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胃肠道肿瘤主要指的是胃癌和结肠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肿瘤。数十年来,胃肠道肿瘤的诊疗方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早期诊断率低、手术治疗时机较晚、化疗耐药等依然是影响胃肠道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目前有关胃肠道肿瘤发病机制的解释主要局限在某一个系统,甚至具体到某一个基因,显然很难解释肿瘤发生发展这一多步骤、多系统紊乱共同导致的过程。因此需要从更全面的角度来思考肿瘤的发病机制,于是本文率先提出非意念控制系统这一概念。本文着重阐述了近年来非意念控制系统在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胃肠道肿瘤的认知、诊治等方面带来新思考,激发新思路。

  • 标签: 非意念控制系统 胃肠道肿瘤 基础研究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镜联合微创手术对胸段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确诊为胸段食管癌并住院治疗的患者10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60例)和对照组(49例)。微创组在胸腔镜、腹腔镜辅助条件下进行手术,而对照组予以传统食管癌手术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病灶内侵袭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术后3 d,两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1s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VC)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但微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9.90±7.07)vs (48.62±5.09),(75.12±7.93)vs(42.99±4.81),(74.57±7.30)vs(41.37±4.69)(P<0.01)];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mRNA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而微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54±0.09)vs(0.42±0.06),(0.52±0.08)vs (0.41±0.06)(P<0.01)];两组Krüppel样因子4(KLF4)、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mRNA较治疗前均升高(P<0.01),而微创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87±0.30)vs(3.17±0.36),(2.92±0.32)vs(3.19±0.38)(P<0.01)]。手术结束微创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较手术前1 d数值均有所升高(P<0.01),且术后1 d逐渐下降,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手术结束微创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黏附肿瘤细胞花环率(TRR)较手术前1 d数值均下降(P<0.01),且术后1 d逐渐升高,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除术前1 d外,微创组其余时间点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束时:(30.29±4.80)vs(34.68±5.47),(16.02±1.58)vs(12.03±1.17),(17.50±2.86)vs(12.59±2.26);术后1 d:(29.13±4.19)vs(35.01±5.29),(20.98±2.86)vs(16.23±2.40),(22.50±2.56)vs(17.39±2.34);术后3 d:(26.01±3.80)vs(31.50±5.01),(23.30±3.37)vs(18.02±2.79),(25.80±2.10)vs(21.19±2.60)(P<0.01)]。结论在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应用胸腔镜联合腹腔镜对其肺功能、红细胞免疫、肿瘤转移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 标签: 胸段食管癌根治术 胸腔镜 腹腔镜 肺功能 肿瘤微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简称骨髓成像)用于评价椎体成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8例骨外恶性肿瘤患者[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62.4±10.5)岁]的椎体骨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同期均行双源双能CT成像与9 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以临床随访诊断或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99Tc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及骨髓成像3种方法在椎体成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在骨髓成像图像上测量骨髓密度(CT值),3种方法诊断椎体成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t检验比较椎体转移灶的骨髓CT值和正常椎体的骨髓CT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骨髓CT值。结果48例患者共计598个椎体,确诊成骨转移的椎体135个。99Tc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数为127个,常规CT诊断数为119个,骨髓成像诊断数为129个,骨髓成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5.56%、94.82%、84.31%、98.65%和94.98%。99Tc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骨髓成像的阴性预测值(98.17%、96.60%、98.65%)和准确率(92.81%、95.82%、94.98%)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891、5.591,P=0.087、0.061);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骨髓成像的灵敏度(94.07% vs. 95.56%)、特异度(92.44% vs. 94.82%)及阳性预测值(78.40% vs. 84.31%)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2.190、1.811,P=0.583、0.139、0.178);病变椎体转移灶的骨髓密度较正常椎体的骨髓密度低[(−588.96±332.37) HU vs.(−55.03±75.62)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06,P=0.000)。骨髓密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9,临界值为−119.6 HU(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80%和96.50%)。结论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可用于检测椎体成骨转移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源双能 虚拟去钙骨髓成像 椎体 成骨性骨转移瘤 全身骨显像
  • 简介:摘要硬化性肺细胞(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在通常情况下借助温和的细胞学特点和异质的结构及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可得到正确诊断。该文中病例术前活检病理中见到特殊的单一致密梭形细胞增生及弥漫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最后在肺叶切除标本中得出硬化性肺细胞的诊断,值得注意的是该例伴梭形细胞淋巴结转移,这一现象十分罕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不同原发灶部位对肝转移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和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20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导致CRLM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Kaplan-Meire法分析原发灶部位对不同临床复发危险评分(CRS)分组情况CRLM切除术后1年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本组209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左半结肠143例,右半结肠66例,103例(49.3%)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原发灶部位、新辅助化疗效果及CRS与术后1年内复发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于右半结肠、新辅助治疗效果差及CRS高危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CRS总体低危组和经治疗后CRS降为低危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1年内复发率更高(HR=2.3、2.4,均P<0.05)。结论肿瘤原发灶位于右半结肠是导致CRLM患者根治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手术治疗中的安全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9—2021年间甘肃省人民医院骨软科收治的41例无脊髓压迫症状脊柱单发或多节段脊柱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被分为机器人辅助组(21例)和传统透视组(20例)。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进行全身评估及脊柱转移相关评分。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椎弓根突破率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VAS评分、椎体中线高度。结果机器人辅助组手术时间[(369.4±68.5 )min ]、术中出血量[(665.6± 282.5 )ml ]、术中透视次数[(10.5±1.8)次]较对照组[(550.2±100.3 )min、(1 089.6±368.6 )ml、(16.2±3.3)次]少(均P<0.05)。椎弓根突破率[(5.8±0.4)%]、骨水泥渗漏率[(6.9±0.5)%]较对照组[(20.8±1.5)%、(22.3±1.8)%]低(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椎体中线高度均相近(均P>0.05)。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手术治疗中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透视次数、降低椎弓根突破率及骨水泥渗漏率,具有较高的安全

