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探讨尾部藏毛术后复发并发尾骨骨髓水肿的治疗效果,术后给予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治疗,术后换药,尾部伤口于术后24天愈合,术后42天复查MR,尾骨骨髓水肿明显消退,随访1年,患者无不适,尾骨未见骨髓水肿。

  • 标签: 藏毛窦 骶尾骨 骨髓水肿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 切口敞开术 联合微波 治疗尾部藏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46 例尾部藏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23 例。实验组行 切口敞开术,术后给予微波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同实验组,仅不给予微波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出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并随访 6 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出院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切口敞开术 联合微波 治疗尾部藏毛临床效果良好,切口愈合快,治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切口敞开术 藏毛窦 微波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4例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创面部分闭合在藏毛治疗中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表明,术中应用亚甲蓝引导,彻底切除病灶后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创面部分闭合治疗可安全应用于尾部藏毛的治疗,并促进创面快速愈合。

  • 标签:
  • 作者: 李婉迪 栾杰 穆大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北京 100144;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外一科,北京 10010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北京 100144
  • 简介:摘要藏(潜)毛疾病是一种多发于尾部皮下软组织的慢性囊肿或,因在我国发病率低、误诊率高,同时具有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目前藏毛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术者往往需要根据病情作大范围的组织切除。随着非中线缝合的手术效果被广泛认可,皮瓣成形技术在藏毛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文章回顾了藏毛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重点叙述了手术治疗的应用现状与进展,总结了部分文献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建议。

  • 标签: 藏毛窦 外科皮瓣 骶尾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尾部生殖细胞肿瘤(GCTS)的MSCT及MRI特点,进一步提高对本组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河南省儿童医院2013年9月至201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CTS患者14例,均行MSCT扫描,其中8例行MRI扫描,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分析GCTS的MSCT与MRI特点。结果本组14例均为单发,包括7例成熟畸胎瘤(MT),3例不成熟畸胎瘤(IT),3例卵黄囊瘤(YST),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MGCTS);MT呈囊性或囊实性,伴脂肪及钙化,平扫密度/信号混杂,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均匀强化;IT实性成分为主,伴少量脂肪,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YST呈实性或囊实性,MSCT平扫稍低或混杂密度,MRI平扫T1WI等低、T2WI等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例伴迂曲血管,AFP明显升高;GCTS呈囊实性,平扫密度/信号混杂,增强后均匀强化。结论儿童尾部GCTS以MT多见,其MSCT及MRI表现多样化,部分肿瘤具有一定特点,结合AFP升高有助于GCTS的诊断及鉴别。

