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由于长期的肠道摄入不足,衰竭患者不得不依赖外营养(PN)来维持能量和正常的生理需求。然而PN在提供能量及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引起肝脏损害。此外,由于肠道结构和内环境发生改变,IF患者往往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过度生长的细菌代谢产生的毒性介质可诱导肠道炎性反应和胆汁酸代谢紊乱,最终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及衰竭相关性损害(IFALD)。自1998年Marshall首次提出-的概念以来,-紊乱在IFA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肠道-肝脏之间的"对话"是维持肝脏代谢和肠道内稳态平衡的关键,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然而,作为一个"被遗忘的器官",肠道群在IFAL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笔者首次提出--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试图强调肠道群是-中的重要一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IF患者肠道和肝脏损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将对理解IFALD的发病机制和改进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菌-肝轴 肠-肝轴 肠衰竭相关性肝损害 肠衰竭 短肠综合征
  • 简介:摘要肠道群--脑在神经、精神发育和胃肠道疾病的生物和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肠道群和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多种途径相互交流。影响宿主群组成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分娩方式、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环境压力源、生活习惯和昼夜节律等。焦虑症、抑郁症、易激综合征、炎症性病、肥胖、孤独症等多种疾病涉及肠道群--脑改变,动物模型、粪移植、脑成像和群基因组测定等研究方式的发展对了解肠道群--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肠道菌群 肠-脑轴 信号交流 疾病 研究方法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控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病死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持续开展研究是突破脓毒症临床诊断和治疗"瓶颈"的重要方法。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紊乱,尤其是肠道群紊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肝脏免疫功能异常,以及胆汁酸代谢障碍等导致的-紊乱,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紊乱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脓毒症 肠-肝轴 肠道菌群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目前肺部疾病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16sRNA、宏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等高通量测序研究技术兴起,揭示了肠道群的重要性,肠道群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群及其代谢物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疾病在免疫、炎症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为阐述以上肺部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方向。

  • 标签: 肺部疾病 肠道菌群 肺-肠轴
  • 作者: 练新荣1 孙莉1 2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中西医结合
  • 创建时间:2021-02-02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 2020年第12期
  • 机构: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市 100021); 2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 518116)
  • 简介:[摘要] 肠道微生物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调控和中枢神经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大脑发育、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肠道微生物与大脑通过与循环炎症标志物和激素、传入和传出神经系统以及其他更多生态位、途径的双向相互作用,即是“微生物--脑”(“Microbiota-Gut-Brain”,MGB)。MGB可以影响记忆受损、学习能力下降和心理障碍等行为,促进疾病的发展,加重当前症状,或有助于治疗和恢复。本文综述近些年来肠道群通过-脑与大脑之间双向交流作用的研究进展,这些动物实验 和临床研究涉及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 标签: [] 肠-脑轴,肠道菌群失调,双向交流,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腹泻型易激综合征(IBS-D) 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病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有相关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是IBS-D 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最新罗马Ⅳ标准指出脑-互动障碍可能贯穿易激综合征( IBS) 发病的始终。肠道微生态失衡被认为是导致脑-互动障碍的重要始动因素,参与构成群--脑,成为新兴研究热点。本文以-脑-机制为出发点,探讨总结其与 IBS-D 的联系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究 IBS-D 的发病机制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 菌-肠-脑轴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陈慈煦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用药以轻、灵、平、和为要,每获良效,现代医学关于“脑--”理论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而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陈老的用药思想与此理论相合,从而印证了陈老用药的科学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是肝硬化、肝癌和多种外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肝脏炎症是NAFLD进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因而调控肝脏炎症有望为延缓和逆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提供潜在手段。研究发现,-免疫在NASH进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肠道群可利用其代谢物诱发糖脂毒性、氧化应激和肠道屏障损伤,而细菌组分如脂多糖、肽聚糖、细菌DNA和胞外囊泡等可经由受损的肠道屏障转位进入肝脏,引发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进而加剧肝脏炎症反应和促进NASH进展。现围绕-免疫解析肠道群介导的肝脏免疫和其在NAS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研发NASH治疗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脂肪肝 炎症 肠-肝轴 肠-肝免疫轴
  • 简介:摘要草酸钙结石是肾结石的主要类型,其形成与草酸和钙的代谢密切相关。肠道群是定居在人类肠道内的正常群,对机体内多种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既往认为肠道群中产甲酸草酸杆菌是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保护因素,但近年来发现,调节机体草酸代谢的细菌不仅限于产甲酸草酸杆菌。草酸钙结石患者具有与健康人群不同的肠道群,其通过-肾调节草酸在机体内的代谢,影响草酸钙肾结石的形成。本文阐述草酸钙结石患者肠道群特点,总结肠道群在草酸钙结石形成中的潜在功能及未来可能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肾结石 草酸钙 肠道菌群 肠-肾轴 治疗
  • 简介:摘要1例54岁女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因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接受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 440 ml静脉滴注、1次/d,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II)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6-24)250 ml静脉滴注、1次/d,其他治疗包括维持血压和控制心率的药物、镇痛剂、10%氯化钾注射液等。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5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51 U/L、总胆红素(TBil)8.3 μmol/L、碱性磷酸酶(ALP)129 U/L。外营养治疗第8天实验室检查示ALT 343 U/L、AST 357 U/L、γ-GT 343 U/L、TBil 21.4 μmol/L、ALP 376 U/L,考虑为外营养导致的损伤。停止外营养,继续其他治疗,并予谷胱甘肽联合二氯醋酸二乙胺进行保治疗。停止外营养8 d后实验室检查示ALT 42 U/L、AST 29 U/L、γ-GT 55 U/L、TBil 8.4 μmol/L、ALP 107 U/L。

