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癌淋巴进行超声分区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150例行颈淋巴清扫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所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对患者颈淋巴进行分区和观察,观察患者颈淋巴情况,并将获取的超声检查图像和信息与患者手术病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患者颈淋巴分区中,主要分布于II~IV以及VI区,与患者术后病理分区情况对比,III~IV区、VI~VII区符合率较高;超声检查诊断淋巴确诊率为75.3%,病理检查颈淋巴确诊率为97.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前超声分区诊断颈淋巴,可对淋巴进行准确定位,且分区诊断符合率高,有利于手术治疗的展开。

  • 标签: 超声分区 甲状腺癌 颈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预测胃癌淋巴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3例,女33例;中位年龄为53岁,年龄范围为22~87岁。所有病人采用能谱CT行腹部常规平扫和能谱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对平扫图像、动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动静脉期碘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淋巴情况。(2)胃癌淋巴影响因素分析。(3)特殊病例介绍。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²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胃癌淋巴情况:86例病人中,64例伴淋巴,22例无淋巴。(2)胃癌淋巴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生长方式、肿瘤长径、瘤周脂肪浸润、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基值是影响胃癌淋巴的相关因素(χ²=6.753,Z=-3.180,χ²=7.649,Z=-2.051、-2.971、-2.5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12且≤16(100 μg/cm3)、>16(100 μg/cm3)]是胃癌淋巴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154,3.761、7.583,95%可信区间为2.597~66.620,1.893~8.572、4.769~16.692,P<0.05)。(3)特殊病例介绍。病例1:男,46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窦占位性病变伴淋巴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浆膜面及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伴胃体小弯侧淋巴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幽门下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幽门下淋巴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病灶分层强化,黏膜面明显强化,病灶黏膜面高碘基值。CT检查诊断为胃窦部胃癌伴淋巴,无浆膜面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窦部中分化腺癌,浸润至肌层,合并淋巴。病例2:男,53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胃壁不均匀增厚,中度强化,瘤周脂肪间隙模糊,浆膜面模糊,伴胃体小弯侧多发淋巴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病灶,胃体小弯侧肿大淋巴分界不清晰,瘤周脂肪间隙模糊。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腹腔干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脾动脉旁淋巴肿大,周边环形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成分无强化。CT检查诊断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合并浆膜面侵犯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低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伴淋巴。结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是胃癌淋巴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淋巴结 转移 碘基值
  • 简介:摘要目的B超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状态的临床探讨。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主体,在取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允许下进行本次的临床研究。60例患者所患疾病分别为乳腺癌、乳腺炎、纤维腺瘤以及巨大纤维瘤,由本院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不清楚患者患病情况下进行B超检查,判断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的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之后与患者的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得出B超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状态的准确性。结果通过观察对比B超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各项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B超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状态的准确性较高,准确率达到了86.36%,其判断可疑淋巴的准确率为66.67%,而假阴性率仅为3.85%。结论B超用于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状态的准确率较高,临床价值较高,而且假阴性率也较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 标签: B超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 转移状态 临床探讨
  • 简介:目的:探讨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规律,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198例,其中行D3式淋巴廓清术163例,D4式35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捡取。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规约进行淋巴分组、分站,按第7版TNM分期,N0、N1(1~3个)、N2(4个以上),分析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的淋巴规律。使用SPSS19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98例患者中有淋巴者93例,转移率47.0%,共捡取淋巴3088个,有转移淋巴361个,转移度11.7%。其中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率17.6%(3/17),非腺瘤恶变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率49.7%(90/18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N1、N2、N3、N4站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8.6%(34/58)、52.6%(10/19)、33.3%(4/12)、0;TNM分期中N0、N1、N2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85/105)、57.4%(39/68)、36.0%(9/25)。结论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率增高,肿瘤大于5cm,淋巴率增高;无腺瘤背景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率明显高于腺瘤恶变患者,淋巴是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标签: 结肠肿瘤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ⅠB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宫颈癌根治手术±术后治疗的305例ⅠB1~ⅠB2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伴淋巴31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转移的因素。结果3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2例复发转移,3年无瘤生存率为94%(29/31);1例死亡,3年总生存率为97%(30/31)。ⅠB1期(肿瘤≤4 cm)、ⅠB2期(肿瘤>4 cm)淋巴率分别为8.2%(22/267)、24%(9/38)(P<0.0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P<0.01)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P<0.01)与ⅠB期发生淋巴相关。多因素结果显示LVSI阳性(P=0.016)为ⅠB期宫颈癌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B期宫颈癌患者中肿瘤>4 cm、伴有LVSI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易发生淋巴且LVSI阳性为独立危险因素。