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海因斯韦尔(Haynesville)页岩是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西北部、得克萨斯州东部和阿肯色州西南部的五套富有机质沉积岩,其平均厚度为60-90m,埋藏深度-般都在3kin或更深,而且渗透率超低。海因斯韦尔页岩分布区,尤其是路易斯安那州的西北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异常活跃。前人的热学-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纪时期的温度梯度是当前区域地热梯度值(25—350C/km)的两倍以上。因此,侏罗纪沉积地层在以往100m.y.间已经接近其当前的温度。利用地下资料,建立了基于对流和传导的热传输简单模型以及基于压实的流体流动简单模型,用于估算地质历史上海因斯韦尔页岩的温度、成熟度和流体压力。早白垩世的高热流值产生高地温梯度,并导致烃类的早期成熟。早白垩世的快速沉积作用使海因斯韦尔页岩内形成了明显的超压。但这种超压在地质历史上并没有得以保持,其原因是这套页岩地层厚度太薄,而且后来又经历过隆升和剥蚀作用。中到晚白垩世和晚古近纪的生烃作用再次产生了超压。然而,在绝大多数条件下,模拟得出的超压都没有超过破裂压力。

  • 标签: 天然气勘探开发 页岩 超压 裂缝形成 埋藏史 路易斯安那州
  • 简介:1.1华北一次持续性重度雾霾天气的产生、演变与转化特征观测分析2011年12月1—7日在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比较罕见、持续1周左右的低能见度重度雾霾天气。利用气象行业专项“京津地区低能见度雾霾天气监测与预报研究”观测试验资料,研究分析了此次持续性重度雾霾天气的气溶胶、云凝结核(CCN)、雾滴谱、含水量等微物理特征及大气能见度、边界层垂直结构特征,探讨了雾霾天气的产生、演变与转化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此次持续1周的雾霾天气过程发生在高压天气系统和静风条件下,暖平流和辐射降温形成的稳定逆温边界层结构有利于污染气溶胶的积累和雾霾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来自南方持续不断的湿平流使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持续和发展。整个雾霾天气期间能见度均小于2km,最低能见度达到56m,液态水含量在10-3g/m3量级,最大达到0.16g/m3,气溶胶数浓度均在10000cm-3以上,质量浓度范围为50~160μg/m3。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此次长达1周的雾霾天气发生了3次强弱不同的霾气溶胶积累、霾雾转化和混合及减弱3个主要阶段。霾气溶胶积累阶段先后有爱根核模和积聚模气溶胶数浓度的积累和增加。霾向雾转化和混合阶段中,雾滴凝结释放的潜热和高浓度气溶胶环境使布朗碰并加剧,导致气溶胶尺度向粒径大的方向转移,从而提供了大量可形成云凝结核的气溶胶粒子,促进了雾的爆发性增强,浓雾过程中气溶胶向CCN活化率可达17%,而CCN向雾滴的转化效率可高达100%,此期间雾滴谱具有爆发性拓宽的特征;冷锋系统过境或辐射加热增强导致了雾霾过程的减弱和消散。(郭丽君,郭学良,方春刚,朱士超)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气溶胶粒子 云物理 转化特征 边界层结构 低能见度
  • 简介:蚌埠隆起带属华北陆块成矿省(Ⅱ-15)中阜阳-蚌埠铁-金-银-铅锌-煤-金刚石成矿亚带(Ⅲ-64-2),矿产较丰富,近年新发现的蒙城西贾庄铁金多金属矿为该区找矿工作展示了一个新的视点,通过对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研究,寻找金多金属矿的重要的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 标签: 蚌埠隆起 地球物理特征 找矿标志
  • 简介:利用AERONET(AerosolRoboticNetwork)榆林、北京、香河、兰州四站点的数据分析中国北方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和物理特性。分析内容包括:气溶胶光学厚度、单次散射反照率、复折射指数、散射不对称因子、Αngstrom波长指数、气溶胶体积尺度谱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光学厚度为四季中最大;沙尘源区的Αngstrom波长指数和光学厚度的关系较为简单,且随光学厚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下游地区Αngstrom波长指数和光学厚度关系较为复杂;所有站点的体积谱分布均呈双峰分布,夏半年积聚态为主模态,冬半年粗模态为主控模态;粗粒子的散射不对称因子大于细粒子的。

