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综合护理对肺癌患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我感觉负担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辅助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我感觉负担。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其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相应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结果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F-36各领域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各领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负担量表(SPB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6个月发现,两组患者SPBS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SPBS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自我负担感,调节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对于改善肺癌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标签: Peplau人际关系理论 肺癌 社会功能 生活质量 自我感觉负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联合亲情干预对帕金森病(PD)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感觉负担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PD患者46例,采用奇偶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23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联合亲情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自我感觉负担及应对方式情况。结果实施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联合亲情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的自我感觉负担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的"面对"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参照组,"回避""屈服"应对方式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联合亲情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PD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患者的自我感觉负担,对患者获取正面积极态度对待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核心肌群控制训练 亲情干预 帕金森病 生活质量 自我感觉负担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咬合感觉障碍(occlusal dysesthesia,OD)是一种以患者持续性咬合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客观上缺乏与主诉感觉相符的咬合异常,或无阳性客观检查结果支持主诉症状。OD在临床并不常见,一般发生于口腔治疗后,且患者常表现出严重的精神心理异常;目前对其认识有限,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承受着较大的痛苦。本文旨在对OD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进行综述,以加深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 标签: 感觉异常 咬合感觉障碍 咬合幻觉综合征 躯体症状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高。感觉异常作为ASD的核心症状之一,不仅影响患儿自身技能的习得,还给照顾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研究表明感觉异常的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而早期干预依赖临床医师对感觉异常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基于此,现就近年来ASD患儿感觉异常的临床特征、评估工具、干预方法等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今后的诊疗中准确、高效地识别ASD患儿的感觉异常,及时提供干预指导。

  • 标签: 干预 感觉异常 评估工具 孤独症谱系障碍
  • 简介:摘要报道1例急性感觉共济失调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神经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患者为32岁女性,临床表现为感觉异常、感觉性共济失调伴假性手足徐动及腱反射减低,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及腓肠神经活组织检查符合急性重度活动性感觉轴索性周围神经病特点,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患者四肢烧灼刺痛感逐渐缓解。随访1年余,患者持物不稳症状缓慢改善,多次随访肌电图检查提示双下肢H反射波幅随临床症状改善而缓慢恢复。

  • 标签: 共济失调 H反射 感觉轴索神经病 假性手足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护理模式对中老年慢性牙周炎种植治疗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口腔医院进行种植治疗的中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100例,按照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试验组患者实施自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量表(SESS)评分为(66.62±5.44)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68.68±3.4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SBI)、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及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指数分别为(0.91±0.10)分、(0.98±0.12)分及(2.43±0.12)mm,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中老年慢性牙周炎种植治疗患者实施自我护理模式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有助于促进患者症状的康复。

  • 标签: 自我护理模式 慢性牙周炎 种植治疗 自我效能 自我管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检测研究口咽部感觉功能,探讨正常人口咽部感觉功能检测方法,并分析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58例正常受试者,收集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的信息。受试者年龄20~76(43.27±13.52)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育龄期17例,绝经期17例)。BMI:偏轻6例,正常39例,超重10例,肥胖3例。使用Neurometer CPT系统,以2 000 Hz、250 Hz及5 Hz频率的电流刺激受试者双侧腭舌弓及舌根并记录CPT值,分别评估受试者咽部Aβ、Aδ和C类感觉神经纤维的功能,CPT数值大小与咽部感觉功能成反比。比较各位点各频率的CPT值,评价受试者的口咽部感觉功能。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舌根部CPT值(以2 000 Hz、250 Hz及5 Hz频率刺激)相比,左侧腭舌弓CPT值(t值分别为-2.58、-2.65、-2.54)和右侧腭舌弓CPT值(t值分别为-2.47、-2.37、-2.77)均明显降低(P<0.05),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异(t=-0.03、-0.51、-0.49、0.06、-0.16、0.13,P>0.05)。男性各位点各频率的CPT值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1.55、0.27、0.78、1.44、1.26、0.35、0.77、1.27、0.24、0.78、0.96,P>0.05)。与育龄期妇女的CPT值(以2 000 Hz,250 Hz及5 Hz频率刺激)相比,绝经期妇女左侧腭舌弓(t值分别为-3.90、-3.64、-2.14)、右侧腭舌弓(t值分别为-4.20、-4.28、-4.28)、左侧舌根(t值分别为-3.52、-4.46、-3.41)、右侧舌根(t值分别为-3.63、-4.66、-2.86)的CPT值明显升高(P<0.05)。随着年龄增长,双侧腭舌弓、舌根处的CPT值增加,其中20~30岁组在各位点各频率的CTP值明显低于所有40岁以上的4组受试者(双侧腭舌弓2 000 Hz时的t值依次为-5.57、-6.22、-10.18、-11.00,双侧腭舌弓250 Hz时的t值依次为-6.39、-8.79、-6.39、-15.61,双侧腭舌弓5 Hz时的t值依次为-7.09、-5.57、-9.26、-15.23,舌根2 000 Hz时的t值依次为-3.11、-3.88、-7.60、-8.55,舌根250 Hz时的t值依次为-6.31、-10.59、-8.52、-10.60,舌根5 Hz时的t值依次为-6.69、-5.09、-8.70、-7.07,P均<0.05);30~40岁组在各位点各频率的CPT值明显低于所有60岁以上的2组受试者(双侧腭舌弓2 000 Hz时的t值依次为-10.91、-12.42,双侧腭舌弓250 Hz时的t值依次为-6.25、-10.87,双侧腭舌弓5 Hz时的t值依次为-5.53、-11.01,舌根2 000 Hz时的t值依次为-8.62、-10.12,舌根250 Hz时的t值依次为-6.89、-7.82,舌根5 Hz时的t值依次为-6.13、-6.48,P均<0.05)。结论CPT检测可用于评估口咽部感觉功能,舌根感觉敏感度低于腭舌弓;正常人左右两侧之间及男女性之间口咽部感觉功能无明显差异,口咽部感觉功能影响因素较多,年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口咽部感觉的敏感性。