  • 标签: 儿童 骶尾部 生殖细胞肿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一例尾部 2期压力性损伤的护理体会。方法 联系临床实际,遵循湿性愈合理论,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护理。结果 发生压力性损伤后局部伤口的正确清创处理及正确的敷料应用,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结论 对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实施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大大提高治愈率。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护理体会 湿性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尾部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尾部4期压疮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4~79岁,创面面积5 cm×4 cm~12 cm×10 cm。彻底清创并行负压封闭引流后,设计臀上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尾部压疮,主瓣修复压疮,副瓣覆盖主瓣供区,主副瓣之间的连接瓣覆盖副瓣供区,其中主瓣面积7.0 cm×5.0 cm~18.0 cm×12.0 cm、副瓣面积5.0 cm×3.0 cm~11.0 cm×7.0 cm。皮瓣未覆盖的剩余创面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情况,随访皮瓣外观、功能及压疮复发情况。结果12例患者皮瓣术后成活,未出现感染、脂肪液化、皮瓣存活不良等并发症。1例皮瓣远端有小面积浅表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术区外观自然饱满、耐压耐磨,均未见压疮复发。结论采用臀上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尾部压疮,可通过一次手术实现压疮与主要供瓣区无张力修复的效果,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压力性溃疡 骶尾部 伤口愈合 皮肤移植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 :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在 4 期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 使用 3% 过氧化氢溶液和 0.9% 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 再将封闭负压吸引装置负压调节为 120-450 mmHg 持续吸引。结果 : 该例患者应用封闭负压吸引治疗 28 天伤口全部愈合。结论 : 应用封闭负压吸引治疗能促进创面的愈合 , 刺激肉芽组织的生成。运用封闭式负压引流 ,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 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在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的1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尾部脊索瘤术后创面感染伴脑脊液漏,患者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7 cm~21 cm×11 cm,后腹膜形成死腔范围为12 cm×6 cm~24 cm×14 cm;皮瓣设计均以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上1/3为旋转点,其连线为皮瓣轴线,术前均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位置,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设计切取穿支皮瓣11 cm×8 cm~22 cm×12 cm,分叶臀大肌肌瓣13 cm×7 cm~25 cm×15 cm,其中穿支皮瓣修复尾部皮肤缺损坏死,分叶肌瓣填塞脊索瘤切除后后腹膜死腔。术后常规给予敏感抗生素抗炎、对症及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尽量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减少皮瓣受压。密切观察肌皮瓣血运变化及2根引流管引流情况并每日记录。观察术后患者肌皮瓣成活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移植皮瓣外形及供瓣区周围瘢痕情况,供瓣区切取后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均得到有效修复,外形无臃肿,局部无破溃,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9例皮瓣缝合边缘Ⅰ期愈合,2例出现缝合口局部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8个月,供瓣区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有3例患者主诉上楼梯和伸胯动作时有部分功能障碍,但所有患者未诉在平地上行走时出现明显异常。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解剖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尾部脊索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及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骶尾部 脊索瘤 肌皮瓣 脑脊液漏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产前与产后诊断为新生儿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分析不良临床表现影响因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小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新生儿SCT患儿的临床资料,41例SCT患儿符合标准纳入统计,其中男13例,女28例。产前诊断组21例,产后诊断组20例。比较两组新生儿SCT患儿在性别、出生方式、孕周、出生体重、甲胎蛋白水平、影像学性质、病理性质、Altman分型、入院年龄、肿瘤大小和住院时间等临床表现上的差异;分析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复发、病死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临床表现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产前诊断组和产后诊断组患儿足月产比例分别为71.43%(15/21)和100%(20/20),剖宫产比例分别为85.71%(18/21)和40%(8/20),入院年龄分别为(5.67±14.18)d和(35.80±42.53)d,肿瘤大小分别为(9.46±3.19)cm和(6.90±3.18)cm,住院时间分别为(19.57±8.19)d和(15.10±6.89)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2,P<0.001,P=0.006,P=0.018)。两组患儿在性别、出生体重、AFP水平、影像学性质、病理性质、Altman分型等临床表现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中位数24个月,死亡0例,复发1例(产前诊断组);共14例出现不良临床表现,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诊断时间与不良临床表现的发生有关(OR=0.029,95%可信区间0.001~0.747,P=0.033)。两组间术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和产后诊断SCT的患儿在分娩方式、孕周、入院年龄、肿瘤大小和住院时间均存在差异,且产前诊断组患儿发生不良临床表现的风险高于产后诊断组,但两者总体预后均良好。

  • 标签: 新生儿 骶尾部 畸胎瘤 产前 产后 临床表现 预后
  • 简介:摘要是根尖周病常见的体征之一,由种植体支抗引起的牙龈较罕见,患者于种植支抗被去除后就诊,往往难以诊断,易造成误诊。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收治1例中断正畸治疗半年后就诊的牙龈病例,经详细追问病史,结合手术探查,确认与正畸种植体支抗有关,经过对患处清理、刮除病变组织获得了良好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镜经T管取石术中取石网篮嵌顿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胆道术后经T管取石术中取石网篮嵌顿12例患者资料,统计嵌顿部位结石胆管内径比、结石性质、处理方式、处理结局。结果12例术中取石网篮嵌顿患者术前T管造影片测量结石直径/胆管狭窄口直径均>1.2 cm,嵌顿结石均为胆色素结石。其中3例通过取石网篮往一侧推进后收网成功、3例使用另外胆道镜进行碎石后取出、6例剪断取石网篮后碎石取出。所有患者均取出取石网篮,其中5例胆道出血,均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冲洗后止血。结论需重视胆道镜经T管取石网篮嵌顿,术前T管造影结石胆管内径比可以预测嵌顿可能,碎石有利于避免因强行拔出导致出血,保障手术安全。

