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非酒精性脂肪患者60例进行研究,均为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按照随机双盲法分组,就基础治疗(对照组,n=30)与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观察组,n=30)对血脂、肝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脂、肝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血脂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茵陈蒿汤加味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胆道结石患者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外胆道结石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7例。对照组开腹取石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外胆道结石手术效果。结果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仅有1例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6例(P<0.05);外胆道结石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1.9%,高于对照组的70.3%(P<0.05)。结论外胆道结石患者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肝外胆道结石 胆道镜 腹腔镜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进行分析,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就1例应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后出现药物性损伤的病例进行分析,针对出现损伤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提出用药意见。结果参考临床药师建议,制定用药方案,预后良好。结论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临床药师 甲状腺功能亢进 肝损伤 甲巯咪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任通督针法与舒安神汤联和用于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68例失眠患者,并将其分为常规组(n=34)与研究组(n=34)。对常规组患者应用艾司唑仑片治疗,研究组则在前者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法与舒安神汤治疗,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做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SQI总分、SAS量表及SD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调任通督针法与舒安神汤联和用于治疗失眠,具有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调任通督针法舒肝安神汤失眠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关于非酒精性脂肪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微生态与机体的代谢非酒精性脂肪的致病以及病情发展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尝试从微生态角度去探寻更加积极有效的非酒精性脂肪的治疗方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非酒精性脂肪和微生态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非酒精性脂肪的治疗提供理论参照。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肠道微生态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34例药物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主要分析资料,以便更好的探讨药物性损伤的不良反应与它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结果经统计结果发现,50~59岁患者的占比最高,为28.44%,静脉滴注构成比最高,为76.12%,抗感染药物构成比最高,为33.58%,同时实验室检查有存在部分异常情况。结论提高医护人员的对药物性损伤的意识,是防止药物性损伤的发生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确诊为药物性损伤后,及时实施对症治疗也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arteryembolization,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47例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患者行子宫动脉造影,并以Embosphere微粒为主的栓塞材料对主要是双侧子宫动脉进行栓塞治疗的疗效。结果术后3、6、12个月复查,肌瘤体积分别较前缩小33%、51%和65%;术后腹痛及盆腔压迫症状缓解、月经增多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由术前的(75.1±10.3)g/L恢复至(103.7±11.5)g/L,手术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肌瘤采取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疗效确切、创伤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子宫肌瘤 Embosphere微粒 血红蛋白 子宫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动脉穿刺置管在超声引导下的临床麻醉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本院需要进行动脉穿刺置管的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传统触摸法实行手桡动脉穿刺置管)以及研究组(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置管),平均每组患者4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97.9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8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事件为血管痉挛以及血肿,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33.33%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0.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采取采取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置管能够有效的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麻醉上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动脉穿刺置管 超声引导 临床麻醉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中药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中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针灸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基底动脉收缩期平均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收缩期平均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收缩期平均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中药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针灸 中药 推拿 椎动脉型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治特征与产生误诊的原因,减少病死率与伤残率,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六年之内所接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10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总结并且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与产生误诊的原因。结果10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不相类似,其中75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典型持续撕裂样疼痛,15例患者疼痛症状不具有典型性,10例患者首发症状为神经反应,100例患者全部接受影像学检查,其中60例患者得到及时确诊,40例患者因为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没有得到及时的确诊,早期误诊率为40.0%,40例误诊患者中12例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8例误诊为胰腺炎或是急性胃肠炎,8例误诊为脑梗死,4例误诊为胸膜炎或肺栓塞,4例误诊为消化道出血或是失血性休克,2例误诊为胆结石,2例误诊为肾结石。结论临床中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表现症状相对比较复杂,非常容易出现早期急诊误诊现象,所以临床中需要提高警惕,利用多种手段及早确诊,从而及早控制患者病情,及时开展支架介入手术治疗或是转送上级医院,降低伤残率和病死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急诊诊治特征 误诊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疗效。方法采取2016年3月到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30名产后大出血的产妇,告知其家属疗法,并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为15例患者,采取子宫动脉栓塞作为治疗方法,对照组为15例患者,采取髂内动脉栓塞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插管成功率以及阴道无出血率时间皆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并无并发症。结论在使用子宫动脉栓塞进行妇产科大出血临床实验中,其综合疗效的确优于其他治疗方式,值得推荐于临床实践中。

  • 标签: 妇产科大出血 子宫动脉栓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梗患者的颈部动脉斑块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05例脑梗患者为主要对象,给予所有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患者的颈部动脉斑块分型。结果所有患者均检出颈部动脉斑块,且Ⅰ型与Ⅳ型患者相对较多。结论在脑梗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以有效诊出患者的颈部动脉斑块,该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动脉斑块 颈部 脑梗 彩色多普勒超声 价值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于2015年8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6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4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常规护理和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为79.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5.2%;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植物生存率以及死亡率分别为20.6%、3.7%以及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8.3%、13.8%和10.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确切,能够使患者的预后效果得到显著的改善,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脑动脉瘤 围手术期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冠心病是目前发生在我国中老年人身上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的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的一种微创手术,它能够利用微小创口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冠心病形成病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手术指征,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及远景展望。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临床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TMFV、PSV、PI、RI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针灸 推拿 椎动脉型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治特征以及临床误诊的原因。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治特征以及误诊个例的原因。结果2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上经各项检查后在短时间内被确诊,5例因临床症状表现较不典型,因而未在有效救治时间内进行确诊,误诊率为16.7%。5例未能及时确诊的患者中,2例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2例误诊为早期急腹症、1例误诊为脑梗死。19例患者在经保守治疗救治后的1个月病情基本痊愈且出院,另11例患者在进行救治过程中病情加重,其中6例转入上级医院、4例进行介入治疗、1例猝死。结论临床上对疑似此类疾病的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时需要提高谨慎性,医师需明确掌握主动脉夹层的各种临床症状及表现,并通过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该疾病进行早期临床诊断并积极治疗,以降低该病的误诊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急诊 诊治特征 误诊原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包皮环套与传统包皮环切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的200例包皮环套和200例传统包皮环切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包皮环套200例,传统包皮环切200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各项指标。结果包皮环套组与传统包皮环切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5±5.7)min和(30.3±5.6)min,两组中出血量分别为0.2ml和4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3%与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包皮环套较传统包皮环切手术时间短、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

  • 标签: 包皮过长 包茎 包皮环套术 传统包皮环切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快速康复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12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快速康复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当中采取快速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并提高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围术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与传统根治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医治的结肠癌患者60例,根据其就诊顺序的差异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根治医治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医治干预。对比2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于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淋巴结清除个数、手术时长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接受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医治干预,可减少患者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长,缩短首次排气时间,提高淋巴结清除率,效果明显。

  • 标签: 结肠癌 传统根治术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护理保温对预防直肠癌手术患者低体温的效果。方法根据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的40例直肠癌手术治疗患者来分析,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常规护理和保温处理,对照组只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手术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时的体温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中60min、90min、120min及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分别为(36.4±0.4)℃、(36.2±0.4)℃、(36.0±0.5)℃、(36.3±0.5)℃。对照组中60min、90min、120min及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分别为(36.0±0.5)℃、(36.6±0.5)℃、(35.5±0.4)℃、(35.6±0.6)℃,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对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中护理保温,能够预防低体温情况发生,临床中可以广泛使用。

  • 标签: 直肠癌 术中护理 术中保温 术中低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