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28年,郁达夫在与梁实秋论争时涉及了两位美国学批评家:白璧德与辛克莱。郁达夫一开始猛烈抨击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随后,却向传统回归。对于辛克莱的文艺观,郁达夫始终认同,但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开始对辛克莱片面接受。

  • 标签: 郁达夫 美国文论 白璧德 辛克莱
  • 简介:徐扬尚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首任秘书长现任理事,中国大陆新时期较早关注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中国比较文学源流》于1998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是徐教授进入比较文学学界的扛鼎之作。事实上,徐教授早期《〈红楼梦)的精神分析与比较》,后来的《明清小说经典重读》及最近的《中西文化话语比较》等书无不体现着一个比较文学学者所应有的开阔学术视野和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

  • 标签: 中国大陆 话语 意象 评介 谱系 刷新
  • 简介: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几乎是在西方话语的覆盖下度过.眼下都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像过去那样,臣服于西方话语霸权过日子吗?于是民族理论创造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上世纪出现的一个自嘲式的概念"理论失语症",便是这种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西方理论发展到后现代阶段,自身已经陷入重重矛盾和深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看来是不可能由这种文化自己加以解决的.我们如果再跟着西方走,就成了盲从!这样,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华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就成了克服西方文化和文论危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比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悬置差异,从中西文论的公约性、相同性和互补性入手,走向融合和建设,可以说是摆在每个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问题太多,这里仅就中西融合与中国文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见.

  • 标签: 中西融合 中国文论建设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主体意识 “理论失语症”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审美主义文论观念于是成为中国古代堪与儒家工具主义文论相媲美的话语系统,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主流,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

  • 标签: 中国文论 传统现代 文论传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7-27
  • 简介:传统的审美主义文论在现代文论话语中的影响则比较微妙,在六朝的文论话语系统中,传统诗文评可以说是中国式的文本中心主义文论

  • 标签: 中国文论 传统现代 文论传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02
  • 简介: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主流,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审美主义文论观念于是成为中国古代堪与儒家工具主义文论相媲美的话语系统

  • 标签: 中国文论 传统现代 文论传统
  • 简介:本文重点梳理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科构建的过程,介绍学界对其所阐发的一般特质,揭示其所存在的主要困境,并与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失语症”讨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思考结合起来加以对照,尝试实践多角度、多边性的中国文学、中国文的言说。

  • 标签: 少数民族文论 学科建设 中国文论 失语症 跨民族连带
  • 简介:由于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当代中国文逐渐成为一种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媒学于一身的泛文化研究理论。研究者不研究文学本身,而是热衷于文学概念、理论流派的研究,“文学批评学”变成了“文学表扬学”。中国文的新时代视野,应该包括中国文艺理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整合的整体理论,从全盘西化的文论盲视中走出来,重新“走近经典”,发掘中国文化精神的本源,重申中国文“守正创新”和不断世界化的新战略。

  • 标签: 当代 中国文论 走近经典 守正创新
  • 简介:随着国际交往进一步扩大,美国化在中国的介绍与评介愈来愈多;认识美国化必须跳出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客观地分析,其次需要全面观察、研究,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就会失之偏颇,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而误导自己和他人。

  • 标签: 交流 美国文化 误读
  • 简介:宇文所安一系列著作的中译本在大陆出版,突显了海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在文学研究之基本信念、方法和视野上的巨大差异.将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运用于中国文研究,通过文本的细读建立起大量清晰的命题,揭示出中国文的问题意识和内在理路,突破了传统的中国文研究模式,尤其是对等经典文本的解读,深刻阐释了文体对于中国文的影响.这种内部研究和抽象研究相结合的阐释模式,以及不断将文本的意义加以命题化的理论选择,在方法论的意义上预示了汉语诗学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宇文所安 命题 中国文论 汉语诗学
  • 简介:本文认为,科学主义固然对中国文化与文论的现代性转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唯科学主义的弊端却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流弊甚广。当务之急是要对唯科学主义话语方式成为唯一的意义生成方式的种种弊端展开研究,对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中国文研究模式的诸多问题展开反思。本文将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一、"五四"时期科学主义话语对于文学学科的建构;二、科学主义话语对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遮蔽;三、警惕科学主义元语言话语霸权,倡导跨文明对话。