  • 标签: 咽部感觉 电流感觉阈值
  • 简介:摘要感觉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是由感觉性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包括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及其他少见的类型。由于潜在病因和受累神经纤维类型不同,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起病缓急、病程、严重程度和发病率各不相同。细小的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受累主要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而粗大的有髓感觉传入神经受累则引起深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病因包括代谢、中毒、感染、炎症、自身免疫和遗传。特发性感觉性多发神经病也很常见,但属于排除性诊断。辅助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周围神经组织病理检查、自主神经功能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和脑脊液化验。治疗方法取决于潜在的病因,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免疫治疗、对症治疗和基因治疗(如最新研发的针对转甲蛋白相关家族性淀粉样周围神经病的RNA干扰和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缺乏病因治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未来仍需对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更多研究,以推动该病的治疗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感觉异常表现。方法使用自制儿童感觉异常调查问卷收集研究资料,以照顾者填写的方式,对269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3岁以下为幼儿组,n=110;3~6岁为学龄前组,n=159)的感觉症状进行调查,与175例正常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进行比较。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ASD组感觉异常症状总发生率为95.17%,高于TD组的78.86%(χ2=28.224,P<0.001);ASD组多感觉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84.77%),与TD组(63.7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08,P<0.001);ASD幼儿组感觉症状发生率为98.18%,与TD幼儿组的92.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0,P=0.073);ASD幼儿组多感觉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85.19%),与TD幼儿组(66.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3,P=0.006)。在感觉症状的4个项目(听觉过度反应、听觉感觉寻求、触觉过度反应和触觉感觉寻求)严重程度调查中,前3项ASD组的中重度比例分别为66.67%、72.08%和61.54%,高于TD组的46.81%、56.36%和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9.652,P=0.002,χ2=7.822,P=0.005,χ2=4.631,P=0.031);而在感觉症状的4个项目严重程度调查中,ASD幼儿组与TD幼儿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感觉症状4个项目的功能损害调查中,ASD组的感觉症状导致的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8.55%,65.99%,63.25%和48.87%)均高于TD组(45.74%,28.18%,26.92%和27.12%)(χ2=12.814,P<0.001;χ2=40.456,P<0.001;χ2=11.429,P=0.001;χ2=7.930,P=0.005),ASD幼儿组在听觉感觉寻求、触觉过度反应两项中,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7.65%和55.56%)均高于TD幼儿组(分别为31.58%和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内的ASD幼儿组和ASD学龄前组在感觉症状发生率和多感觉域症状发生率比较,两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感觉异常症状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具有普遍性;其感觉症状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觉域;在幼儿期,ASD幼儿的感觉症状并不容易与典型发育幼儿区分,应全面关注ASD儿童的感觉症状的发生、数量、程度和功能损害等详细情况。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感觉异常 儿童
  • 简介:摘要Nick Stern和Bob Ward认为,我们正处在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时期,不仅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退化带来的危机日益增长,还有全球疫情大流行的灾难。但我们依然拥有很多机遇来改变全球经济,开启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新时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分析双相情感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Ⅰ,BD-Ⅰ)患者感觉运动网络(sensory motor network,SMN)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特征,并探究患者SMN异常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8例BD-Ⅰ患者(BD-Ⅰ组)和20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HC组),两组均接受静息态磁共振(resting-state fMRI,rs-fMRI)扫描。