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克隆孢子丝菌未知过氧化基因,命名为Sscat基因。方法根据生物信息库中7种已知真菌过氧化氨基酸序列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获得部分Sscat基因cDNA片段,随后应用RACE技术分别扩增其3'端和5'端未知序列。结果Sscat基因cDNA序列全长1746bp,其中包括5'端121bp的非编码区、1500bp的编码区和109bp的3'端非编码区。该基因编码49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6.07kDa,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菌过氧化氨基酸高度同源,其中与米曲霉、黑曲霉同源性分别为66.3%和56.6%,Sscat基因为申克孢子丝菌过氧化cDNA。结论简并PCR结合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孢子丝菌未知过氧化基因。

  • 标签: 孢子丝菌 过氧化氢酶 简并PCR 快速cDNA末端扩增
  • 简介: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过氧化氢(H2O2)体外杀伤烟曲霉(Aspergillusfumigatus,A.fumigatus)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0mg/mL,0.02mg/mL,0.2mg/mL)处理烟曲霉孢子,按照处理时间不同分为A(0.5h),B(2h),C(7h),D(16h)4组。用测定H2O2杀伤真菌的标准方法——斑点法分别测定各组烟曲霉孢子对H2O2的氧化杀伤敏感性。结果在H2O2浓度为1.5mmol/L下,未用地塞米松处理的孢子(阴性对照)氧化杀伤敏感性为5×101(生长良好)。A(0.5h)组:地塞米松0.02mg/mL处理后孢子的氧化杀伤敏感性为5×10^3;地塞米松0.2mg/mL处理后孢子的氧化杀伤敏感性为5×10^4。B(2h)组:地塞米松0.02mg/mL和0.2mg/mL处理后孢子的氧化杀伤敏感性均为5×10^3。C(7h)和D(16h)组: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处理后氧化杀伤敏感性与阴性对照没有差别(均为5×10^1)。结论地塞米松使H2O2在体外杀伤烟曲霉的能力增强,这种作用仅发生在地塞米松接触烟曲霉孢子的早期(〈2h)。

  • 标签: 烟曲霉 地塞米松 氧化杀伤
  • 简介:目的观察皮肤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活性;比较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活性。方法实验菌株包括来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22株、须癣毛癣菌3株、犬小孢子菌5株,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9-羟基乙噻唑标识的酪蛋白和酶标仪检测真菌细胞外蛋白水解的活性。结果须癣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活性高于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P〈0.05),而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之间无差异(P〉0.05)。红色毛癣菌的细胞外蛋白水解活性在分离自浅部感染部位的菌株之间无差异(P〉0.05),但高于引起毛癣菌肉芽肿的菌株(P〈0.05)。结论不同的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活性可能不同;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同一菌种的体外蛋白水解活性也有可能不同。

  • 标签: 皮肤癣菌 红色毛癣菌 蛋白水解酶
  • 简介:目的检测白念珠菌体外抗氧化及调节转录的基因表达情况,进一步了解白念珠菌抗氧化机制在体外生长状态下的作用。方法选取白念珠菌标准株sc5314、3株临床分离保存株及7例临床念珠菌性阴道炎分泌物分离株(白念珠菌),接种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后,分别将体外SDB振荡培养2h、6h、24h、72h、120d的菌液(含未培养0h),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外各时间点抗氧化基因及抗氧化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运用Ct值比较法进行表达量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与0h相比,体外6hSOD2表达增加7.47倍,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显示P值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基因2h及6h分别与0h相比P值均〉0.01,其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外培养1d后各基因表达明显增加,CaHog1、CAP1、CAT及SOD5在第3天达最高,分别为24.23、3.34、33.64及14.72倍;SOD2在第1天达最高为68.95倍;CaSkn7在第5天达最高为7.21倍。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显示SOD5第1天P值为0.013,其余基因表达P均〈0.01,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外界营养逐渐耗竭时,白念珠菌会动态加强抗氧化基因的表达,以抵抗机体内、外产生的氧化压力,其中SOD2可能是最早增加表达的抗氧化基因,3条抗氧化感受通路的转录调节基因均有增加表达,提示3条抗氧化感受通路在适应体外营养限制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白念珠菌 氧化压力反应 体外 基因表达 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为了进一步了解甜高梁茎秆糖分代谢的规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了考利、拉马达和MN-2747等3个甜高粱品种成熟期6个节间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以及中性转化(NI)、可溶性酸性转化(SAI)、蔗糖磷酸合成(SPS)和蔗糖合成(SS)的活性,并对其变化规律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2.32~4.34mg/g、2.30~4.14mg/g和35.92~95.92mg/g。随着节间的变化,3个品种果糖和葡萄糖均呈现“U”型变化趋势,而蔗糖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只是略有增高的趋势。3个品种成熟期茎秆中NI、SAI、SPS和SS活性普遍较低,随着节间的提高均呈现降低的趋势。节间蔗糖含量与SAI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1),与NI、SPS和SS活性无明显相关性。SAI可能为甜高粱茎秆糖分代谢的关键调控

