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两种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性别及年龄差异情况,评价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方法 :收集送至本实验室的12613例ANCA检测结果,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差异及阳性病例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检测ANCA。结果 :12613例样本中,共检出1263例ANCA阳性,阳性率10.01%,其中核周型(p-ANCA) 阳性784例(6.22%),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322例( 2.55%)、型(c-ANCA)119例 (0.94%)、抗蛋白酶3抗体(PR3-ANCA)38例(0.30%),IIF法和免疫印迹法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性较低,且IIF的阳性率高于免疫印迹法。由于检测方法上的差异,IIF法可作为 ANCA相关疾病的初筛试验,免疫印迹法可用于特异性诊断,临床上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检测项目和方法。

  • 标签: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 免疫印迹法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肌酐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组,Scr≤450μmol/L组,Scr>450μmol/L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Scr≤450μmol/L组患者在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消化道病变和胸水方面的发生率与Scr>450μmol/L组患者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表现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V经常发病于中老年人当中,而且还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尤为复杂,医生很容易误诊为其他,从而忽视该病。合并肾损害者逐渐会发展成为终末期肾脏,时间越长预防效果越差。因此对于此类的患者一定要考虑到该病日后出现的问题,提前作出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以此改变患者日后的预防情况。

  • 标签: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血管炎 肾脏损害 血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铜绿假单(PA)感染流行学特点及药敏变迁情况,以期对本地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建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21 176例因呼吸道感染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根据年龄、季节、基础疾病情况及本次入院期间有无重症监护室(ICU)入住史进行分组,监测PA感染流行特点并动态观察PA药敏变迁情况。结果21 176份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中,191份培养出PA,阳性检出率为0.90%(191/21 176份)。年检出率不同,以2009年最高[2.24%(50/2 234份)],2014年最低[0.41%(9/2 207份)];PA检出率以>6个月~1岁组检出率最高[1.52%(53/3 497份)],>5岁组最低[0.57%(11/1 934份)]。春、夏、秋、冬各季节PA检出率依次为1.11%(60/5 420份)、1.21%(61/5 046份)、0.81%(46/5 670份)、0.48%(24/5 040份),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11,P<0.001)。21 176例患儿中有基础疾病者占18.89%(4 000/21 176例),有基础疾病组PA检出率为1.28%(51/4 000份),高于无基础疾病组[0.82%(140/17 176份)];ICU组PA检出率为4.41%(15/340份),高于普通组[0.84%(176/20 836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78、47.623,均P<0.05)。未检出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唑敏感菌株;2010年至2017年未检出对头孢曲松敏感菌株;对亚胺培南药敏试验敏感率在2012年至2015年较低,最低为2014年(仅66.7%);对氨曲南药敏试验敏感率各年间波动明显;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均高度敏感。结论PA感染易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病情相对较重的小年龄儿童,夏季为高发季节,P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普遍较高。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儿童 呼吸道
  • 简介: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将孢子丝归为"被忽视的热带病",近年来对孢子丝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从病原体、流行学、诊断、治疗、疫苗这五个方面综述孢子丝的近期研究进展。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属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疫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市某猪场先后两次从河南购进种猪25头(其中公猪1头,母猪24头),第二批进猪后就开始发病,共发病6头母猪,死亡一头,初步诊断为猪克雷伯氏。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克雷伯氏菌病 发病特点 临床症状 剖检变化 诊断
  • 简介:黏膜念珠主要包括口咽念珠、外阴阴道念珠和念珠性包皮龟头炎。上述3种病症各自有不同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特点。

  • 标签: 念珠菌病 黏膜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患者,研究患者的感染途径以及患病机制。结论治疗原则是积极去除假丝酵母阴道炎的诱因;规范化应用抗真菌药物。