基于ICA-fMRI数据,采用单样本t检验及双样本t检验对两组SMN网络内成分进行统计分析来寻找异常脑区,并利用功能网络分析(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FNC)探究两组中SMN与其他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使用SPSS 17.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异常的网络内功能连接值、网络间功能连接值与年龄、教育年限、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BRMS)得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得分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D-Ⅰ组SMN内右侧中央旁小叶(MIN:x=8,y=-32,z=68,t=4.86,P<0.001)与右侧中央后回(MIN:x=41,y=-26,z=53,t=3.33,P<0.001)功能连接较HC组增强。与HC组相比,BD-Ⅰ受试者的SMN-DAN间的FC值增加(0.247±0.073,-0.078±0.080,t=-2.974,P<0.01,FDR校正),在SMN-DMN间(-0.037±0.054,0.272±0.067,t=3.520,P<0.01,FDR校正)、SMN-rFPN间(-0.034±0.055,0.231±0.070,t=2.939,P<0.01,FDR校正)的FC值降低。BD-Ⅰ组SMN网络内FC增加值与BRMS得分呈正相关(r=0.220,P=0.040)。结论BD-Ⅰ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异常,部分网络内FC值与躁狂症状呈正相关,这可能为BD-Ⅰ患者发病的部分神经机制。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静息态脑网络 感觉运动网络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镜像疗法是一种有效促进脑卒中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手段。本文对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感觉功能障碍的现状作一综述,旨在总结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感觉功能障碍的优势与不足,探讨其中可能机制,为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镜像疗法 脑卒中 感觉功能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独立成分分析和功能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对比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者大脑的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网络间连通性差异,及感觉运动网络内各亚区间连通性的差异。材料与方法纳入2019年1~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和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30名。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和结构像磁共振数据,使用Restplus软件包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使用GIFT软件包将2组受试者的大脑划分为53个独立成分,归为7个脑网络,计算各网络之间的连接强度,统计分析两组间各网络成分的连通性差异。将2组受试者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划分18个独立成分,归为6个亚区,计算各亚区间的连接强度,统计分析两组间各亚区间连通性差异。并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成分间的连接强度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Ⅲ)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组感觉运动网络与高级视觉网络、注意网络间的连通性减少。在感觉运动网络内部,帕金森病患者的左侧中央前/后回与右侧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间的连通性均减少,但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中央后回的连通性增加。中央旁小叶与左侧中央前/后回的连接强度与UPDRS-Ⅲ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与健康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无论是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脑功能网络间的连通性,还是感觉运动网络内的连通性都存在差异,且大部分呈连接强度减弱趋势,提示脑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帕金森病 功能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功能网络连通性 感觉运动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癌症患者疼痛感觉、情绪及认知3个维度的关系。方法以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肿瘤科收治恶性肿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痛调查表、SCL-90量表和PBPI量表调查患者的疼痛程度、情绪与认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经调查发现,患者在确诊后初次疼痛最严重,使用镇痛药物后有明显缓解,目前疼痛评分平均为(2.87±0.71)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及总评分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疼痛信念最强的为"感到疼痛很神秘";疼痛程度与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这4个因子相关性显著(P<0.05),与"感到疼痛很神秘"和"认为会持续疼痛"这2个维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癌症患者的疼痛感觉与焦虑、抑郁、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情绪密切相关,且与"感到疼痛很神秘"和"认为会持续疼痛"这2种疼痛信念呈明显的正相关。

