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正常小鼠胰腺导管器官培养体系,初步探讨胰腺导管器官的形态学及生理功能。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胰腺组织,应用胶原酶Ⅳ消化分离并收集胰腺导管,用基质胶包埋后于完全培养基中培养,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胰腺导管器官的形态结构;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器官的标志物表达及定位;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器官离子通道和抗菌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成功建立了可以稳定传代10代的小鼠胰腺导管器官器官呈球样生长,形成管腔样结构,内部的空腔与胰腺导管组织的管腔相对应。胰腺导管器官稳定表达祖细胞标志物SOX9及导管上皮细胞标志物KRT19,均定位于上皮细胞,不表达淀粉酶;稳定表达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离子通道Clcn1、Kcnma1、CFTR、Slc12a5、Slc26a3、Slc26a6及Scnn1a,低表达Ano1,不表达Clcn3、Kcna1、Kcna2、Kcnd3、Kcnh1、Atp12a、Slc4a4、Slc9a1、Slc12a2及Slc26a11,其中CFTR在上皮细胞中高度表达;高表达抗菌肽Reg3a、CRAMP及糖蛋白2,低表达Defb1、Defb2及Defb3,不表达Defa1及Defa4,其中Reg3a及CRAMP均在上皮细胞内表达,且分泌至器官的管腔内。结论成功建立可以稳定传代的小鼠胰腺导管器官,它能维持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诸多特征,可以作为研究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生理学的体外模型。

  • 标签: 胰腺导管类器官 胰腺炎 离子通道 抗菌肽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多年以来,研究者对人类胰腺癌的研究,多建立在传统的二维代谢模型或基因工程小鼠(GEMMs)等传统模型之上。但是,这些模型并不能精确地反映胰腺癌的特性以及胰腺癌微环境的状态。然而,器官(Organoid)作为一种新颖的体外三维培养技术,已在胰腺癌、肝癌、胃肠道肿瘤、结肠腺癌以及Barrett食管等诸多疾病的科学研究中建立了可靠的体外肿瘤模型。其中,胰腺器官模型的稳定建立,为研究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探索更具特异性的抗胰腺癌药物以及制定胰腺癌症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器官技术在胰腺癌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做出了分析并进行展望。

  • 标签: 类器官 胰腺癌 抗肿瘤药物筛选 胰腺癌个性化治疗
  • 简介:摘要器官是应用体外3D培养技术建立的结构和功能上类似于器官的小型组织,具有组织自我更新及可长期培养的特点。近年来,肿瘤器官模型作为一种新的模型,在肿瘤发生机制、药物筛选、精准医疗、器官移植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讨论器官胰腺癌研究中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 标签: 类器官 胰腺癌 个体化医疗
  • 简介:摘要器官是使用三维培养方式模拟细胞的体内生长微环境,在体外构建的具有多种细胞成分的组织模型,在疾病研究、药物筛选、胚胎发育等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乳腺器官器官研究领域出现较早、较为成熟的模型。该文对乳腺器官模型的发展、应用研究、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类器官 乳腺 细胞微环境 干细胞 乳腺肿瘤
  • 简介:摘要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骨缺损修复水平,但是骨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骨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骨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骨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骨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骨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骨器官有助于阐明骨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骨再生修复,在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骨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骨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期
  • 机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制造“类器官”(Organoid)的新技术,能把人类细胞作为生物“积木”,搭建出更精确的人体组织微模型。这些微型组织可用于筛选药物,研究组织结构特征对器官生长或癌变的影响,还有助于将来培养出完整的人体器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主因右乳房红色斑块2个月,于2013年11月就诊。2个月前患者右侧乳头部位出现一硬币大小红色斑块,皮损逐渐扩大,上附痂皮,无痛痒不适。既往患者于2012年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并发肺转移及多发骨转移,行曲妥珠+紫杉醇方案化疗6个周期,曲妥珠单药维持治疗,近1年来病情时有反复。系统检查:一般情况尚可,神清语利。