  • 标签: 胃肠外营养 脂肪乳剂 静脉注射用 化学性和药物性肝损伤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明显增多,造成外伤性破裂破裂病人逐年增加,若治疗不及时以及护理不当,易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外伤性破裂破裂多需进行手术治疗,因此术后护理和病情观察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外伤性肝破裂 肠破裂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的出现成为脑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之一,并且使人们认识到微生物--脑的重要性。肠道微生物和大脑通过免疫系统、色氨酸代谢、迷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相互联系。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包括感染、分娩方式、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压力和宿主遗传学。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自闭症、易激综合征等。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了解微生物-肠道-脑的潜在机制,并试图阐明基于微生物的神经精神疾病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 标签: 微生物-肠-脑轴 短链脂肪酸 迷走神经 自闭症
  • 简介:摘要脑是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通路,肠道功能障碍可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改善肠道功能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围绕脑中肠道对脑功能的调节机制综述如下。

  • 标签: 脑肠轴 迷走神经 肠神经系统 肠道微生物
  • 简介:含有益生菌的食品近年来风靡一时,它通常宣称能够增加肠道群数量,帮助消化吸收、促进肠道健康,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而肠道群是什么?到底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甲我们将带大家全面、客观地认识一下有趣的肠道群。

  • 标签: 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 菌群数量 消化吸收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肺炎克雷伯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 pyogenic liver abscess,KP-PLA)的临床特点。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133例细菌性脓肿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原学结果分为KP-PLA(92例)和非KP-PLA组(41例)。结果KP-PLA组和非KP-PLA组均以男性(分别占67.39%、70.73%,χ2=0.146)和中老年[年龄分别为(56.8±13.8)岁和(55.0±13.0)岁,t=0.708]患者多见(P值均>0.05)。KP-PLA组患者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比例(45.65%和32.61%)高于非KP-PLA组(24.39%和14.63%),χ2值分别为5.384、4.642,P值均<0.05。KP-PLA组发生肝脏以外脏器的侵袭性感染比非KP-PLA组更常见(27.17%比9.76%,χ2=5.046,P=0.02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KP-PLA组和非KP-PLA组血红蛋白[(109.88±20.97)g/L比(97.75±20.2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6,P=0.002);碱性磷酸酶[146.50(114.50,237.50)U/L比220.50(120.00,316.7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 239.500,P=0.048)。结论KP-PLA好发于男性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基础疾病的人群。KP-PLA患者需要警惕有无外转移性感染灶,即侵袭综合征表现。

  • 标签: 肝脓肿,化脓性 克雷伯菌,肺炎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联合酪酸梭球菌三联活改善高龄ICU脑卒中患者肠道群、营养指标和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重症监护室(ICU)的高龄脑卒中患者分为TP组(n=42)和适怡组(n=42),TP组给予鼻导管泵入内营养乳剂治疗,适怡组在TP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酪酸梭球菌三联活治疗,观察两组肠道群、营养指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适怡组治疗后的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TP组(P<0.05),而小梭球菌及杆菌数量显著低于TP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Alb与Hb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MAMC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下降幅度显著小于TP组(P<0.05);适怡组和TP组治疗期间胃肠并发症为(7.14%和23.81%,P<0.05),但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内营养联合酪酸梭球菌三联活改善高龄ICU脑卒中患者,可有效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少胃肠道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 高龄 ICU 脑卒中 肠道菌群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因“胆管癌术后16个月,伴发热20余天。”于2016年4月7日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治疗。患者2014年12月2日因“胆总管下端占位”于外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部胆管成型+广泛肠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示胆管癌,后多次在外院行“伽玛刀”治疗。2016年3月15日“伽玛刀”治疗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伴有畏寒、寒战、恶心、腹痛。

  • 标签: 亲水气单胞菌 肝脓肿 胆管癌术后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胃肠出血、微生物群失调、便秘等并发症,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和预后。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双向通讯,它们之间通过多种机制进行信号传递和交流,称为-脑或脑-。目前,缺血性脑卒中与脑-关系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而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和脑-之间的潜在关系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方法。笔者现围绕缺血性脑卒中和脑-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脑-肠轴 微生物群
  • 简介:摘要“—肾”理论已有多年历史。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本文概述了“—肾”的定义,、肾在能量物质代谢、免疫炎症、肠道黏膜及肠道细菌等方面的联系,简述“—肾”的中医认识,CKD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中、西医变化及其机制,肠道微生态对CKD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机制等,综述CKD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关系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肠肾轴 中医 慢性肾脏疾病 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