  • 标签: 癌症 疼痛感觉 情绪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感觉-运动指数(sensory-motor index,SMI)、末端潜伏期指数(terminal latency index,TLI)和剩余潜伏期(residual latency,RL)在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来我院肌电图室进行检查的CTS患者共50例(76手)为CTS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7例(111手)为对照组。采用逆向法行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检查,计算SMI、TLI、RL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中神经SMI、TLI、RL和常规感觉、运动参数在CTS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SMI、TLI和RL的截断值分别为2.70、0.30和2.97时,其敏感性分别为0.961、0.763和0.711;特异性分别为0.919、0.973和0.991;线下面积分别为0.985、0.934和0.962。当常规电生理参数SCV、MCV、DML和SNAP阴性符合率均为100%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6.3%、81.8%、73.9%和59.1%。SMI、TLI、RL与DML和SCV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953、-0.845、0.979和0.778、0.484、-0.611,P均<0.05。MCV仅与TLI相关,与SMI和RL无相关。结论当以临床诊断CTS为标准时,SCV、MCV、DML具有中等敏感性;SMI、TLI和RL是有价值的CTS辅助诊断指标,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SMI更优。

  • 标签: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 肌电描记术 感觉-运动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和游离趾侧腹皮瓣重建手指指腹后感觉恢复的对比,探讨修复手指指腹的最佳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以前重建手指指腹患者共59例,其中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1例31指,采用游离趾侧腹皮瓣修复28例36指,术后接受相同感觉再训练。术后随访时间为20个月至7年8个月,平均(25.3±0.5)个月。测定内容包括感觉分级(S0~S4)和两点分辨觉,并进行Jebsen手功能评定。结果采用趾侧腹皮瓣修复的患者指腹感觉恢复:S3 7例7指,S3+ 15例18指,S4 6例11指。感觉恢复到S3+以上的29指两点分辨觉为4~11 mm。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患者指腹感觉恢复:S1 3例3指,S2 6例6指,S3 13例13指,S3+ 9例9指,感觉恢复到S3+以上的9指两点分辨觉为9~15 mm。采用趾侧腹皮瓣修复的患者指腹感觉恢复明显优于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患者(P<0.05)。Jebsen手功能评定:优势侧游离趾侧腹皮瓣优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结论采用游离趾侧腹皮瓣重建指腹,指腹感觉恢复优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指腹感觉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随访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后的感觉恢复情况,为探讨重建指腹的最佳术式提供参考。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47例行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患者进行感觉随访。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20例,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27例。皮瓣面积为3.0 cm×2.5 cm~1.5 cm×1.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感觉分级(S0~S4)、两点分辨觉。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6、9、12个月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至术后30个月,平均(15.3±0.3)个月。术后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S1 6例,S2 6例,S3 28例,S3+ 7例。其中31例超过12个月以上的系统随访,感觉分级结果在12个月以后无明显进展。S3+的7例患者两点分辨觉为9~15 mm,皮瓣的面积为1.5 cm×1.0 cm~1.8 cm×1.3 cm。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4例,测得两点分辨觉为11~13 mm,皮瓣面积为1.5 cm×1.0 cm~1.5 cm×1.5 cm。结论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术后30个月内,感觉较难恢复到S4,小面积的皮瓣感觉恢复更好,缝合指固有神经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对皮瓣感觉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随访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PVOD)患者的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变化,探讨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嗅觉味觉中心就诊的PVOD患者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8.86±11.47)岁(x¯±s,后同)。根据PVOD患者性别比选取正常对照组受试者20例。对受试者进行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包括察觉阈(threshold,T)、辨别能力(discrimination,D)和识别能力(identification,I)测试,3项测试得分总和为TDI值。同时对受试者进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s)、三叉神经事件相关电位(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ERPs)检查和味觉功能测试。根据味觉功能测试结果将PVOD患者分为味觉功能正常(normal gustation,NG)组和味觉功能障碍(gustatory dysfunction,GD)组。比较不同组间的嗅觉、味觉、鼻内三叉神经功能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2例PVOD患者的病程为5(3,6)[M(Q1,Q3)]个月,其中14例(33.3%)患者伴有GD。PVOD患者的味觉功能与性别(r=0.565,P<0.001)、吸烟(r=-0.512,P=0.001)、嗅觉障碍病程(r=-0.357,P=0.020)和嗅觉功能(P值均<0.05)相关。GD组患者嗅觉功能较NG组患者差,其中两组间TDI值和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25±4.58)分比(13.35±3.61)分,(1.54±0.66)分比(2.10±0.88)分,t=2.40、2.10,P值均<0.05]。GD组患者oERPs和tERPs的各波振幅明显低于NG组患者(P值均<0.05)。结论PVOD患者的主、客观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均有下降,并存在相关性,提示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间存在协同作用。

  • 标签: 嗅觉障碍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 味觉障碍 三叉神经功能 化学感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