ⅠB期宫颈癌合并淋巴患者,经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综合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B超对患者腋窝淋巴状态的反应,研究B超诊断方法在诊断乳腺癌患者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初治乳腺疾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观察患者腋窝淋巴状态,按照结果将患者分为转移组、未转移组与可疑组。观察患者腋窝淋巴情况对患者接受B超方式诊断结果的影响,评判B超诊断效果。结果全部60例患者中B超方式检出淋巴患者在后续病理学检查中全部得到确认,但有4例患者B超方式未检出腋窝淋巴,患者检出淋巴准确率为78.95%。结论通过B超观察患者淋巴情况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乳腺癌的检查准确率较高,但是还需要辅助其他方式,B超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状态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 标签: B超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黑色素瘤患者腹股沟淋巴清扫是发生淋巴转移后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并发症率居高不下。了解其淋巴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腹股沟淋巴清扫范围改良方法。方法对33例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腹股沟区淋巴清扫,并以Daseler分区为基础对术后标本进行了分区;通过病理检测统计各区检出和转移淋巴数目。结果33例患者中共检出89个阳性淋巴,其中下肢黑色素瘤中65%阳性淋巴位于下区,其次是内上区(17%)和外上区(15%),位于深组的阳性淋巴极少(3%);下腹壁或会阴黑色素瘤中位于下区、内上区和外上区的阳性淋巴分别占40%、27%和33%。29例下肢黑色素瘤患者中9例发生了跨区转移;因前哨阳性而清扫的患者会发生至多1个区的跨区转移。结论对于需要进行腹股沟淋巴清扫的下肢黑色素瘤患者,大多数阳性淋巴都位于下区;前哨阳性的患者跨区转移数目有限。这为以后改良腹股沟淋巴清扫范围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 腹股沟清扫 Daseler分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中的诊断效果,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80例,分别进行超声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比较患者的肿瘤的大小、内部回声等不同指标。结果经过诊断检查,超声诊断检查阳性为60例,手术病理检查阳性为67例,因而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9.6%;淋巴患者与未转移患者的肿瘤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淋巴患者的阻力指数、CDFI值与淋巴转移患者差异明显(P<0.05),即淋巴与阻力指数、CDFI值有一定相关性。结论超声诊断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的高效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超声 子宫内膜癌 盆腔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初始病灶大小与淋巴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且有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前宫腔病灶超声检查资料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385例,其年龄为(57±10)岁(范围:29~88岁);均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334例行淋巴切除术;术后复发28例。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初始病灶大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对不同初始病灶大小(分为0~<2、2~<3、3~<4、4~<5、≥5 cm)及其不同截断值(分别为2、3、4、5 cm)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及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3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初始病灶大小为(3.6±1.8) cm(范围:1~15 cm);其中,0~<2 cm 48例,2~<3 cm 78例,3~<4 cm 92例,4~<5 cm 73例,≥5 cm 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初始病灶大小与年龄、绝经状态、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无分娩史、病理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有无子宫颈间质受累、附件转移淋巴明显相关(P<0.05),而与体质指数、有无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病理类型、有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无关(P>0.05)。(2)334例行淋巴切除术患者中,淋巴转移45例(13.5%,45/334)。对不同初始病灶大小(分为0~<2、2~<3、3~<4、4~<5、≥5 cm)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随着初始病灶的增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率及复发率均显著增高(P<0.05);再分别以2、3、4、5 cm为初始病灶大小的截断值进行分析显示,除截断值为2 cm时不同初始病灶大小(指≥2 cm与<2 cm)患者的淋巴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外,其他各截断值下不同初始病灶大小患者的淋巴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初始病灶大小4.25 cm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及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论初始病灶大小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及复发相关,在手术范围及辅助治疗的确定时需考虑初始病灶大小的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转移 肿瘤侵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方法在诊断宫颈癌淋巴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12年01月—2014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治疗的78例宫颈癌淋巴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给予对照组多层螺旋CT平扫的方法进行扫描,给予研究组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方法进行扫描,将CT诊断的宫颈癌患者的骼内、骼外、骼总与腹主动脉周围的转移淋巴数据,以手术后清除淋巴手术的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以病理检查为标准,研究组应用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的扫描方法诊断淋巴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骼内组30.8%,骼外组33.3%,骼总组23.1,腹主动脉周围组10.3%,总检出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79.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方法诊断宫颈癌淋巴转移的检出率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作为医学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超声和增强CT(CECT)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在美国生物医学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ce协作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1995年1月-2012年12月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的关于超声、CECT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的中英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1.4软件计算出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并绘制ROC曲线,得出Q^*值,进行X检验。结果共17篇(1682例)文献被纳入。超声、CECT的合并敏感度和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62、0.61和0.92、0.86。二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2,二者Q^*值(0.7718和0.7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结论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超声与CECT诊断价值相当,但超声的特异度高于CECT。