  • 标签: 肝胆管结石 胆道镜取石 T管窦道 取石网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9年6月,临邑县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收治20例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8~88岁,13例患者创面位于尾部,其中8例见尾骨外露;4例患者创面位于股骨大转子区,3例患者创面位于坐骨结节区。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细菌感染、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Ⅰ期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彻底清创、换药后行常规负压治疗,负压值为-16.6 kPa;待肉芽组织新鲜、渗出少、无坏死组织残留时,立即行Ⅱ期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其中改良双负压疗法为创面深部置入负压引流导管与表层负压引流导管同时实施持续负压吸引,表层负压值为-19.9 kPa。同时予以全身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创面愈合等级,缝合处皮肤有无坏死、裂开或积液,出院后随访1~6个月,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清创减张缝合术前后感染情况、治疗过程中有无并发症。结果创面均甲级愈合,缝合处皮肤无裂开或积液、坏死。出院后随访1~6个月,术口外形良好,皮肤少量色素沉着,无瘢痕增生或挛缩,压疮均未复发。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4~33 d,平均28.5 d。清创减张缝合术前,2例患者创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1例患者创面混合感染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患者创面感染奇异变形杆菌;术后再次行细菌学培养,结果均呈阴性。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并发骨或关节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等。结论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且对效果满意度较高,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负压伤口疗法 感染 压力性溃疡 减张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皮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并手术的56例皮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为初发患儿,9例为复发患儿。56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2岁(1个月至11岁)。其中皮肤位于后枕部2例,颈椎平面1例,胸椎平面7例,腰椎平面26例及尾椎平面20例。术前观察病变区皮肤、行头颅或脊椎MRI检查。47例初发患儿行皮肤切除术,所有患儿中合并脊髓或颅内病变的患儿行病变切除术,合并拴系的患儿均行脊髓拴系松解手术治疗。采用术前、术后对照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随访患儿的神经功能和影像学变化。结果56例患儿的病变区皮肤均存在"针眼样孔"。43例术前MRI提示硬膜内存在病变;另13例首次手术前MRI未提示硬膜内病变,其中9例在后期手术中发现硬膜内皮样或表皮样囊肿。92.9%(52/56)的患儿有皮肤合并硬膜内皮样囊肿(33例)或表皮样囊肿(19例)。56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2个月至12年)。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46例患儿中,16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术后痊愈4例,改善9例,无变化3例;另30例术前无神经功能损伤,术后神经功能亦正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0例患儿,术前均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后8例改善,2例恶化。结论发现患儿后枕部、脊柱中线区域有"针眼样孔",应联合MRI检查明确皮肤,尽早行手术治疗;对于MRI未提示硬膜内病变的患儿,手术时仍应行硬膜内探查。

  • 标签: 椎管闭合不全 神经外科手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皮肤窦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病例回顾及文献复习,探讨尾部重复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例尾部重复综合征的临床资料。1例男患儿,出生时即发现会阴两处肛门开口,6个月时门诊就诊,尾部MR发现患儿腰部椎管内脂肪瘤并脊髓栓系,9个月时因排便困难入院。造影显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重复畸形,横结肠扩张,肠镜检查示重复结肠内被覆正常肠道黏膜。阴茎头可见两处尿道外口,逆行尿路造影显示膀胱为双腔,尿道重复,静脉肾盂造影示上尿路未见异常,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为独立双腔,每个腔有各自尿道,腔内各有一个输尿管开口,尿动力学检测未见异常。结果患儿6个月时给予椎管内脂肪瘤切除+脊髓栓系松解+硬脊膜修补术;9个月时行腹腔镜降结肠、乙状结肠隔膜切除术+后矢状位肛门重建术+结肠造瘘术,术后2个月复查肛门外观良好,返院行横结肠封瘘术,术后1年排便每天1次或隔天1次,成形大便,肛门功能评分Baylor评分31分。每两周复查尿检,无尿路感染,基于尿动力学检查正常,给予临床观察。结论尾部重复综合征是一种罕见重复畸形,术前充分评估,按步骤、多学科联合纠正畸形,效果良好。排便、排尿功能是首要考虑因素。

  • 标签: 尾部重复综合征 多学科诊治 儿童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采用经胃支架置入术治愈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胰瘘患者。术后随访5月余,显示患者胰瘘痊愈,无假性囊肿、左侧门静脉高压、糖尿病等并发症。该技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肾镜清创引流术后胰瘘的理想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此技术的相关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 要:本文依托黄金坪水电站人工砂石加工系统工程,以螺旋洗砂(洗石)机工艺技术为基础,水工砂石骨料生产技术方案为参考,生产实际测试参数为依据。对螺旋洗砂机尾部轴承进行研究与应用分析,有效解决螺旋洗砂(洗石)机尾部轴承磨损严重、检修频繁、检修周期短等问题,间接降低了砂石骨料生产成本。验证了螺旋洗砂机尾部轴承具有广泛的推广使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水电站 人工砂石 螺旋洗砂机 轴承
  • 简介:摘要: 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与环境保护部均提出了煤电改造与超低排放的行动计划。全国各地的燃煤电厂相继开展改造工作,多种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得到进行。超低排放的改造实施中可能会升级或增加一些设备,给机组的烟风系统带来负载的增加,使得现有部分设备无法继续使用,这会增加改造成本。随着现有技术手段的发展,倘若能够对烟风系统某些部件进行优化,比如锅炉尾部烟道,把原有的烟道阻力给降下来,平衡掉新设备带来的阻力,则可以实现原有设备的继续使用,这样更为经济。

  • 标签: 电厂锅炉 尾部烟道 两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