  • 标签: 唯科学主义 中国文论 失语
  • 简介: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周发祥十六—十八世纪:神学观的臆说明清之际,西方基督教传教士陆续来华,揭开了东西方文化较大规模地接触与交流的序幕。随之而来的西方理论,作为这一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也同时开始了它与中国文学发生碰撞的历程。不过,首先与之碰撞的...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西方文论 传教士 《诗经》 西方汉学 西方学者
  • 简介:美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其文化源远流长。美国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由多种文化的交汇与互动所形成的多元混合型文化。欧洲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非洲的黑人文化、亚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主要是墨西哥文化)以及犹太文化等诸多异质文化汇集于北美新大陆,经过碰撞和冲突之后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了美国化。

  • 标签: 美国文化 欧洲文化 美洲印第安人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 亚洲文化
  • 简介:<正>去年七月的一天,我按照预约的时间赶到北京饭店。在饭店门口,见到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政治系主任田弘茂教授。由于田先生在京逗留的时间很短,我们的采访不得不被安排在去首都机场的路上和机场餐厅的饭桌上,采访与送行合二为一了。

  • 标签: 美国文化 美国人 科学文化 文化特征 威斯康星大学 资本主义
  • 简介:与高雅文学显得平淡无奇相对照的是,近年美国坛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几个热点,颇为引人瞩目。少数民族作家异军堀起。其巾最突出的要数黑人女作家和华裔女作家。例如黑人女作家沃克的《紫色》和莫里森的《宝贝》(也译《心肝》),曾先后荣获普利策

  • 标签: 黑人女作家 华裔女作家 莫里森 《紫色》 少数民族作家 惊险小说
  • 简介:近代美国学记录了美国人民不断探索、向西拓展、追求幸福的历程.艺术地再现了美国23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内战(1861—1865)后现实主义文学主宰文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盛行一时;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则异军突起。本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对不同时期美国学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叙述。

  • 标签: 美国文学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迷惘的一代” 少数民族文学
  • 简介: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ed.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3. The flourish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19th century

  • 标签: 美国文学史
  • 简介: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ed.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3. The flourish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19th century

  • 标签: 美国文学史
  • 简介:据统计,美国化产业的经营总额近几年高达几千亿美元。其中,好莱坞大片、三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时代华纳等公司制作的流行音乐占据很大份额。在美国的商品出口中,视听业紧随航空业和食品业之后,每年为美国提供1700多万个就业岗位.

  • 标签: 美国文化 市场 文化产业 娱乐节目 流行音乐 时代华纳
  • 简介:置身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随着我国文与西方文论的关联度愈来愈深入和复杂,西方文论在我国当代文论中的作用力到底如何,我国文的独创力究竟何在,无疑是需要认真追究的问题。而要追究这个问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了解当前正与我们频频打交道的那部分西方文论(例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等),而是同时需要由此出发,更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那部分后面所携带或缠绕着的更为久远而深厚及更为复杂而多变的西方文论传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需要从当前正与我们发生关联的当代西方文论中稍稍抽身而出,退回到一个有一定距离的平台上旁观,看看西方文论在其漫长的发展与演化历程中经历过哪些转变或转向。我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语言论转向”(1inguisticturn)概念④,由此解释与那时的流行理解颇不相同的20世纪西方美学与文论的语言论取向,并将“语言论转向”(以语言为中心)与更早的“认识论转向”(以理性为中心)及认识论美学与文论对应起来阐释。

  • 标签: 当代西方文论 中国文论 现代性 知识型 20世纪90年代初 语言论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