  • 标签: 乳腺癌 导管癌 浸润性 皮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与改良Marshall评分评估急性胰腺炎(AP)器官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AP电子数据库,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3 957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修订版亚特兰大AP分类与定义标准诊断AP并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别采用改良Marshall评分和SOF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器官功能,分析SOFA评分与死亡和胰腺坏死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SOFA评分判定循环衰竭和肾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改良Marshall评分[4.80%(190/3 957)比3.03%(120/3 957)、10.11%(400/3 957)比6.44%(255/3 9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 599.54、2 237.19,P均<0.01);两种评分在判定呼吸衰竭发生率方面效果一致,均为32.22%(1 275/3 957)。SOFA评分判定持续48 h及以上循环衰竭和肾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改良Marshall评分[1.64%(65/3 957)比0.76%(30/3 957)、4.78%(189/3 957)比3.69%(146/3 9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 458.37、2 398.01,P均<0.01);两种评分在判定持续48 h及以上呼吸衰竭发生率方面效果一致,均为10.24%(405/3 957)。SOFA评分判定SAP的患者比例高于改良Marshall评分[25.30%(1 001/3 957)比18.83%(745/3 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216,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OFA评分总分与总体死亡率和胰腺坏死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0.540、0.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SOFA评分可以全面评估AP器官功能,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 急性胰腺炎 改良Marshall评分 器官功能
  • 简介:摘要胰岛移植是有效治疗1型糖尿病的手段,局限性在于供体缺乏。干细胞衍生的胰岛有望成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器官来源于干细胞分化,被证明在器官修复及再生医学领域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体外诱导形成的人胰岛样器官,经过封装移植有望使糖尿病患者减少对胰岛素治疗的依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胰岛样器官发展及在糖尿病治疗的应用研究进行介绍。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
  • 简介:摘要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传统肿瘤模型的缺陷制约着肺癌的发生机制、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等研究。肿瘤器官作为新一代的三维肿瘤模型,能够真实保留原始肿瘤的形态结构和肿瘤异质性,并具有培养时间短、增殖效率高、可长期保存等优势。近年来,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器官被成功构建,其在肿瘤相关的研究中表现出巨大应用价值,但仍存在创建成本较高和无法完全模拟肿瘤微环境的缺点。目前,借助肺癌器官已实现临床前抗肿瘤药物筛选,极大地推动了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并有望联合液体活检和基因编辑技术在肺癌的防治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本篇拟针对器官在肺癌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类器官 肺肿瘤 药物筛选 个体化治疗
  • 简介:背景:小肠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上皮最好的工具,应用前景广泛,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在国内建立并优化小肠器官培养技术,为小肠上皮细胞的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方法:常规培养L-WRN细胞,收集含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的条件培养基。处死6~8周龄C57BL/6小鼠,自末端回肠起取约15cm肠段,纵向剖开,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上皮,以基质胶包埋多聚化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L-WRN条件培养基,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出芽情况,待出芽达一定长度后,重新包埋传代培养。结果:与含20%FBS的L-WRN条件培养基相比,含10%FBS的条件培养基更有利于小肠器官的体外培养。条件培养基浓度为10%、15%、20%、25%、30%均可促使小肠器官形成,15%条件培养基的出芽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建立了小肠器官培养技术,并发现15%L-WRN条件培养基(含10%FBS)更有利于小肠器官出芽。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原代细胞培养 L-WRN细胞 培养基 条件性 隐窝 干细胞
  • 简介:摘要: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器官之一,它在人体内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代谢调节、解毒排泄、胆汁合成和储存等。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肝脏器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肝脏器官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肝脏组织工程。肝脏组织工程是利用生物材料和细胞等技术手段,研究和构建功能性肝脏组织的过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肝脏移植和肝脏疾病治疗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采取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针对目前肝脏器官的研究进行情况进行综述,更好的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肝脏类器官 研究进展 应用综述
  • 简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是胰管内来源的肿瘤,由日本Ohhashi等于1982年首先报道,随后陆续有一些文献出现,但命名上未统一,较常用的有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等。1996年WHO将胰腺囊性产粘蛋白肿瘤分为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tumor,IPMT)和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cystictumor)。2000年,WHO将IPMT修正为IPMN。

  • 标签: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胰腺囊性 黏液瘤 NEOPLASM 黏液性囊腺瘤 产粘蛋白肿瘤
  • 作者: 余金 张殿龙 韩芳 梁珊珊 王若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7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辽宁省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换重点实验室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 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外科 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 116001,辽宁省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换重点实验室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 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外科 116001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具有复杂的遗传与病理特征。早筛早诊、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的应用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但复发和转移仍然威胁着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患者个体化治疗仍是临床诊疗难点。乳腺癌器官运用三维培养技术模拟肿瘤微环境,在体外培养乳腺癌肿瘤细胞,形成与体内肿瘤类似的组织结构,具有操作简便、周期短和通量高等优势,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敏感性筛选、个体化用药和乳腺癌生物学研究等领域。本文将对乳腺癌器官的发展过程、构建方法与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探索方向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癌类器官 三维培养 药物筛选 个体化治疗
  • 简介:目的采用机械分离和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小肠上皮器官单位(IOUs),并进行形态及功能鉴定,建立稳定的分离培养技术。方法采用机械法剪碎小肠组织,中性蛋白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分离组织碎片,差速沉淀法获得IOUs,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IOUs形态,组织学、免疫组化证实其增殖特性及上皮刷状缘完整性,原代二维培养观察IOUs体外增殖及细胞群体组成。结果分离的IOUs大部分形态完整,PAS染色显示连续的刷状缘,并可见杯状细胞,PCNA染色阳性并呈梯度改变,IOUs体外培养可见构成小肠的各胚层细胞。结论采用机械分离和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得到形态完整、增殖活跃的IOUs,有望为组织工程小肠构建提供种子细胞。

  • 标签: 组织工程 小肠 上皮类器官单位 体外培养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起病凶险,致残率、病死率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是一种涉及多个学科,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治疗理念,并且对疾病不同阶段的认识也不同。但在其非手术治疗手段中,有效的液体复苏与脏器保护对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重症医学的角度,归纳总结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过程中,液体复苏治疗及器官保护治疗的最新理念及治疗进展。以及对目前的治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器官保存 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肺癌肉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肺部肿瘤,手术前和手术后诊断都有一定困难。胰腺导管癌因其进展快,就诊晚,误诊多,预后很差。我们要报道的这个病例同时原发肺癌肉瘤和胰腺导管癌,在国内外罕见报道。我们将对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影像学特点、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做一详细记录和分析。

  • 标签: 肺癌肉瘤 胰腺导管腺癌 双原发癌
  • 简介:摘要器官是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组装性能,经体外三维培养形成的微小组织器官类似物。本文综述了介导血糖调控和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组织器官构建过程,及其在糖尿病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器官技术在疾病建模、个体化医疗和再生医学等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糖尿病领域的研究。

  • 标签: 糖尿病 类器官 干细胞 β细胞 微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