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上罕见的肝脏恶性孤立纤维瘤。患者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增强CT示肝内巨大富血供软组织肿物。全身麻醉行开腹肝脏病灶切除术,术后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脏恶性孤立纤维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征象。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肝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恶性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1例孤立丛状神经纤维瘤(PNF)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男,12岁,前额部见一约4 cm×13 cm不规则皮下肿物,颅脑CT、MRI、脑血管造影无显著特异性,肿瘤彩超造影可见低回声神经束样结构。于全麻下行肿物标记范围切口+冠状切口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符合PNF。随访6个月,切口平整,未见复发。本病应与蔓状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及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鉴别诊断,手术切除时需科学设计手术切口,并做好植皮、转移皮瓣预防可能发生的皮肤缺损、缺血坏死。

  • 标签: 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 蔓状血管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分析了198例女性患者的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图像序列,年龄21~79(45.5±13.7)岁。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CBAM-ResNet自动分类模型,统计图像级别的分类结果,同时结合集成学习思想得到患者个体的分类结果。基于残差网络的CBAM-ResNet分类模型在单张图像层面对乳腺肿瘤的分类准确率达到82.69%,灵敏度为85.67%。采用投票机制后,在患者层面的分类准确率为88.24%,灵敏度为87.50%。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类算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DCE-MRI 深度学习 残差网络 集成学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大麻纤维的抗菌研究应从大麻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等方面展开探讨,深入挖掘其抗菌作用与抗菌机制,从而得到与其抗菌有关的结论。研究表明,大麻纤维内部有着面积大、孔洞多、缝隙密集等特点,厌氧菌无法在氧气含量极高的大麻纤维内部生存,这导致大麻纤维内部含有大量酚类物质,这类物质正是导致大麻纤维产生抗菌的源头。本文将就大麻纤维的抗菌作用入手,浅析其抗菌机制。

  • 标签: 大麻纤维 酚类物质 抗菌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白色纤维丘疹病病例。患者女,49岁,面部、颈部、手背部多发无症状黄白色丘疹6年。丘疹组织学表现为表皮过度角化,真皮上、中部胶原纤维增生,伴胶原化变性,弹力纤维染色显示真皮上层小部分区域弹性纤维减少且有断裂。

  • 标签: 纤维性 丘疹 白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新技术在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中价值。方法2017年11月到2018年12月医院在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当中,选取62例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的形式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两组。对照组使用的是常规超声检查的方式,观察组使用的是超声新技术检查的方式。对比检查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方法的准确与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观察组超声诊断的准确、特异性和敏感性全部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展现了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新技术在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价值中,不仅提升了诊断价值,而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含各种纤维的普通纤维混凝土(FRC)抗冲击性能的研究现状。首先,基于广泛的文献综述和我们的观点,讨论了FRC在冲击载荷下的共同特性,无论纤维类型如何,例如其冲击强度增强的原因、尺寸对冲击阻力的影响,以及影响应变率敏感性的因素。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纤维(即钢纤维、聚合物纤维、碳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的FRC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综合抗冲击性能。在总结了各种纤维FRC的冲击性能后,根据纤维类型对FRC的抗冲击进行了比较评估,以确定哪种类型的FRC的抗冲击改善最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含各种纤维的普通纤维混凝土(FRC)抗冲击性能的研究现状。首先,基于广泛的文献综述和我们的观点,讨论了FRC在冲击载荷下的共同特性,无论纤维类型如何,例如其冲击强度增强的原因、尺寸对冲击阻力的影响,以及影响应变率敏感性的因素。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纤维(即钢纤维、聚合物纤维、碳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的FRC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综合抗冲击性能。在总结了各种纤维FRC的冲击性能后,根据纤维类型对FRC的抗冲击进行了比较评估,以确定哪种类型的FRC的抗冲击改善最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相关分子靶标检测对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40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方法对相关的肿瘤药物分子靶标的表达量及突变进行测定,比较不同靶标所对应的抗肿瘤药物对实体肿瘤的化疗有效率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40份肿瘤组织样本中,共检测出4个肿瘤药物相关靶点,分别为DNA拓扑异构酶-ⅡA(TOPOⅡA)、β3-微管蛋白(Tubulinβ3)、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位点多态[DHFR (C829T)]。铂类、甲氨喋呤、伊立替康、长春碱类和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90.0% (36/40)、85.0% (34/40)、70.0% (28/40)、67.5% (27/40)、62.5% (25/40)。伊立替康、甲氨蝶呤、长春碱类对间叶源肿瘤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68.9%(20/29)、62.1%(18/29)、68.9%(20/29),显著高于非间叶源肿瘤的18.2%(2/11)、36.4%(4/11)、36.4%(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87、15.345、17.278,均P<0.05),铂类药物对非间叶源肿瘤的化疗有效率为72.3%(8/11),显著高于间叶源肿瘤的58.6%(1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1,P<0.05)。毒副反应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蒽环类>铂类>甲氨喋呤>长春碱>伊立替康。结论对不同肿瘤药物相关分子靶标、不同源肿瘤对同一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及毒副反应进行了预测,为个体化治疗儿童恶性肿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依据。

  • 标签: 儿童 肿瘤 药物筛选试验,抗肿瘤 个体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