  • 标签: 骨科机器人 微波消融 椎体成形术 脊柱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T淋巴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 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CF-10A、MCF-7、BS524和MDA-MB-453细胞中Tiam 1的mRNA表达水平;构建对照短发卡RNA(shRNA)和Tiam 1 shRNA慢病毒稳定细胞系(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的增殖活力;采用Transwell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MCF-10A细胞(0.42±0.03)比较,MCF-7(1.71±0.13)、BS524(1.53±0.12)、MDA-MB-453(1.55±0.14)细胞中Tiam 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3、5.811、6.105,P<0.05)。与对照组细胞(1.80±0.15)比较,实验组细胞(0.61±0.04)的增殖活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9,P<0.05)。与对照组细胞[(77.20±6.08)个]比较,实验组细胞[(31.15±2.82)个]的迁移能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6,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中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01±0.17和0.47±0.04;E-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7±0.03和1.14±0.09;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49±0.12和0.51±0.04。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实验组细胞中VEGF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下降,E-cadherin的表达增加(t=8.254、5.962、5.510,P<0.05)。结论Tiam 1在乳腺癌细胞中呈高表达,下调Tiam 1的表达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标签: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波形蛋白 E-钙黏蛋白 迁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OMM)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4-2016年间收治的61例无远处转移的OMM病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颈部预防治疗疗效,失败模式及预后因素。结果OMM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5.7%。Ⅰb区是最常见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区域,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76%,其次是Ⅱ区和Ⅲ区。对于cN0患者,接受至少同侧Ⅰ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和未接受的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52.4%(P=0.036),接受至少同侧Ⅰ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能将区域失败率由46%降至6%(P=0.035)。发生区域失败患者中93%发生在Ⅰb区,50%发生在Ⅱ区,36%发生在Ⅲ区。结论OMM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淋巴结引流具有一定规律,最常见转移和复发部位均为Ⅰb-Ⅲ区。对于cN0的OMM,推荐至少包括同侧颈部Ⅰb-Ⅲ区的预防治疗。

  • 标签: 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规律 预防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切除的同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腹腔镜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前瞻收集管理的结直肠癌数据库中,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手术的53例同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全组患者年龄(61.7±11.3)岁,其中男性32例(60.4%),女性21例(39.6%);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Ⅰ级25例(47.2%),Ⅱ级28例(52.8%)。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结直肠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手术,无中转开腹者;同步切除的手术时间(320.2±114.5)min。术中失血量150.0(45.0~2000.0)ml,其中仅2例(3.8%)行术中输血。术后病理显示:原发灶肿瘤长径(5.4±1.9)cm;T1~2期4例(7.5%),T3~4期48例(90.6%);40例(75.5%)有淋巴结转移;19例(35.8%)有脉管累及,24例(45.3%)有神经侵犯。同步切除肝转移灶中位数1.0(1~8)个,肝转移灶最大径(3.0±1.9)cm,肝转移灶切缘1.0(0.1~3.5)cm,仅1例为R1切除。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7.9±28.9)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为(107.0±33.8)h,术后留置导尿时间(85.6±56.4)h,术后住院时间(9.2±4.4)d,住院费用(8.2±2.6)万元。全组患者均无术后30 d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1%(17/53),其中Ⅲ~Ⅳ级严重并发症3例。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中位随访23.2个月,19例(35.8%)患者发生复发转移,4例(7.5%)死亡。术后1年和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和47%,术后1年和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和86%。结论腹腔镜同步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在同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安全可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肿瘤学结果满意。