  • 标签: 大气气溶胶 微物理特性 光学厚度
  • 简介:截至2014年3月底,《古地理学报》创刊以来出版文献在中国知网库中被引频次排前20名的文章见下表。特向这些文章的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

  • 标签: 古地理 地理学报 学报高
  • 简介:实际生产应用中计算投影时多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本文简要说明了投影及投影距离的计算方法,并列举了生产中常见的两类问题算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同时编制了相关程序,利用野外实际测点坐标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用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合理,可以有效指导生产工作。

  • 标签: 投影 投影距离 最小二乘法 线性回归
  • 简介:大型、构造复杂的三维物理模型可用于模拟油气勘探。构造逼近实际地质状况的模拟具有制作技术难度大、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可用于采集宽方位、多方位和全方位的地震数据,从而进行多种三维处理、解释方法验证。本文针对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地表条件复杂地下构造复杂,导致成像不理想等问题,基于复杂的地下构造,设计制作了目前世界上模拟施工面积最大、构造最复杂的KS(塔里木盆地克深勘探工区)物理模型。本文的模型技术的进步主要涉及3个方面:模型的设计方法、模型的浇铸流程和数据采集,首次给出了物理模型的三维真实速度模型,定量分析了物理模型的制作精度,绝对误差小于3mm,可以满足方法试验的需要。该模型基于三维形态测量技术建立了三维真实速度模型,可作为方法试验的基础数据。因此,该模型可作为地震物理模拟技术的标准。

  • 标签: 复杂构造 地震物理模拟 模型制作 采集
  • 简介:岩石物理模板(RPT)是从地质上进行约束的岩石物理模型,是预测岩性和流体的有利工具(Avseth等,2005)。在产生油藏模板中,岩石物理诊断模型和Gassmann流体替换关系是基本要素。使用测井岩石物理模板分析时,首先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模型校准,然后再把模型应用在地震数据上。使用岩石物理模板可检测烃类异常,并减小勘探风险。岩石物理模板分析法的成功应用取决于合理的模型选取和正确的储层地质信息。本文对北海油田的3口井进行了岩石物理模板分析,其中,两口井中出现含油砂岩。本文尝试使用岩石物理模板对储层和盖层特性做定性预测,并对含油砂岩的胶结物含量、孔隙度和饱和度进行定量评价。

  • 标签: 岩石物理模板 模型 胶结 岩性 流体
  • 简介:1概况应韩国国家气象研究所(NIMR)所长Jae—CheolNam(南在哲)博士的邀请。2013年8月2128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姚展予研究员和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林镇国高级T程师赴韩国平昌郡参加第6届国际云物理和气溶胶研讨会,并顺访韩国国家气象研究所和韩国延世大学,商讨有关合作事宜,并进行了广泛的业务和学术交流。

  • 标签: 学术交流 气溶胶 云物理 韩国 国际 人工影响天气
  • 简介:目前在研究地球物理参数的空间变异特性时常常是基于几何各向异性假设,然而实际中几何各向异性假设常常不成立。本文提出了一种求解地球物理参数各向异性的新方法,首先对各方向上的变异值作归一化处理,然后用拟合的方法得到各方向单位步长上的变异性强度,进而实现对全局各向异性的求解。以上海地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中差分大气延迟样本数据为例,验证了新方法求解各向异性的优越性:新方法的偏差只有6.4%,而基于几何各向异性假设方法的偏差达到了21.2%,而且新方法的运算效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进一步,通过克里金插值交叉验证实验,证明了基于新算法得到的结构函数的插值效果最好,从而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新算法求解的各向异性更准确,更好地表征了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特征。因此,与几何各向异性假设的方法相比,新方法不仅能更准确的描述地球物理参数的各向异性,而且有更高的运算效率,为更准确地估计出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地球物理参数 各向异性 变异函数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大气延迟 克里金插值
  • 简介:从四维地震数据中获取储层饱和度和压力变化的定量信息对油气田管理和提高油气采收率非常重要。但在空间上动态变化小于地震分辨率的非均质储层中,常规四维解释方法不能记录到个别岩性体的定量变化。缺少与某一种已有的四维效果相关联的特殊岩性的信息,不利于对油藏的了解与预测。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静态和动态岩石物理模型(岩石物理模板)、实时可视化进行四维叠前反演数据交互解释的方法。该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将四维效果和特定岩性体联系在一起。

  • 标签: 岩石物理 二元分类 可视化 交会图 标绘 四维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