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黄苏是粤西(广西)乾嘉时期的重要词学家,他编选的《蓼园词选》虽是取材于明代顾从敬选、沈际飞评的《草堂诗余正集》,但在选词与评词上却有自己的特色,并引领了粤西词学不事依傍的风气。

  • 标签: 黄苏 《蓼园词选》 选词特色 词学观
  • 简介:很偶然的工作关系,我读到了赵清学先生写的《我的道路及文学创作》和三长篇《郭亮不死》、《芳怨悠悠》、《咱这有个傻全宝》。尤其是《我的道路及文学创作》,娓娓道来作者生活、成长、战斗及三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上的一个个故事。如此坦诚地交待自己,如此文思敏捷,如此机趣横生,还有如此一长串作品目录索引,都很难让我与一个“只给圣人叩过二年头,戎马生涯数十载”,而今已年逾古稀的老军人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有趣也有意义的文学现象,更吸引我把赵先生的作品细读下去。

  • 标签: 赵清学 文学创作 目录索引 机趣 爱情悲剧 晓风残月
  • 简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就文艺作品的意境问题作了一个简单而明晰的分类。所有的文艺作品无论体裁、风格如何不同,大致分为两大类。一为“写境”,一为“造境”。所谓造境就是以作者自己的感受体悟来营造一个具有作者个人明显风格的艺术世界。它是一种伟大的浪漫主义情怀。而与此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的是,法国著名的电影导演,电影评论家路易·马勒曾如此定义一个电影艺术家的职责:“艺术家的天职就是创建一个以自己的风格与洞见来定义的世界。”或许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位近百年前投湖自尽的国学大师,与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新浪潮电影旗手,两人的思想穿过浩荡几十年的时空相互契合,此种情景,实在堪人细细体味。可惜的是,中国电影从

  • 标签: 浪漫主义精神 电影作品 《聊斋志异》 现代性 影片 自我意识
  • 简介:《红楼梦》的诸多书名孰优孰劣,向为研究者关注争论。论者或从成书过程以至作者身世入手大作考据文章,或取其中一题剖析其内蕴及与作品结构、主题等的关系,从而判定其为最佳题名。众说纷纭却又都各有道理,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与《红楼梦》本身的复调结构有密切关系,每个题名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品的一分内涵,但由于此书本身的多声部对话特性使其主题内蕴异常多样,任何一个题名都无法单独概括全书的主旨,故每个题名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原需多个题名共同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多主题协奏曲"的多元内蕴。

  • 标签: 《石头记》 《红楼梦》 金陵十二钗 复调
  • 简介:《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2011年9月第一版)是“通天塔丛书”中第一本付梓的著作。此套丛书由香港浸会大学张佩瑶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张旭教授共同主编策划,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 标签: 1937年 英诗汉译 史论 中国 方法论 翻译史
  • 简介:贾平凹是一位擅长从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角度描写爱情的小说家.20世纪80年代的"商州系列"与90年代的"城市文化"小说就是有力的例证."商州系列"中的《天狗》、《五魁》以风格独特的色彩和情调深深地吸引着读者.90年代的"城市文化"小说《废都》更是众说纷纭,舆论哗然,创造了一个推倒道德文化大墙的神话.

  • 标签: 《天狗》 《五魁》 《废都》 爱情小说 贾平凹 地域文化
  • 简介:经历九年,毛南族、京族、仫佬族三文学史作为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从书》之一,于1992~1993年先后出版。所见丛书本侗、赫哲、布依、纳西等族文学史都是由“当代文学编”的。但是在1986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学术讨论会上,有同志引一位权威学者的意见“当代文学不宜入史”提供与会各文学史课题组成员思考。“当代文学入不入少数民族文学史”今日已不成问题,已经出版的七

  • 标签: 当代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史 学术讨论会 文化心态 汉族人民 文艺工作
  • 简介:"说丛书"是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知名品牌之一,其中出版于1903—1908年的十集系列共计100种,呈现出东籍西文兼有,各种类型具备,文言白话作品并收的特点。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一家大型民营书局,商务印书馆对于"说丛书"收入作品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对"小说界革命"之后社会文化思潮和读者需求的一种回应,也是文学场域变迁在小说出版领域的一种折射;作为在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在出版"说丛书"过程中的选择,又随着丛书的传播和读者接受,在丰富文学场域的同时对文学场域的变迁产生了影响。

  • 标签: 文学场域 商务印书馆 近代小说 十集系列“说部丛书”
  • 简介: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但拥有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而且拥有一座光彩照人的理论宝库。对这份宝贵的古代文艺理论遗产,先辈与时贤,已作过总结和评价,并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理论著作。如罗根泽、郭绍虞、朱东润等先生都曾写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类书,郭绍虞先生又曾主编过四卷本和一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敏泽先生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近来又有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

  •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先生 罗根泽 中国文论大辞典 艺术殿堂 三卷本
  • 简介:儿童文学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兴盛的学术领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与此同时翻译研究也进行了诸如文化、伦理、认知、后殖民、社会学等转向,一时蔚为大观。不过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则由于其身份的双重边缘性,研究尚显不足。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局面有了较大改观,如2003年国际译界著名刊物Meta出了一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专刊。而GillianLathey教授由劳特里奇出版社于2010出版的专著《译者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角色:隐身的讲故事人》(TheRoleofTranslatorsinChildren’sLiterature:InvisibleStorytellers),无疑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从边缘走向中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作者Lathey现为英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担任两年一度的儿童文学翻译大奖MarshAward的评委。本书是一从公元8世纪一直谈到到现当代的英国儿童文学翻译通史,基本按时间顺序叙述翻译史实,叙述的重点放在19和20世纪。全书共12章,1~7章为第一分,8~12章为第二分。

  • 标签: 儿童文学翻译 译者的角色 讲故事 英国 隐身 通史
  • 简介:作为“70后”乡土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叶炜的“乡土中国三曲”——《富矿》《后土》《福地》细致真实地展现了“70后”一代复杂而又独具个性的乡村记忆和经验。“三曲”既是作者有意识的依托乡村记忆对乡土风物的呈现和乡土精神的反思,又是作者承续千百年来的乡村集体记忆在作品中的无意识表达,还原展现作家自我内化的生命体验对乡土中国古老文明深层的关怀、投射和凝思。这极大地丰富了当下乡土文学表达的现代经验,拓展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多维空间。

  • 标签: 乡土文学 叶炜 乡土中国 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