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SSBADSA)的影象学一般表现及特点,将其分为三型:单病灶(Ⅰ)型;多病灶(Ⅱ)型及特殊(Ⅲ)型三个分型。临床研究证实SSBADSA分型在表达肺癌现阶段病情时较X线平片、CT、MRI灵敏度、精确度更高,能显示未构成立体结构的新软浸润灶、播散灶、或转移灶及其组织染色等更多有用的信息,对制订肺癌治疗方案、采取恰当的第一步治疗措施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方法:采用股动脉插管做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动脉灌注介入治疗。对每次DSA录像及DSA照片进仔细研究,据影像学特点,将其分为三型:并将该分型与肺癌的病理类型、介入治疗四周后肿瘤血管变化、临床治疗效果、发展倾向及预后与分型的关系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结果:Ⅰ型为单病灶,以血管团为主,占肺癌总数的40.32%,分三个亚型:Ⅰa型最适于早期手术或介入治疗。介入疗效显著。占14.66%;Ⅰb型占22.33%,宜先介入;Ⅰc型者较少,较适于手术切除。Ⅱ型者最多,占肺癌总数的59%,病灶数目多个,此型均宜先做介入治疗,不宜先手术。亦分为三个亚型;Ⅱa型占50.66%;Ⅱb型较少占3.69%;Ⅱc型占4.67%;Ⅲ型者甚少只有两例。研究分型与细胞病理类型的关系发现Ⅱa型中36.8%为腺癌;36.1%为小细胞癌;25.0%为鳞癌;1.9%为大细胞癌;且腺癌58.3%、鳞癌44.7%、小细胞癌48.2%、大细胞癌60%均表现为Ⅱa型;即多病灶Ⅱa型中多为难治、恶性度高、进展较快的病例、尤其是年轻患者应倍加关注。结论:肺癌支气管动脉DSA分型中,Ⅱ型者为最多,占59.0%,都应先做1-2次介入治疗后,再后手术切除或其它治疗,否则后患极大。也提示临床医师,可根据此分型所提供的精密信息和规律,制订、实施肺癌治疗的最佳方

  • 标签: 肺癌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DSA分型 介入治疗 病理类型
  • 简介:目的:观察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联合应用丙戊酸钠缓释剂治疗伴有激越、焦虑症状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伴有激越症状、焦虑症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在SSRI的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钠缓释剂)和对照组(仅仅使用SSRI),每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40例患者中,2例失访脱落,临床有效率85%(34/40),临床痊愈率50%(20/40),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第一周即达到有效标准,而且没有1例出现转相;对照组40例患者中,因副作用3例脱落、其中1例转躁退出,2例因疗效脱落,2例失访脱落,临床有效率75%(30/40),临床痊愈率16%(15/40),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2、4、8周后的不同时段,临床有效率和临床痊愈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戊酸钠缓释剂联合SSRI对伴有某些激越症状、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比单一使用SSRI疗效好,安全性高。

  • 标签: 激越性抑郁 焦虑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丙戊酸钠缓释剂
  • 简介:目的:比较炎性痛后三种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亚型的表达变化,以及选择性COX抑制剂不同应用方式对炎性痛的镇痛效应.方法:小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诱导炎性痛.用放射免疫分析及RT-PCR分别评估脑COX-1、COX-2及COX-3在福尔马林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变化.在镇痛效应的比较中,动物被分成5组:对照组、SC组、NS组、IN组及NS+SC组.前4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SC-560、NS-398和indomethacin.NS+SC组在前一个月接受NS-398,后一个月接受SC-560.测定各组动物在福尔马林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热痛阈.结果:COX-2的表达在炎性痛后12h到3d升高显著,而COX-1的表达在2周到2月升高显著.在整个观察时限内COX-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其他组相比,NS+SC组动物的热痛阈在整个炎性痛过程中均明显提高.结论:炎性痛后早期COX-2升高而晚期COX-1升高.COX-3变化不明显.COX-1抑制剂和COX-2抑制剂的结合使用比单纯使用其中一种能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

  • 标签: 炎性痛 环氧合酶 环氧合酶抑制剂 放射免疫分析 RT-PCR 热板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P-选择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s-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39/60);观察组患者HIF-1α、P-选择素、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伐沙班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可缓解临床症状,降低HIF-1α、TNF-α、P-选择素表达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利伐沙班 血清HIF-1α P-选择素 TNF-α 临床效果
  • 简介:抗生物素白蛋白(Avidin)-脂质体复合物是一种特殊的手性选择剂,本研究利用毛细管电色谱(CEC)将它应用于拆分D,L-色氨酸、D,L-苯乙内酰硫脲丝氨酸、D,L-苯乙内酰硫脲苏氨酸和R,S-盐酸吡格列酮对映体。Avidin被固定在涂布于毛细管内的脂质体上,该脂质体由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Biotinyl-cap-DPPE)和不同比例的磷酯酰丝氨酸(PS)构成。实验结果发现将1mg/mL的Avidin和Biotinyl-cap-DPPE/PS(80:20,mol%)的脂质体作为毛细管固定相,可以实现较好的分离度和重现性。本实验还研究了不同的涂布和预处理方法对手性拆分结果的影响,最后,还通过成功地进行了盐酸吡格列酮对映体手性拆分对该电色谱法进行了评估。因此,利用制备毛细管固定相应用于手性对映体拆分的毛细管电色谱法在将来的药物开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Biotinyl-cap-DPPE 抗生物素蛋白 脂质体 对映体拆分 毛细管电色谱 盐酸吡格列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选择性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2019年4月~2020年4月,88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CEA、EGFR、AFP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生存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可提高疗效及远期生存率。

  • 标签: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 射频消融术(RFA)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疗效
  • 简介:发展了一种以果糖衍生物为手性辅基,高立体选择性合成(1S)-反式一环丙烷衍生物的方法。将手性辅基丙烯酰化再与叔胺反应生成铵盐,用碳酸铯处理生成叶立德中间体,引发环丙烷化反应。本论文提供了一种有效合成二取代或多取代手性环丙烷的方法。

  • 标签: 手性辅基 不对称合成 环丙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