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僵持于本原问题上的"思辨形而上学",转向关注现实的感性世界和实践,使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完成了哲学史上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在以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为主题的当代,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和批判精神,回答实践提出的历史课题,既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走向前进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批判 实践
  • 简介:“理性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基础。通过对“理性人”假设的探究。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异议。同时,重构了“理性人”假设,将新的假设命名为理性人假设,通过一个实验分析将假设二字去除,实现了“理性人”到理性人的转变。通过对理性人的分析得出,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来引导经济发展,而非像理性预期学派所提倡的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 标签: “理性人” 理性人 约束集合 经济自由主义
  • 简介:作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大众文化颠覆了代表现代主义的高雅文化而走向世俗文化。詹明信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坚持了马克思的批判维度,对我国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他的批判仍然是表象的。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大众文化 后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的,他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性赖以存在、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性”。但这并不是指现代性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性”等其他类型的现代性发展形式。马克思主要依据现代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寻求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主义现代性 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简介: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往往按照主客体的框架来思考问题,它们用能动性和自主性来定义主体,而这样定义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体。这是因为,这样的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塑造起来。从主客体框架来思考哲学问题的研究思路是由启蒙运动以来近代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局限在这种近代哲学的框架中,使它无法有说服力地探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制约,无法深入社会历史的微观领域,从参与者的视角来探讨哲学问题。

  • 标签: 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哲学
  • 简介:1920年代,一大批作家将目光转向了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由此开辟了一个更为新鲜和广阔的视域。乡土小说作为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也拓展了新文学的题材,泥土气息一直蔓延着整个现代文坛。长期以来,受启蒙主义的影响,一般认为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价值在于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愚昧以及反人性的原始习俗,和鲁迅一样改造国民性是这些小说的重要主题。但是也有论者对乡土小说的国民性批判在美学上的“分离”现象提出质疑,即这些作家在讲述“别人”的时候,是否掩盖了另一种形式的傲慢。

  • 标签: 国民性批判 乡土小说 个人主义 民族寓言 重读 改造国民性
  • 简介:在《哲学分析》杂志举行的第四届论坛上,王凤才、徐长福和韩水法三位教授分别就俞吾金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质询.俞吾金教授一一加以回应:首先指出.尽管在自己以往的论著中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但这些评价是自洽的,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矛盾;其次表明,在康德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尽管理念在涉及至善这一对象时起着构成性作用,但在通常的情况下,理念却起着范导性作用。最后叙述了批判与构成之间的复杂关系:没有批判上的深邃见解,不可能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反之,没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批判也难以击中要害:并指出,构成性的观点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调整,不能教条式地加以运用。

  • 标签: 理解 批判 构成性的 范导性的
  • 简介:批判概念的涵义,在西方思想界是自明的,但在中国一直晦暗不明;而且批判概念在中国曾被歪曲误解得面目全非,人们甚至把被误解的批判当作本来涵义的批判,至今对批判概念的本来涵义懵懵懂懂。而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亟需我们恢复哲学批判概念本来的、合理的内涵,开展正常的批判和发挥哲学的批判功用。哲学的批判是一种形上批判或元批判,其涵义是批判的本来涵义。对哲学的批判概念的本来涵义作了探讨性的诠说,大致廓清了哲学批判概念的基本义域,并由此对这一概念作了界说。诠说和把握哲学的批判概念,对于合理、恰适地发挥哲学的批判功用,进而开展其他领域的批判,以及促进和繁荣学术事业,均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 标签: 哲学的批判 前提性批判 人的批判本性 双向批判 批判精神
  • 简介:虽然福柯本人并非一名女性主义者,但作为一名非异性恋者,他本人的经验和遭遇使他拥有对异性恋父权体制审视和批判的眼光,他的话语理论通过挑战真理的权威地位,动摇了资本主义父权文明体制的理论基础。资本主义父权文明体制要求人们追求知识,获得真理,成为理性的人,这一父权规范,排斥一切与之背离的人群,其中包括“排除阴性”。福柯批判理性中心主义,反对大写的人,实际上是反对阳具中心主义,反对大男子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由此而进一步认识到,女性主义如果追求理性所确定的种种观念,可能陷入父权知识系统的陷阱而不能自拔。往昔女性主义追求的解放目标,以男人为标准尺度,本身受到了父权文明体制的制约,可能发生再造“阳具崇拜”后果。关于男人的知识是建构起来的。男人在父权文明体制中所受到的限制和女人几乎一样荒谬。

  • 标签: 福柯 话语理论 资本主义 父权文明 女性日常生活经验 赋权
  • 简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一些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公平问题,认真总结我国在处理社会主义实践中公平问题的经验和教训,继续发挥我们处理公平问题的优势,继承先进经验,同时认清我们在处理社会公平问题中的教训,为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

  • 标签: 社会主义实践 公平问题 经验 教训
  • 简介:近代中国百年变迁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有机结合,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究其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经验 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 百年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