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闭塞脉管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本院13例血栓闭塞脉管采用腔内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所有研究对象中,9例行一次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4例首先实施球囊扩张术、插管溶栓,接着进行尿激酶溶栓,再于术后3 d重新造影,其中2例血管恢复,并拔掉导管,2例重新实施球囊扩张术;术后继续予抗凝、驱聚、扩张血管、局部换药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13例血栓闭塞脉管患者经腔内介入治疗,通过术前术后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不良并发症。结论血栓闭塞脉管患者通过腔内介入治疗和全程、连续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及患者的治疗依从和生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腔内介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减轻血栓闭塞脉管患者疼痛的实际 效果。 方法:选取 2016年 2 月 到 2019年 5 月我院收治的 608 例血栓闭塞脉管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出现疼痛感时给予不同的镇痛方法,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之后疼痛情况是否有所改善。结果: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 NRS 评分分别为( 7.81±0.80 )分、( 7.80±0.77 )分,差异不显著( P>0.05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 NRS 评分分别为( 5.63±0.58 )分、( 3.49±0.41 )分,差异显著( P<0.05 )。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 76.32% ( 232/304 ),观察组为 92.43% ( 281/304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血栓闭塞脉管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自我管理教育在介入治疗血栓闭塞脉管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血栓闭塞脉管患者 84 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常规护理 + 自我管理教育),各 42 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入院时,危险因素控制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出院 6 个月,危险因素控制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血压以及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 。 吸烟、血脂、运动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 )。 结论 对于行介入治疗的血栓闭塞脉管患者,应用自我健康管理教育,护理效果明确,可推荐。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介入治疗 自我管理教育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作者将27例脑动脉三分支以下闭塞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三种动静脉转流的术式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表明两个平面原位静脉动脉化重建缺血肢体循环,近期症状改善和远期供血能力均明显优于深组低位转流,优于大隐静脉原位动脉化。为血栓闭塞脉营,动脉粥祥硬化,以及其它原囤引起的胭动脉三分支以下闭塞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静脉 转流术 外科静脉动脉化灌注压灌流量与正
  • 简介:摘要:本文将研究在血栓闭塞脉管中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我们对血栓闭塞脉管进行了实验分组。一是TAO组:25例,二是ASO组:25例。三是健康组:25例健康志愿者,均选自2017年12月到2019年10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TAO组,ASO组和健康组中ANCA。结果:经研究,25例TAO组中有13例ANCA阳性,检测率为52%(13/25)。结论:ANCA的检测可以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血栓闭塞脉管;抗中性粒细胞抗体;临床运用;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血栓闭塞脉管 (TAO)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12月期 间收治的80例血栓闭塞脉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 40例,观察组 4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观察组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 D-二聚体含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流变指标、 D-二聚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变指标、 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0.00%)显著高于观察组( 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血栓闭塞脉管 (TAO)疗效显著,安全更高。

  • 标签: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治疗血管闭塞脉管的临床中药学。方法: 西医药物单一治疗组给予西药治疗,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组进行了四妙勇安汤联合西药治疗干预。比较两组血管闭塞脉管疾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相关评分、踝肱指数以及最大的行走距离、血小板监测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组血管闭塞脉管疾病治疗效果、生存质量的相关评分、踝肱指数以及最大的行走距离、血小板监测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西医药物单一治疗组有优势, P< 0.05。结论 : 血管闭塞脉管患者实施四妙勇安汤联合西药治疗干预可获得良好效果,可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其血小板监测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踝肱指数和最大行走距离,安全高。

  • 标签: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患者 四妙勇安汤 治疗效果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末梢闭塞脉管皮肤溃烂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AML伴末梢闭塞脉管皮肤溃烂病例的临床诊断思路、治疗过程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35岁男性,2019年7月11日入住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诊断为AML(M2b型),入院后行第1个疗程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10 d后患者左上肢皮下触及一个2.0 cm×0.5 cm的小结节,于2019年8月5日行第2个疗程IDA(盐酸伊达比星+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化疗过程中患者左上肢红肿明显,张力高,出现黄色透明分泌物,并有溃烂坏死现象,疼痛难忍,局部出现感觉障碍。经病理分析符合慢性脉管脉管周围。经2周综合治疗,左上肢前臂溃烂坏死创面全部愈合。结论AML化疗中发生末梢(浅表)血栓闭塞脉管致皮肤溃烂罕见,局部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皮肤溃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感染后闭塞细支气管(PIBO)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3月,于武汉儿童医院诊治的26例PIBO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原学检查结果、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结果、治疗和转归。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结果对纳入的26例PIBO患儿的研究结果如下。①主要临床表现:26例(100.0%)患儿表现为反复咳嗽及喘息,21例(80.8%)肺部闻及细湿啰音,14例(53.8%)合并活动后气促。②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为腺病毒9例(34.6%),肺炎支原体8例(30.8%),麻疹病毒3例(11.5%)。③辅助检查结果:对26例患儿进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的检查结果显示,26例(100.0%)均为马赛克灌注征呈阳性,合并支气管扩张为2例(7.7%),合并肺实变为13例(50.0%),合并肺不张为7例(26.9%);肺功能检查结果异常患者中,20例(76.9%)为阻塞通气功能障碍,3例(11.5%)为混合通气功能障;对11例患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均显示支气管内膜炎症。④治疗与转归:对26例患儿均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后,15例(57.7%)病情好转,11例(42.3%)临床症状反复或持续存在,本组无一例患儿死亡。结论本组PIBO患儿表现为反复咳嗽、喘息,多为阻塞通气功能障碍,胸部HRCT可见肺部特异性马赛克灌注征。腺病毒感染是该病患儿最常见病因。糖皮质激素和阿奇霉素治疗PIBO可能有效,本组PIBO患儿的总体预后欠佳。