  • 标签: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 腹腔镜手术 同步切除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PVPI)治疗胸椎转移合并椎体后缘缺损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4例胸椎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体后缘缺损者(研究组)32例,无椎体后缘缺损者(对照组)32例。对PVPI手术关键技术进行改良,采用二次封堵法和斜面穿刺针推注骨水泥旋转填充技术减少渗漏,治疗研究组32例患者的42节椎体。32例对照组患者的54节椎体行PVPI手术。分别于术后第2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安全等指标。结果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在术后第2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均较术前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骨水泥量分别为(2.36±0.20)ml和(2.39±0.1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125I粒子植入量分别为(30.63±0.91)个和(32.56±0.68)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1.3%和87.5%,疾病稳定率分别为12.5%和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3.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8.0个月;对照组患者的中位OS为14.0个月,中位PFS为8.0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共有6节(14.3%)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2节(4.8%)为椎管内渗漏,4节(9.5%)为椎旁骨水泥渗漏。对照组患者共出现7节(13.0%)椎旁骨水泥渗漏。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两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均未造成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PVPI治疗椎体后缘缺损的胸椎转移患者,只要进行术中技术改良,注意控制骨水泥分布等问题,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

  • 标签: 胸椎转移瘤 椎体后缘缺损 经皮椎体成形术 125I粒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和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分析两种麻醉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指标[白细胞介素(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自然杀伤(NK)细胞]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6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吸入麻醉相比,全凭静脉麻醉可明显降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IL-6、TGF-β和VEGF-C水平(SMD = - 0.35、- 0.26和- 0.64,95% CI - 0.58~- 0.12、- 0.49~- 0.02和- 0.99~- 0.28,P<0.01或<0.05);两种麻醉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IL-10和NK细胞无影响(SMD = 0.16和0.18,95% CI - 0.07~0.39和- 0.23~0.60,P>0.05);两种麻醉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无影响(RR = 0.70,95% CI 0.47~1.03,P = 0.07)。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可能通过降低促癌因子IL-6、TGF-β和VEGF-C的水平而提高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的免疫功能,但全凭静脉麻醉对降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不明显。

  • 标签: 麻醉,静脉 麻醉,吸入 肿瘤 复发 肿瘤转移 免疫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型胃腺癌的肿瘤出芽(tumor budding)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时的价值,确定预测效果最佳肿瘤出芽个数的划分截值。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2008—2018年早期肠型胃腺癌手术根治标本共202例。根据国际肿瘤出芽共识会议(ITBCC)确立的标准(肿瘤出芽定义、观测面积和计数方法),计数每例标本的肿瘤出芽个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肿瘤出芽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并确定最佳划分截值。Logsitic多因素回归评估较高的肿瘤出芽数量是否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符合内镜切除标准且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是否具有较高肿瘤出芽的数量。结果63.4%(128/202)的早期肠型胃腺癌存在肿瘤出芽。ROC曲线分析显示,以4个肿瘤出芽为截值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效果最佳(曲线下面积0.767,灵敏度0.657,特异度0.780)。据此将202例病例分为2组:≥4个肿瘤出芽为高出芽组(60例);<4个肿瘤出芽为低出芽组(142例);前者淋巴结转移风险高于后者(41.7%比9.1%,P<0.01)。肿瘤出芽数量与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均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4个肿瘤出芽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HR 8.760,95%CI 2.648~28.987;P<0.01)。同时,以4个肿瘤出芽为截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效果优于ITBCC推荐的划分截值。此外,有3例符合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标准(扩展适应证)的病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而其中2例患者的肿瘤出芽数量均≥4个。结论≥4个肿瘤出芽是预测早期肠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有用指标,可作为内镜治疗标准的有益补充以识别淋巴结转移高风险的患者。