  • 标签: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超声 计算机断层扫描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收治,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确诊为EC的358例患者的完整临床病历资料。其初治为系统分期手术,并进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各组淋巴计数。对本组E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并进行随访,对EC盆腔淋巴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358例EC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20-78岁)。对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其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7-43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90.1%(323/358)。本组盆腔淋巴病理学检查结果呈阳性和呈阴性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76.2%(16/21),97.3%(327/3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23,P〈0.01)。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96.2%(306/318)与95.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不同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Ⅰ期为97.1%(304/313),而Ⅱ期为91.7%(11/12);Ⅲ期为85.2%(23/27)。本组患者随访期内EC的相关复发率为3.9%(14/358),死亡率为3.1%(11/358),盆腔淋巴率为5.9%(21/357)。对导致21例患者盆腔淋巴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OR=4.169,95%CI(2.693-6.454),P=0.000],肿瘤体积(肿瘤直径〉2cm)[OR=7.175,95%CI(2.590-19.876),P=0.000],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OR=6.277,95%CI(2.410-16.348),P=0.000],宫体肌层浸润深度[OR=3.598,95%CI(1.651-7.841),P=0.001]和宫旁浸润[OR=9.382,95%CI(3.349-26.284),P=0.000]是导致EC患�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总体生存率 淋巴结 盆腔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诊断食管癌术前淋巴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7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术前行普通CT平扫,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宝石能谱CT增强扫描,对两组食管癌术前淋巴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41%、79.64%、90.01%、87.32%、89.21%,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结论宝石能谱CT对食管癌术前淋巴的诊断价值高于传统CT,值得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宝石能谱CT 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ST与Plt比值指数(APRI)在肝细胞癌(肝癌)淋巴(LNM)术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行肝癌肝切除联合淋巴清扫的1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12)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有否LNM,将患者分为LNM组和非淋巴组(NLNM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两组生存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肝癌LNM患者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肝癌LNM发生率为15.3%(17/111)。LNM和NLNM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2、29.2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4.61%、18.35%、5.20%和76.75%、44.01%、13.85%,LNM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NLNM组(χ2=4.831,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RI>0.38、Plt>3.15×109/L、HBcAb(+)、DB>9.2 μmol/L、脾脏厚度>3.6 cm为肝癌肝切除联合淋巴清扫术后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2.085,12.271,3.315,16.830,2.468;P<0.05)。结论肝癌LNM患者预后差,APRI是肝癌肝切除联合淋巴清扫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淋巴转移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乳腺癌腋窝淋巴状态的评估对乳腺癌患者显得尤为重要。超声在评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状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大量假阴性的弊端,本文拟对导致乳腺癌腋窝淋巴超声诊断假阴性的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癌 超声 腋窝淋巴结转移 假阴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与鼻咽癌淋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穿刺活检,将36例发生淋巴患者纳入转移组,48例未发生淋巴患者纳入未转移组。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IFN-γ水平与鼻咽癌患者淋巴的相关性。结果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年龄、体质指数(BMI)、肿瘤长径、性别、分化类型、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血清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低于未转移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FN-γ、IL-2、IL-10为鼻咽癌患者淋巴的风险因素(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显示,血清IFN-γ水平与IL-2呈正相关(r>0,P<0.001),与IL-10呈负相关(r<0,P<0.05)。结论血清IFN-γ水平降低与鼻咽癌患者淋巴有关,检测血清IFN-γ水平有助于预测鼻咽癌淋巴风险。

  • 标签: 鼻咽癌 淋巴结转移 干扰素-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的诊断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接受治疗干预的60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将手术之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的结果和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实行对比分析,以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宫颈癌盆腔淋巴的诊断结果,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4.12%、83.33%,误诊1例,漏诊2例,符合率92.5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的诊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判断宫颈癌盆腔淋巴情况,对于疾病发展现状以及预后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宫颈癌 盆腔淋巴结转移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在乳腺癌腋窝淋巴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 2015年 6月 -2017年 5月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 21例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为 T1WI、 T2WI、 DWI, b值 =800s/mm2,以腋窝淋巴为研究对象即目标淋巴,并做好标记,分别测量目标淋巴的大小(短径)、 ADC值,所有目标淋巴均由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26例乳腺癌患者共检出目标淋巴 251枚,其中转移淋巴 97枚,非转移淋巴 154枚,在 b值 =800s/mm2条件下,转移淋巴与非转移淋巴 ADC值分别为 0.911±0.183×10-3mm2/s、 1.385±0.329×10-3mm2/s,两组比较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转移淋巴与非转移淋巴大小(短径)分别为 0.92±0.35cm、 0.77±0.26cm,两组比较 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有助于乳腺癌腋窝淋巴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 标签: [ ]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乳腺癌 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