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自我发现之路[美]亨特·德罗胡约斯卡·菲利普邵亮译视像魔术师比尔·维奥拉成功地以前卫的媒介传达那些最传统的概念:爱情、死亡、知识和精神。年少时那次几乎溺死的体验启发他创造出了一种关乎生死空间的视觉隐喻。比尔·维奥拉10岁时曾有一次跌入湖中几乎被淹死。...

  • 标签: 自我发现 奥拉 视像艺术 艺术家 现代艺术博物馆 作品
  • 简介:从现代艺术开始变革以来,雕塑的形式语言和观念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雕塑在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过程中,经历了多种风格的变化过程。面对这些让人不知所措的变局,川美雕塑系的教学如何面对传统的木雕和石雕课?如何认识这门课程?尽管雕塑界有多种不同意见,川美雕塑系仍然毫无悬念地选择保留石雕、木雕课,并且从教学的角度强化和深化。通过多年的努力,

  • 标签: 西方现代艺术 材料 形式语言 不同意见 雕塑 石雕
  • 简介:肖:有句话您常挂嘴边,“重要的在于发现,而不在于创造。”您能就您的书法和篆刻具体谈谈吗?曾:是的,我常这样说。这基于我对书法篆刻的思考,其实也就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 标签: 书法 篆刻 曾翔 继承 发展 发现
  • 简介:二十世纪末,在西安市北郊相家巷村发掘出了数以千枚计的秦封泥,其内容之丰富,涉及之广泛,都是十分罕见的。所涉官职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所属官吏和为皇帝直接服务的内廷官员并及县官令、丞,颇有秦代百官表和地理志的意味。经调查了解,此批封泥是北郊农民在农田基本建设挖土时,于距地表一·五米处的一个古代废弃的淤泥坑中发现的。

  • 标签: 封泥 北郊 千枚 坑中 此批
  • 简介:我们每个人都长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不管是造物主的恩赐,还是进化的结果。总之,这双眼睛实在是太奇妙、太完美了。它能让我们把这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信息和乐趣。从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似乎每个人的眼睛看到的外部世界都是一样的,你能看见遥远夜空闪烁的星星,别人也能看见。

  • 标签: 眼睛 发现美 外部世界 物理学 生物学 个人
  • 简介:最近,报纸头条新闻给予罗浮宫最为著名的一件展品一个新的名字。他们建议,我们或许该为这件作品取名为“丽莎妈妈”。因为有一个研究小组于去年9月对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人作进行了研究,该小组断定画中的蒙娜丽莎足位孕妇。研究人员认为,在一层厚厚的,灰褐色的清漆表层下,蒙娜丽莎披的并非是一条披肩,而是一块精致的轻薄透明的面纱,

  • 标签: 蒙娜丽莎 头条新闻 研究人员 报纸
  • 简介:自从近代西方绘画引入中国之后,有关中国画的发展问题以及传统与当下之间关系的问题,就长期伴随着中国美术教育、研究和创作的整个历程。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又都很重要,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绕不过去的。而传统的再发现往往是美术发展史的重要主题。

  • 标签: 继承性 中国绘画
  • 简介: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常用的480个汉字中.以完整人形出现的甲骨文符号约有65个。甲骨文人形符号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精神和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现和理解汉字的设计思维、美学特点和当前设计应用与视觉转化的空间和可能。

  • 标签: 甲骨文 人形符号 设计
  • 简介: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效果。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

  • 标签:
  • 简介:本文通过研究两件被改款的书法作品,找出了它们真正的作者,并揭示出一位在历史中被淹没的明代书家邵珪。邵珪在明成化年间与李东阳是挚友,属于茶陵派诗歌早期的活跃份子。在书学方面他受张弼的影响,其草书被同时代人评为与张弼、萧显齐名。由于邵珪早逝,其存世作品极罕,更由于被改款,更使其书名不显。发掘邵珪不仅使得这位书家不再被忽视,而这一文化现象,也应该引起书史的关注。

  • 标签: 邵珪 李东阳 祝允明 王阳明 成化间书家
  • 简介:汉魏南北朝时期,《孝经》的神秘化、北魏中晚期围绕“子贵母死”的政争格局以及儒教、道教、佛教、沃教等的交汇杂糅,赋予孝子画像以多样视觉构成、庞杂的思想体系、丰富的观念形态以及深邃的图像内涵。北宋以来,孝子画像的研究因学术语境的不同而数度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西方重构艺术品“原境”学术潮流影响,孝子画像这一古老绘画主题与学术个案,在多学科交汇的方法论语境中,“历史性”、“象征性”、“思想性”研究日益凸显。

  • 标签: 汉魏南北朝 孝经 孝子画像 子贵母死 东园秘器 思想性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是怎样变成三笔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南朝陵墓石刻兽的总体风格承袭汉代。陵墓石刻兽或称辟邪或称天禄或称麒麟。对于汉代已出现陵墓石刻兽,许多史料都有记载。《汉书·杨雄传》:“王莽时,雄校书天禄阁。”《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三年二月,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

  • 标签: 石刻 陵墓 魏晋时期 原因 考古 总体风格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一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篇杨启舆艺海无边,才智有限,学画当博通画理,作画须明了总纲。《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宗其义,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高于造化,故云:“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画贵立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广罗素材,又有所取舍。素材为客观,取舍可由人。意...

  • 标签: 外师造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启舆 画理 艺海 迁想妙得
  • 简介:侯国良常说.他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要特别感谢贺友直先生的艺术思想给予他的指引.贺先生曾为侯国良获全国金奖的彩色连环画《呼兰河传》题序,并给予侯国良的作品以高度的评价.侯国良说他在十年中一直在寻找切身体会的创作题材,直到他发现了描写北方生活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所产生的共鸣让他久久不能平复.

  • 标签: 《呼兰河传》 艺术思想 侯国良 品读 创作题材 连环画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王羲之《旃厕胡桃帖》(敦煌写本),小篆作“六书通”,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字形被解散并拉长,作“银681”“成”左边一笔被缩短,这为以后书写速度加快,打下基础。在流沙坠简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可以看到分散的笔画被连缀起来,如“流簿21”。在居延汉简中,可以从“城”字的右边看到草已经成型,如“居乙附11”,因为这时已经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城”如出一辙了(见附图1)。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书写速度 《十七帖》 敦煌写本 居延汉简 “城”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