  • 标签: 胃肿瘤 腺癌 淋巴转移 危险性评估 肿瘤出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和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分析两种麻醉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指标[白细胞介素(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自然杀伤(NK)细胞]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6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吸入麻醉相比,全凭静脉麻醉可明显降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IL-6、TGF-β和VEGF-C水平(SMD = - 0.35、- 0.26和- 0.64,95% CI - 0.58~- 0.12、- 0.49~- 0.02和- 0.99~- 0.28,P<0.01或<0.05);两种麻醉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IL-10和NK细胞无影响(SMD = 0.16和0.18,95% CI - 0.07~0.39和- 0.23~0.60,P>0.05);两种麻醉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无影响(RR = 0.70,95% CI 0.47~1.03,P = 0.07)。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可能通过降低促癌因子IL-6、TGF-β和VEGF-C的水平而提高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的免疫功能,但全凭静脉麻醉对降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不明显。

  • 标签: 麻醉,静脉 麻醉,吸入 肿瘤 复发 肿瘤转移 免疫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EZH2是多梳抑制复合物2的催化亚基之一,具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作用,通过甲基化组蛋白3第27位赖氨酸参与对目的基因的负表观遗传调控。既往研究表明,EZH2在头颈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此EZH2有望成为治疗头颈恶性肿瘤新的分子靶点。本文就EZH2的结构与功能,EZH2在头颈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表观遗传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在无功能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22例无功能型pNE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191例;年龄16~77岁,中位年龄52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χ2检验分析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学因素,筛选可能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非淋巴结转移组,分析淋巴结转移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生存分析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23.3%(75/322),其中R0切除66例,R1切除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 3 cm、病理分级G3与无功能型pNET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χ2=5.361,5.554;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 3 cm和病理分级G3是影响无功能型pNET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96,4.673;95%CI:1.140~15.450,1.377~15.864;P<0.05)。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2~15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1个月。淋巴结转移组和非淋巴结转移组中位OS分别为31.5、47.8个月,两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5)。结论肿瘤直径>3 cm和病理低分化是无功能型pNET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预后差,建议行包含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根治切除。

  • 标签: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研究安罗替尼在治疗软组织肉瘤肺转移的有效及安全。方法收集2018—2020年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晚期软组织肉瘤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实体疗效评价标准1.1版计算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记录分析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21例患者(女12例,男9例),6例(29%)达部分缓解,9例(43%)患者疾病稳定,ORR为29%,DCR为71%,中位PFS为3.2个月(95%CI为2.4~4.0个月),中位OS为8.6个月(95%CI为6.0~11.2个月)。大部分不良事件为1~2级,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的为气胸(10%)。结论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肺转移表现出良好的肿瘤控制率,耐受良好,治疗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肺部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软组织肉瘤 肺转移 安罗替尼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肺转移患儿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及其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84例骨肉瘤患儿、67例骨肉瘤肺转移患儿及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ET-1水平,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肉瘤肺转移患儿的血清ET-1水平的影响因素。ET-1在预测骨肉瘤肺转移的临床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45例骨肉瘤肺转移患儿随访18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血清ET-1与骨肉瘤肺转移患儿临床预后情况的相关。结果骨肉瘤肺转移组血清ET-1水平97.23(65.13,134.98)ng/L显著高于骨肉瘤组60.21(43.12,74.63) ng/L和健康对照组34.45(12.01,63.0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671,-4.9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累及双侧肺(OR=3.449)、肺转移灶数量≥3个(OR=3.449)、肺转移灶平均直径>5 cm(OR=6.501)及合并肺外部位转移(OR=4.369)均是骨肉瘤肺转移患者血清ET-1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发现,ET-1预测骨肉瘤患儿发生肺转移的临床效能较好(ROC曲线下面积0.841),当截断值为94.27 ng/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和92.6%。生存分析显示,ET-1水平与骨肉瘤肺转移患儿预后有关,ET-1水平越高,预后越差(OR=3.287,95%CI:1.119~9.547)。结论骨肉瘤肺转移患儿血清ET-1水平显著升高,ET-1可作为骨肉瘤有无肺转移的一个血清学标志物,高水平的ET-1可能与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 标签: 骨肉瘤 肺转移 内皮素-1 儿童 影响因素
  • 作者: 李欣 张鑫 梁雪 金伟 李宝新 张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10例垂体转移癌患者的肿瘤来源、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显示,10例患者就诊时平均年龄62.0岁,转移灶9例源于肺癌、1例源于乳腺癌。所有患者均以尿崩症起病,部分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以及头痛、视物模糊等占位效应。MRI均显示垂体柄及垂体后叶异常,其中4例表现出特征"哑铃状"改变。3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原发及垂体转移病灶均有改善。

  • 标签: 垂体转移癌 中枢性尿崩症 腺垂体功能减退 影像学改变 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