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TBC1D24基因编码含TBC结构域和TLDc结构域的蛋白质。该基因具有基因多效性,所涉及的基因型-表型关联复杂,不同突变可分别导致重度-极重度先天性耳聋、迟发性/渐进性耳聋等不同听力表型及在神经、骨骼等系统的不同发育障碍。在内耳中,TBC1D24表达于螺旋神经节及毛细胞静纤毛,具有特异的表达位置和表达时间。对该基因的功能学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听觉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及相关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 标签: TBC1D24 螺旋神经节 静纤毛 耳聋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阿卡星对幼年大鼠内耳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组9天龄sD大鼠皮下注射500mg·k^-1·d^-1阿卡星连续1周,对照组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连续1周。分别于用药后l天、1周和3周行听觉脑干反应测听(ABR)仪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耳蜗听功能,并对耳蜗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常规切片观察。结果实验组大鼠ABR阈值,用药后1天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1周与用药后1天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用药后3周和用药后1周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随用药后时间延长,何替器细胞损伤从感觉毛细胞到非感觉支持细胞,用药后3周出现立方上皮样结构。实验组大鼠无前庭功能障碍。结论阿卡星连续用药可导致幼年大鼠耳蜗毛细胞的严重损伤,而对前庭功能影响较小。

  • 标签: 大鼠 阿米卡星 耳蜗 毒性
  • 简介:目的观察Nucleus24CA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行为反应阈值(T-level,T级)及最大舒适级(C-level,C级)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其对术后调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1例植入Nucleus24CA型人工耳蜗患儿,分别在术中、术后1、2、6个月进行电极阻抗阈值测试,收集术后对应T、C值,并对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极阻抗值术中检测最低,术后1月开机最高,此后逐渐减低(P〈0.01);自蜗顶至蜗底各通道间电极阻抗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电极通道T值、C值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增高(P〈0.05),并与电极阻抗值呈线性相关。结论测定电极阻抗值是评估人工耳蜗刺激电极状态的有效手段;术后2月应同时调试T值及C值,此后则应对C值进行重点调试。

  • 标签: 人工耳蜗 电极阻抗
  • 简介:人工耳蜗的工作主要包括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调和言语康复.《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年第三期转发了针对以上各方面制定规范和标准的《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因不同人工耳蜗装置的材料和设计原理不同,其使用的调硬件、软件不同,调方法、调过程和调参数也不同.在中国,目前大部分病人使用的是Nucleus的人工耳蜗装置,大部分人工耳蜗中心使用的是Nucleus调硬件、软件和调方法.

  • 标签: NUCLEUS 人工耳蜗 调机软件 调机硬件 调机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波联合甲氨蝶呤、非司酮对异位妊娠临床症状和血β-HCG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2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氨甲蝶呤、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微波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β-HCG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血β-HCG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0.19%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联合甲氨蝶呤、非司酮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β-HCG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米非司酮 氨甲蝶呤 微波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简介:摘要对呼吸相关性肺炎的患者预后集束化干预护理及其影响的研究要求长期随访验证。在市级三甲医院的成人重症监护室,实施了一项多中心合作的群组研究。在三个月基础期之后,执行了基于五种不同治疗措施的一组护理方案,同时记录了16个月间的顺应性、肺炎发病率、重症监护的时间以及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等数据。此次群组研究中基础期病人149名,干预后的病人885名。通过各种治疗措施干预后的顺应性小于30%。尽管如此,干预后,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从15.5%下降到11.7%。这个降幅与手部卫生、囊内压控制、口腔卫生以及镇静状态密切相关.此外,集束化干预护理的采用与呼吸相关性肺炎0.78%的发病率有关(95%)。我们记录到了重症监护时间的减少(从10天到6天)以及病人在干预期顺应机械通气的时间(从8天到4天)。因此,针对呼吸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以及预后集束化干预护理的工作要侧重在高度重视手口卫生,睡眠质量以及囊内压控制。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重症监护预后 病人安全 呼吸监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呼吸相关性肺炎的致病高危因素以及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本院重症医学科中确诊的呼吸相关性肺炎患者31例,观察致病原因并总结其高危因素,然后根据具体因素给予适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分析其护理实施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环境、管路、病患、药物以及交叉感染等因素,经临床护理干预后,28例(90.3%)均得到显著缓解获得成功脱机,另3例(9.7%)患者由于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结论重症医学科中呼吸相关性肺炎的致病因素较多,护理人员通过综合患者实际因素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可有效保证护理实施效果。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呼吸机 肺炎 护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