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球囊肺动脉成形(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住院的CTEPH患者,所有患者经多学科讨论确定无法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PEA),具有BPA手术指征。BPA术前评估6 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行右心导管检查获得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指数和肺血管阻力(PVR),将BPA治疗前与最后一次BPA时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BPA治疗的CTEPH患者25例,共行67例次BPA治疗,其中男10例(40.0%),女15例(60.0%),年龄(57.8±7.1)岁,诊断CTEPH到BPA治疗间隔时间20.0(9.0,48.5)个月,共治疗肺动脉302支,18例患者BPA≥2次,术后随访时间5.0(3.5,8.3)个月,术后6MWD、心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显著改善[(425±74)比(345±109)m、(1.99±0.45)比(1.62±0.35)L·min-1·m-2、(68.1±6.5)%比(61.2±6.3)%](均P<0.05),术后血浆NT-proBNP、mPAP、PVR均显著低于术前[259(93,739)比806(148,2 159)ng/L、(40.6±8.3)比(47.3±10.7)mmHg(1 mmHg=0.133 kPa)、(11.9±4.9)比(17.2±6.5)WU(1 WU=80 dyn·s·cm-5)](均P<0.05)。咯血5例次(7.5%),再灌注肺水肿(RPE)2例次(1.5%);1例因RPE需无创呼吸机治疗,1例围手术期因咯血加重右心衰竭导致死亡。结论BPA能显著改善不能行PEA的CTEPH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肺动脉高压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治疗结果
  • 作者: 程小志 谢韬 何星河 张帅 陈凤 胡均贤 温小燕 牟青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高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525200 程小志原工作单位为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功能神经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脑功能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广东神经外科研究所,广州 510282,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438000,高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5252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后并发远隔部位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介入栓塞治疗的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术后并发远隔部位血肿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并发远隔部位血肿患者进行比较。结果6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4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5例、中使用支架且术后常规抗凝治疗5例;所有远隔部位血肿均发生于术后7 d内,且血肿均位于动脉瘤同侧大脑半球。4例患者行颅内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1例行开颅治疗;治疗后1例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分],1例因预后较差自动出院(mRS评分5分),其余4例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mRS评分3~5分)。与未并发远隔部位血肿的52例患者相比,6例并发远隔部位血肿患者中中使用支架及术后抗凝治疗者比例更高,出院时预后不良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合并高血压病史的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时,应高度警惕栓塞后7 d内动脉瘤同侧大脑半球中远隔部位血肿的发生可能。

  • 标签: 远隔部位血肿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呼吸科医生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认知情况与诊治现状。方法根据CTEPH诊治中的相关问题设计问卷,针对774家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单位的负责医生和联络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038份(1 038/1 211,85.7%),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多数(769/1 038,74.1%)参与调查医生就职于三级及以上医院,中级及以上职称占88.5%(919/1 038)。绝大多数医院常规开展超声心动图(99.3%)和CTPA检查(94%),部分医院可进行肺通气灌注(V/Q)扫描(31.3%)和右心导管检查(38.5%),仅少数医院开展CTEPH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手术(8.0%)与球囊肺动脉成形(10.4%),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6%的医生自我评价熟悉CTPA的影像学阅读方法,19.9%医生熟悉V/Q扫描的阅读。88.5%的医生赞同CTPA是CTEPH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指南符合率仅3.9%。53.9%医生的观点符合指南,认为CTPA阴性可以除外CTEPH。79%的医生支持CTEPH患者终生抗凝治疗,70.8%的医生认为CTEPH应首先评估是否适合手术治疗。结论目前在CTEPH诊治中存在以下问题:V/Q及右心导管开展不足,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手术及球囊肺动脉成形治疗尚不普及,呼吸科医生不熟悉CTEPH相关影像学解读方法与治疗指征等,有必要针对以上问题进一步推广CTEPH的规范化诊治方法。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肺栓塞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钝性胸主动脉损伤危险分级系统,探索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8例钝性胸主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12例,中位年龄45(21~69)岁。根据患者主动脉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情况对患者进行主动脉损伤评分,根据评分对患者危险程度进行分级:低危组(评分≤2分)12例、中危组(3分≤评分≤5分)41例、高危组(评分≥6分)15例。分析不同分级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通过住院或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68例患者中接受非手术治疗21例,接受手术修复47例,其中开放手术6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41例。急诊手术治疗16例,延迟手术治疗31例。