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坏死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我科收治 52例股骨坏死患者,均行全髋置换术,术后随访 1年,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 52例患者临床疗效优 28例、良 17例、中 4例、差 3例。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坏死的有效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诊断 全髋置换术
  • 简介:摘要股骨坏死的病因多种多样(约60多种),比较复杂,难以全面系统地分类。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及对股骨生理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特征与股骨坏死发生发展中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探讨股骨坏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物力学因素的作用。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病理演变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股骨坏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股骨坏死的研究机制及治疗方法早期主要通过动物试验来加以证实,质量较高的动物模型为得出可推广的试验结果打下了基础。股骨坏死动物模型的构建的常见动物包括四足类动物与两足类动物,构建方法包括激素、酒精及创伤等,不同方法均具有其优劣性,未形成统一的构建方法与构建标准。与此同时,在动物模型构建完成后,如何进行模型评价也成为该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股骨坏死动物模型构建的动物选择、构建方法及评价指标进行综述,以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动物模型 评价指标
  • 简介:摘要股骨坏死是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之下,导致股骨缺血,且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引发股骨塌陷,在髋关节疼痛的情况下,出现功能障碍性疾病,也是临床最为常见的骨科疑难疾病之一。基于此,本文就中医治疗股骨坏死提出几点意见。

  • 标签: 中医治疗 股骨头坏死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分型治疗股骨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坏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了中医分型治疗法进行股骨坏死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以及髋关节活动度。结果通过中医分型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6.77%,治疗后疼痛低于治疗前,髋关节灵活度高于治疗前,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中医分型治疗股骨坏死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疼痛,提高髋关节灵活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分型 股骨头坏死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股骨坏死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要点进行分析。方法抽选本院股骨坏死患者60例(2014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实施简单随机分组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的同时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住院天数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疾病认知评分较对照组高,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坏死患者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

  • 标签: 围术期综合护理 股骨头坏死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坏死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股骨坏死患者70例,依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取CT诊断的患者为参照组(30例),而实施核磁共振诊断的患者则为试验组(4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的结果。结果试验组阳性检出率为95%,与参照组的83.3%相比明显要高,P<0.05,两组数据的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股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与CT相比,核磁共振诊断的有效性更高,因此建议在临床诊断中推广。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核磁共振 诊断 C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位股骨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6年6月15日-2017年6月18日收治的早期股骨坏死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高位股骨颈开窗植骨支撑术),对照组---20例(常规股骨外科手术),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手术时间、股骨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8.81±5.62min)、股骨功能恢复时间(82.36±15.21天)、住院时间(12.25±6.31天)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股骨坏死患者采用高位股骨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缓解其临床表现,并且还能改善其肢体功能,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 早期 股骨头坏死
  • 简介:股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坏死病灶的体积、位置、结构、形状等性质在其治疗方式选择和预后判定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X线片、CT、MRI出发,对比不同方法在分析坏死病灶性质、预测塌陷及判断预后中的价值,综述目前对于坏死病灶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评价方法 坏死病灶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CT影像技术在诊断股骨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股骨坏死患者5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应用CT影像技术和MRI检查技术相关性。结果经病理检查或手术确诊,56例股骨坏死患者中I级严重的有18例,II级严重度25例,III级严重度7例,IV级严重度6例;在使用CT影像技术诊断股骨坏死病例的时候,共检出股骨坏死38个,检出率为67.9%,而在应用MRI检查技术的时候,共检出股骨坏死51个,检出率为91.1%,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诊断股骨坏死的时候,相对于CT影像技术,MRI诊断率更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可推广应用。

  • 标签: CT影像技术 MRI 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比较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5月收治84例疑似股骨坏死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原理将所有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使用CT检查,实验组患者使用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分期情况和诊断正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90.5%,常规组的诊断正确率为66.6%,两组数据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坏死患者都有一定的作用,都能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核磁共振运用在患者股骨坏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CT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股骨坏死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股骨坏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行整体性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并且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坏死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具有很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对股骨坏死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应用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于2014年10月-2016年1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坏死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抽签法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整体护理干预,观察和对比两组在采取上述护理干预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愈合良好,均出院,但观察组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功能恢复、护理服务满意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坏死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后,采取整理护理干预,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整体护理 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股骨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方式展开研究与探讨。方法择选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60例股骨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所选患者术后开展个性化护理,并对患者的术后护理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所选的60例患者在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其等级为1级的有1例,2级的有3例,3级的有10例,4级的有11例,5级的有10例,6级的有25例;其中,所选患者其住院时间为13~25天,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关节脱位,关节脱位因素是由翻身不当引起,对患者及时采取了皮肤牵引复位措施后恢复,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肺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结论针对股骨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术后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各个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使患者尽早痊愈。

  • 标签: 患者 置换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股骨坏死患者行 CT及 MRI诊断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 48例股骨坏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 2014年 6月至 2017年 7月期间,分别行 CT、 MRI诊断,并对比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8例股骨坏死经 MRI诊断的总检出率高于 CT诊断, P< 0.05。结论:对股骨坏死患者行 MRI诊断的效果较 CT诊断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MRI CT 临床效果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对股骨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前来本院接诊的150例股骨坏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接诊时的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5例,在性别、年龄、股骨坏死的病程与病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75例患者均采用CT扫描检查,对照组的75例患者均采用MRI检查。临床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股骨坏死的检出率结果。结果这150例疑似股骨患者通过分组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发现观察组的75例患者经过MRI检查后确诊为股骨坏死者共计70例,对照组的75例患者在经CT检查后确诊为股骨坏死者共计54例,应用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要比CT扫描的检出率高,更有利于早期确诊,且检出效果更满意,对股骨坏死患者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成人早期股骨缺血性坏死(ANFH)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O-ⅡANFH进行MRI检查,其中左侧24髋,右侧23髋,男25例,女12例,年龄24~75岁。分期标准O-I期临床无明显症状,X线阴性,而MRI阳性表现,显示缺血坏死面积小于股骨25%。I期轻度髋疼痛获不适,X线阴性或局部轻微骨质疏松区,MRI显示坏死面积26-50%,出现“双边征”。Ⅱ期股骨仍维持正常圆顶状形态,在MRITi加权像上股骨内常见到不同走向、不同长度和形态的低信号影。结果48例ANFH中,O期16髋(左侧10髋、右侧6髋),I期14髋(左侧6髋、右侧8髋),2期18例,48髋中同时发现另一髋ANFH有II期以上的9髋,占本组病例的18.7%。结论MRI对骨髓的分辨能力极高,应用与ANFH诊断有其的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对早期病变的定位、分级和分期更精确,目前MRI已成为ANFH最重要的影像诊断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O-Ⅱ期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与 CT诊断股骨坏死的价值,为股骨坏死患者诊断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5年 3月 -2017年 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股骨坏死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诊断,并依据诊断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 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 CT诊断,观察组患者应用 核磁共振,对两组患者诊断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股骨坏死检出率、关节积液检出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股骨坏死检出率、关节积液检出率分别为84.48%和 60.34%相比于对照组的 50.00%和 32.76%,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核磁共振与CT诊断股骨坏死均有一定的价值,两种方案进行比较,核磁共振的检出率明显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

  • 标签: 核磁共振 CT 股骨头坏死 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