  • 标签: 细支气管炎,闭塞性 腺病毒科感染 麻疹病毒感染 呼吸功能试验 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摄影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脑卒中病因、机械取栓过程、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导管吸栓并成功取出血栓及行病理检查的13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按照血栓标本的主要成分分成红细胞为主组与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2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资料的差异,以及分析血栓标本中红细胞浸润程度(红细胞占比)、纤维蛋白浸润程度(纤维蛋白占比)与手术时间的相关。结果血栓标本的成分主要为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59例患者的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管成功开通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红细胞为主组比较,纤维蛋白为主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明显更高(54.2% vs. 77.2%),取栓次数明显更多[2(1,2)次vs. 3(2,4)次],手术时间明显更长[45(30,60) min vs. 80(60,90) min],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者比例明显更低(62.7% vs. 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手术时间长短与红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0.562,P=0.005),与纤维蛋白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67,P=0.010)。结论不同的血栓成分提示脑卒中病因可能不同,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取栓相对容易,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 血栓成分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病毒肺炎后闭塞细支气管(BO)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腺病毒肺炎患儿,按是否发展为BO分为BO组与非BO组,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腺病毒肺炎住院患儿共266例,发展为BO的患儿37例(13.9%)。BO组年龄小于非B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8.0,17.5)月龄比32.0(13.0,48.0)月龄,P<0.001];BO组早产儿比例[10.8%(4/37例)比3.1%(7/229例),P=0.028]、有基础疾病的比例[21.6%(8/37例)比4.4%(10/229例),P<0.001]、有过敏性疾病的比例[35.1%(13/37例)比20.1%(46/229例),P=0.041]高于非B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组热程较非BO组长[10(4.0,13.5) d比6(4.0,9.0) d,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组出现喘息、气促、低氧血症症状患儿多于非BO组[81.1%(30/37例)比27.9%(64/229例),P<0.001;64.9%(24/37例)比5.7%(13/229例),P<0.001;59.5%(22/37例)比6.6%(15/229例),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G水平、CD3-CD19+淋巴百分比高于非BO组[(364±104)×109/L比(297±105)×109/L,P=0.001;6.74(4.92,10.16) g/L比5.93(1.00,8.04) g/L,P=0.016;(33.5±15.3)%比(26.1±10.2)%,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组CD3+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非BO组[(29.1±8.0)%比(32.5±9.4)%,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组混合细菌感染比例高于非BO组[37.8%(14/37)比16.6%(38/229),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26个月、合并基础疾病、早产史、病程中出现喘息、气促、低氧血症为腺病毒肺炎后B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08、30.667、7.558、3.909、8.842、8.607,均P<0.05)。结论年龄<26个月、有早产史、合并基础疾病、表现为喘息、气促及低氧血症是腺病毒肺炎后BO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临床上患儿符合上述表现时,需尽早行高分辨CT明确是否发生BO。