12例低危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仅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为8.3%(1/12)。41例中危患者死亡率为19.5%(8/41),主动脉相关死亡率为9.8%(4/41),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8%(4/37)。15例高危患者死亡率为40%(6/15),主动脉相关死亡率为30.0%(5/15),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1/10)。根据危险分级,各分级主动脉相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840,P=0.020)。随访5~52个月,无院外死亡病例发生。随访中并发Ⅰ型内瘘1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根据患者主动脉损伤程度和合并伤情况进行危险分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胸 损伤 多发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观察综合性干预对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归性分析 22 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通过对比常规护理的方式,利用 SF-36 量表来对其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调查。结果 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发现,综合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生活质量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综合性干预对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归性分析22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通过对比常规护理的方式,利用SF-36量表来对其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调查。结果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发现,综合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生活质量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膏方治疗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0年9月70例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法分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实施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膏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中的日常活动、运动功能、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弹力蛋白酶灌注法构建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为腹主动脉瘤形成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用C57BL/6野生型小鼠构建猪胰蛋白酶(PPE)灌注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Saline)进行灌注,灌注后14天解剖比较腹主动脉直径的变化,HE染色并测量腹主动脉管腔直径,弹力板染色观察腹主动脉壁弹力板的破坏情况,TUNEL法来评估动脉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通过猪胰蛋白酶(PPE)灌注法成功构建了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术后14天成瘤率100%,建模后小鼠腹主动脉直径明显增加,高于Saline对照组(P<0.05);PPE组观察到主动脉壁弹力板拉直、变薄,并出现中断现象;PPE组TUNE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Saline对照组(P<0.05)。结论弹力蛋白酶灌注法能够较为稳定地构建腹主动脉瘤模型,我们在模型中观察到腹主动脉壁中层弹力板的破坏及细胞凋亡过程的上调。为更进一步研究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小鼠模型 猪胰弹性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对血脂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诊治的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92例,根据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每天1次20 mg;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每天1次40 mg;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及内皮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颈动脉斑块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TC、TG、LDL-C水平均下降[研究组:TC前后 (5.8±2.3)mmol/L比(3.5±1.3)mmol/L,t=5.904;TG前后(2.5±0.8)mmol/L比(1.2±0.5)mmol/L,t=9.346; LDL-C前后(5.0±0.4)mmol/L比(3.3±0.4)mmol/L,t=20.382;对照组:TC前后 (5.9±1.8)mmol/L比(4.5±1.5)mmol/L,t=4.052;TG前后(2.6±0.3)mmol/L比(1.8±0.7)mmol/L,t=7.125; LDL-C前后(4.9±0.5)mmol/L比(4.2±0.5)mmol/L,t=6.714,均P<0.01),HDL-C水平均升高(研究组:HDL-C前后(0.8±0.5)mmol/L比(1.5±0.3)mmol/L,t=8.142;对照组:HDL-C前后(0.8±0.4)mmol/L比(1.3±0.2)mmol/L,t=7.583,均P<0.01],且研究组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C =3.417、tTG=4.731、t LDL-C =9.533、tHDL-C =3.762,均P<0.01)。干预前,两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均提高[研究组:FMD前后(7.5±1.8)%比(10.9±2.5)%,t=7.486;对照组:FMD前后(7.7±1.5)%比(8.9±2.2)%,t=3.057;均P<0.01],且研究组F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3,P<0.01),但在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上,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NMD明显提高[研究组NMD(12.5±2.3)%比(13.6±2.5)%,t=2.196,P=0.031)]。结论对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给予每天1次40 mg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调节血脂,提高患者内皮功能,效果优于给予每天1次20 mg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