  • 标签: 假丝酵母菌阴道炎 药物治疗
  • 简介:放线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牙髓治疗后根尖病变仍顽固存在或复发的一个原因。本病例报告展示了根尖放线的典型临床表现:持续存在的根尖病变,反复发作的瘘管。第一次牙髓治疗后无痛无肿胀,但是根尖病变扩大。经过再治疗后,根尖病变仍然存在,并且出现了瘘管。抗生素治疗后瘘管愈合,但几个月内又复发。出现瘘管后就用抗生素治疗反复持续了5年。取活检在根尖病变的组织学切片中发现了典型的“硫磺样颗粒”,诊断为根尖放线。为防止放线感染扩散至上颌窦,进行了6周的抗生素治疗。外科根尖手术和抗生素治疗后5个月复查根尖病变有明显的愈合。

  • 标签: 根尖病变 放线菌病 抗生素治疗 反复发作 治疗后 组织学切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口腔念珠诊疗心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结合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口腔念珠的治疗原则为局部应用抗真菌制剂;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全身支持治疗;治疗伴发的全身性疾病;去除各种诱发因素;义齿及喂养用具等相关物品消毒;增殖型病变伴有异常增生者应手术切除。

  • 标签: 口腔念珠菌 诊断 治疗
  • 简介:酵母是一种镜下单细胞真菌,通过出芽繁殖。白色念珠菌株构成了从阴道分离出的酵母的90%。其余菌株中最常见的是光滑念珠和热带念珠。非白色念珠属可以引起阴道炎,而且经常对常规治疗不敏感。尚无证据表明,非白色念珠属引起阴道炎的患病率正在增加。

  • 标签: 生殖器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属 单细胞真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阴道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是由梭属(Clostfidium)中致病性菌种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患畜多因梭产生的毒素而中毒死亡。发病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土壤则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故也称土壤。一梭性肌炎1发机理梭性肌炎是厌氧的梭状芽孢(腐败梭、气肿疽梭)和其他条件致病梭引起的牛的高度致死性疾病。

  • 标签: 梭菌病 防治 牧场 发病机理 气肿疽梭菌 中毒死亡
  • 简介:目的了解嗜水气单的产酶现状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嗜水气单的感染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从临床感染标本中分离出嗜水气单50株。常规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依据2012年CLSI标准双纸片确证试验,头孢菌素酶(AMPC)应用三维试验改良法。结果感染的50株嗜水气单,其中产ESBLs15株(15/50)、产AMPC10株(10/50),且对氨苄西林全部耐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钠耐药率为94%,对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达40%,对其他药物保持较高的敏感性。结论临床治疗嗜水气单引起感染时,应慎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根据药敏结果和耐药表型合理选用药物,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嗜水气单胞菌 药物敏感性试验 AMPC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和田维吾尔族地区患者铜绿假单引起的临床感染的耐药性变化,掌握耐药的趋势发展,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分离出的161株铜绿假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送检标本中,共检出161株铜绿假单.药物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对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等药物耐药率较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重视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多重耐药的发生。结论对医务人员加强院感知识培训,强化手卫生消毒措施,保护易感人群,防止交叉感染。临床治疗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减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的产生。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抗生素
  • 简介:报告铜绿假单性脑膜炎12例,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病程迁延反复,采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马斯平)与氨曲南(君刻单)联合治疗,5—7日后即出现显著效果,疗效稳定,全部治愈,无明显副作用。表明第四代头孢菌素在治疗院内难治性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感染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马斯平 君刻单 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性脑膜炎 临床报告
  • 简介: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Ⅰ类整合子的存在情况以及耐药谱型。方法2006年7月-2007年12月自临床标本分离60株嗜麦芽窄食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分析其基因intⅠ、qacE△1-sul1。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60株嗜麦芽窄食单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13.33%(8/60),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80%的仅有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嗯唑、左氧氟沙星。结论嗜麦芽窄食单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其具多重耐药性,Ⅰ类整合子的存在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 标签: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整合子 Ⅰ类 抗药性 微生物 耐药机制 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