  • 标签: 腺病毒肺炎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腺病毒肺炎是一种相对严重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部分会发展为闭塞细支气管。该病是小气道上皮炎症损伤和异常修复导致的慢性气流受限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对预后有益。现就腺病毒肺炎并闭塞细支气管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腺病毒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机械血栓切除(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T)与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桥接MT(IVT+MT)治疗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栓负荷评分≤6分并接受血管内治疗(MT或IVT+M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对直接MT组与IVT+MT组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情况、临床转归、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在卒中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115例,年龄(65.4±12.0)岁,男性70例(60.9%);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8.0(14.0~22.0)分;直接MT组70例(60.9%),IVT+MT组45例(39.1%);49例(42.6%)转归良好,66例(57.4%)转归不良。直接MT组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210(130~255)min对230(187~268)min;Z=-1.982,P=0.047]和发病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283(228~358)min对320(268~385)min;Z=-2.017,P=0.044]显著短于IVT+MT组,但血管成功再通率(84.4%对81.4%;χ2=0.173,P=0.677)、术后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6.7%对7.1%;P=1.000)以及90 d转归良好率(40.0%对44.3%;χ2=0.206,P=0.650)与IVT+MT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尽管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7.1)d对(10.6±6.6)d;t=1.128,P=0.262],但直接MT组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IVT+MT组[80 328(63 214~101 136)CNY对88 517(68 001~115 590)CNY;Z=-1.972,P=0.04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062;P=0.019]、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117,95% CI 1.029~1.213;P=0.008)和基线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较低(OR 0.189,95% CI 0.056~0.641;P=0.008)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而血管内治疗方式与转归无独立相关。结论对于高血栓负荷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直接MT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临床转归良好率与IVT+MT相当,但花费更少。因此,直接MT可能是治疗高血栓负荷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的更好选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颅内血栓形成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对比分析血栓抽吸与支架取栓在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中的有效与安全。方法回顾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行急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33例患者资料,其中17例行支架取栓,16例行血栓抽吸,主要观察指标为闭塞血管再通率(mTICI 2b级以上),次要观察指标为血管再通时间(股动脉穿刺到再通时间)、远期良好预后率(3月后mRS评分0~2分)、血栓逃逸率、需补救措施率、出血率、死亡率等,采用t检验对不同手术手术时间的差异进行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手术方式定性结果的差异性进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NHIS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血栓抽吸组(13分,2~23分),取栓组(11分,3~19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抽吸治疗闭塞血管开通率(mTICI 2b级以上)为87.5%(14/16),支架取栓治疗闭塞血管开通率(mTICI 2b级以上)为70.6%(12/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P>0.01)。两种手术方式在血管开通时间、远期良好预后率、血栓逃逸率、需补救措施率、出血率及死亡率之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支架取栓,血栓抽吸技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是有效的和安全的。但仍然需要大样本的研究去进一步验证血栓抽吸技术的疗效与安全

  • 标签: 血栓抽吸 支架取栓 疗效性 安全性 血管再通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对小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于晋城市人民医院住院的认知功能减退患者73例,均为TOAST分型中小动脉闭塞脑梗死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丹参多酚酸1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治疗14 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oCA、MMSE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各时间点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后1、3个月,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显著改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可以改善小动脉闭塞脑梗死所致患者认知功能减退。

  • 标签: 丹参多酚酸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olitaire AB型(S-AB型)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取辅助动脉溶栓(16例)、抽吸取栓(18例)、球囊扩张治疗(12例)为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22.8±5.2)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4例,大脑中动脉M1段18例,大脑中动脉M2段24例;46例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为观察组,NIHSS(23.4±4.1)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5例,大脑中动脉M2段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价术中血管再通情况,于术后1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判断短期再通情况,NIHSS评价术前、术后4周的神经功能,病情伤残表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前、术后2和4周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NIHSS(22.8±5.2)和(23.4±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P=0.54);术后观察组NIHSS(12.2±1.6)分、对照组(7.6±1.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68,P<0.01)。观察组术中血管再通成功率91%(42/46),对照组为76%(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3,P=0.04)。观察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84%(39/46)、闭塞率为15%(7/46),对照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70%(32/46)、闭塞率为30%(14/46),两组比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66,P=0.01;χ2=6.566,P=0.01)。术后2、4周MRS观察组分别为(5.51±0.34)、(2.39±0.47),对照组分别为(6.87±0.46)、(3.26±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25,9.661,均P<0.01)。结论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增强神经功能及血凝机制改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

  • 标签: 卒中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神经功能 血凝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轻型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回顾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轻型脑卒中患者23例,存在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给予直接取栓治疗,否则给予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入院时、治疗后12 h和治疗后7 d。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90 d时患者预后。安全指标包括症状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90 d死亡率。结果22例患者成功再通,术后mTICI分级3级19例、2b级3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3(2,5),治疗后12 h NIHSS评分为2(2,3),治疗后7 d NIHSS评分为2(1,2);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28,P=0.001),其中治疗后12 h、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时预后良好患者16例(69.6%),预后不良患者7例(30.4%)。安全方面,症状颅内出血共出现2例,10例发生全身并发症,死亡1例。结论大血管闭塞轻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轻型脑卒中 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 FVHs)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后转归的相关。方法利用"南京市第一医院卒中数据库",回顾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EMT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在EMT治疗前评估远端FVHs分级以及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对远端FVHs分级与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的相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117例接受EMT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卒中患者。年龄(70.74±12.50)岁,男性72例(61.5%);基线NIHSS评分(13.73±4.91)分;74例(63.2%)转归良好,43例(36.8%)转归不良。远端FVHs分级为:0级8例(6.84%),1级34例(29.06%),2级75例(64.10%)。与远端FVHs低级别组(0~1级)比较,高级别组(2级)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更高(P<0.00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更低(P=0.026)。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远端FVHs分级与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620,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端FVHs分级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0.33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128~0.879;P=0.026]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而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036,95% CI 0.988~1.229;P=0.048)和有症状脑出血(OR 5.597,95% CI 1.052~29.761;P=0.043)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结论远端FVHs可反映侧支循环状态,远端FVHs分级高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EMT治疗后转归良好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