  • 标签: 高血压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胆固醇 甘油三酯类 胆固醇,LDL 胆固醇,HDL 血管舒张 阿托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39例气管肿瘤(原发性气管肿瘤30例,继发性气管肿瘤9例)切除与重建的呼吸道管理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8~75岁。气管上段肿瘤19例,气管中段肿瘤12例,气管下段肿瘤8例。术前综合病史、症状、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进行气道评估,探讨气管肿瘤的部位、阻塞的程度、肿瘤的大小与性质等重要因素。根据气道评估分别选用经口气管插管、经颈气管切开插管、喉罩、经胸腔镜切口,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切口(VATS)或传统开胸切口野内远端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方法对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在中通常需要将上述方法有机组合,39例气管肿瘤中有30例在手术中采用2种呼吸道管理方法。本组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手术行气管肿瘤切除重建。另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患者,其气管极度狭窄,在无法通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气道通气的情况下,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气管肿瘤切除VATS与重建。本研究使用了卡方检验来比较气管肿瘤患者在手术中的通气情况。结果39例均顺利完成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手术。其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经右侧胸"四孔"胸腔镜切口、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采用ECMO、18例气管上段肿瘤采用颈部领式切口、11例气管中段肿瘤和8例气管下段肿瘤采用右胸后外侧切口行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气管下段肿瘤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更易出现氧合不足的情况,4例在中出现脉搏氧饱和度(SpO2)<90%(χ2=9.140,P<0.05),经吸痰、加压张肺等对症处理后,SpO2恢复到95%以上。其余35例通气良好,SpO2均>95%。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的患者带气管导管入重症监护室观察,于术后24 h内拔出气管插管。其余患者毕均清醒后拔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应采用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本组自创的VATS气管肿瘤呼吸道管理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有利于气管肿瘤手术的顺利进行。

  • 标签: 气管肿瘤 呼吸道管理 体外循环 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我院确诊为股骨粗隆部骨折并经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40例高龄患者,对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17.2±5.9)个月,手术时间(97.1±13.4)min,中出血量(539.0±24.0)ml,住院时间(20±1.1)d;Harris评分术前(31.8±12.2),术后6个月(91.2±5.6),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严格按适应症对不稳定型股骨大转子间骨折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有效,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术 股骨粗隆部骨折 高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显微外科组和介入治疗组各48例。记录两组患者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出血量较显微外科组明显降低,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显微外科组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外科和血管内介入在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中均能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中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适时选择手术方式,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 颅内动脉瘤破裂 急性期 显微外科 血管内介入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手术术前腰大池外引流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我院接受早期手术的46例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014年12月15日至2016年12月15日)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6例患者实施术前腰大池外引流(术前组),20例患者实施术后腰大池外引流(术后组),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头痛缓解时间、动脉瘤破裂发生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慢性脑积水发生率。结果术前组患者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头痛缓解时间分别为(5.78±0.98)d、(4.89±2.12)d,相比术后组明显更短,P<0.05;术前组患者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慢性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3.85%、11.54%、11.54%,相比术后组患者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手术患者采取术前腰大池外引流切实可行,可有效促进患者预后,效果更显著。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术前 腰大池外引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CCTA)左心耳测量参数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心源性脑卒中(CS)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179例行CCTA检查的NVAF患者的临床和检查资料。根据CCTA检查后2年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情况进行分组,其中符合CS标准的为病例组(87例),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无TIA发作的患者为对照组(92例)。使用心功能分析软件测量左心耳的开口长短径和面积、深度、容积参数,用体表面积校正各测量值,获得该参数的校正指数,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指数、高血脂、房颤病史年数、左心耳开口面积指数(LAAOA Index)、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对CS发病的影响。通过ROC曲线评估LAAOA Index和LAAEF对CS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左心耳开口长短径和面积、最大和最小容积的校正指数以及LAAEF分别为(1.80±0.21)cm/m2、(1.19±0.17)cm/m2、(3.20±0.71)cm2/m2、(7.91±1.92)ml/m2、(5.03±1.40)ml/m2、(36.20±10.54)%,对照组分别为(1.64±0.24)cm/m2、(1.06±0.19)cm/m2、(2.65±0.64)cm2/m2、(6.61±1.68)ml/m2、(3.67±1.28)ml/m2、(45.25±1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83、4.647、5.481、4.826、6.823、-5.875,P值均<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AOA Index增大(P=0.005)和LAAEF减小(P<0.001)是NVAF患者发生CS的独立危险因素。LAAOA Index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2(95%CI 0.639~0.777),最佳诊断界值为3.16 cm2/m2;LAAEF的AUC值为0.734(95%CI 0.663~0.797),界值为38.71%;LAAOA Index联合LAAEF的AUC值为0.786(95%CI 0.718~0.843)。结论CCTA检查可以利用冠状动脉血管扫描数据,对左心耳大小和功能进行一站式、比较准确的评价。CCTA左心耳测量参数可以作为CHA2DS2-VASc评分的补充,为NVAF患者CS发病风险评估提供影像学量化指标。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源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 一 例根治性左肾切除 + 胰切除术后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 对 一 例根治性左肾切除 + 胰切除术后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救 措施 。 结论 当术后 发生失血性休克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识别大出血症状,争分夺秒积极抢救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 标签: 肾切除 失血性休克 急救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微创 SuperPath 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骨科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8 例,依据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微创 SuperPath 入路组(观察组)和直接后外侧入路组(对照组),每组各24例。比较两组手术、 疼痛、术后身体恢复状况。 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微创 SuperPATH 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 标签: 微创 SuperPATH 入路 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子标志物并分析其与免疫浸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颈动脉斑块RNA芯片数据(GSE43292),共纳入64例颈动脉斑块样本(稳定型:32例;不稳定型:32例)。将64例颈动脉斑块(稳定型:32例;不稳定型:32例)的全转录组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采用一致性聚类识别离群样本并运用动态剪切树算法选择网络中的关键模块。应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与Lasso回归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模块中的基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关键基因对不稳定型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1)每例样本均得到23 307个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显示当软阈值为16时符合无尺度网络,2例样本为离群样本,黄色模块与不稳定斑块相关性最高为0.6,共334个基因。(2)分析334个基因与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随机森林算法共得到CMPK1、CTP2、KLRD1、PAK1等89个关键基因;Lasso回归算法共得到嗅介蛋白样3(olfactomedin like 3,OLFML3)、DTX3L、DTX3L、SSH2等8个关键基因;支持向量机算法共得到CTP2、OLFML3、NCF2、FHAD1等11个关键基因。(3)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PT2)与OLFML3为3种算法的共同关键基因,ROC曲线分析显示,CPT2、OLFML3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5%可信区间(CI):0.71~0.93],0.77(95%CI:0.65~0.89); CPT2与OLFML3共同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为0.82 (95%CI:0.72~0.92)。结论CPT2与OLFML3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颈动脉 不稳定斑块 生物标志物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 FVH)-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MT治疗且FLAIR显示存在FVH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本临床信息。在发病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7例患者,年龄(67.16±9.63)岁,男性51例(66.23%);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4.16±7.49)分。40例(51.95%)转归良好,37例(48.05%)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FVH-DWI不匹配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60.00%对29.73%;χ2=7.103,P=0.008),而基线NIHSS评分[(11.60±4.44)分对(16.92±9.05)分;t=-3.312,P=0.001]和高血压患者的构成比(65.00%对86.49%;χ2=4.774,P=0.029)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VH-DWI不匹配与转归良好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0.345,95%置信区间0.121~0.984;P=0.047),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1.133,95%置信区间1.036~1.239;P=0.006)。结论FVH-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EMT治疗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梗死,大脑中动脉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