  • 标签: 甜高粱 蔗糖累积 转化酶 蔗糖磷酸合成酶 蔗糖合成酶
  • 简介: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淀粉积累高峰期的锥栗种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得到的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分类及代谢通路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了7个与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在锥栗种仁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denovo组装后共获得53629条Unigene序列,序列平均长度为746bp;通过与其他核酸、蛋白质数据库的Blast搜索比对,共26739条Unigene序列获得基因注释,占All-Unigene的49.86%;与COG数据库比对后将其注释的14413条Unigene序列划分成25类;GO功能注释的33926条Unigene基因共分成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3大类58个分支;与KEGG数据库比对结果注释的5277条Unigene序列划分为116条代谢通路;7个与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中,CH.29636(淀粉合成,SS),CH.11971(淀粉分支,SBE)两个基因随着种仁的发育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其余5个基因(CH.31302、CH.33690、CH.19238、CH.30128、CH.13088)表达量随着种仁的发育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该结果与锥栗种仁发育期淀粉和蔗糖的变化规律一致。这些信息为锥栗果实品质形成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锥栗 RNA-SEQ 种仁 实时荧光定量PCR 淀粉 蔗糖
  • 简介:大麻THCA合成基因CsTHCA在调控大麻THC含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RT-PCR方法从大麻中克隆了CsTHCA,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638bp,共编码545个氨基酸。通过pSKint中间载体,构建CsTHCARNA干扰植物转化载体并转化大麻茎尖,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分析大麻中THCA合成基因的表达并结合薄层色谱法和SPE-HPLC法发现,转基因植株中基因表达量降低且THC含量降低,这表明CsTHCA通过某种机理正调控THC的含量。

  • 标签: 大麻 CsTHCA RNA干扰 遗传转化
  • 简介:近年来角蛋白成为皮肤癣菌致病机制的研究热点,角蛋白在真菌的自身营养、组织入侵及控制宿主的防御机制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研究真菌疫苗的一个候选抗原。

  • 标签: 皮肤癣菌 角蛋白酶 免疫
  • 简介:目的揭示宿主磷脂D(phospholipaseD,PLD)应对烟曲霉感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滴鼻方式使野生小鼠和磷脂D双基因敲除小鼠(pld1^-/-pld2^-/-)感染烟曲霉孢子后,取小鼠肺组织、抽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应用组织匀桨与菌落计数的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烟曲霉负荷,采用eBioscience公司的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分泌情况;分离两种小鼠的骨髓细胞并诱导分化为成熟巨噬细胞(BMDM),制霉菌素法检测其吞噬和杀死烟曲霉孢子的能力。结果感染烟曲霉孢子6h后,pld1^-/-pld2^-/-小鼠肺部真菌负荷显著高于野生小鼠,其肺泡灌洗液和肺泡巨噬细胞中均存在大量孢子,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浓度显著升高;体外实验证明pld1^-/-pld2^-/-小鼠的BMDM细胞吞噬和杀死烟曲霉孢子的能力显著减弱。结论小鼠pld1基因和pld2基因同时敲除导致其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死烟曲霉孢子的能力显著减弱,进而可能降低小鼠抗烟曲霉感染的能力。同时机体可能通过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以招募其他免疫细胞杀灭烟曲霉孢子。

  • 标签: 磷脂酶D 烟曲霉感染 巨噬细胞 炎症因子
  • 简介:以国家桑树种质资源圃华南分圃中保存的160份果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桑椹高花色苷及抗氧化能力种质资源进行了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其总花色苷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清除能力的变幅分别为106.5~1472.0mg/L、5.4~32.3mmol/mL和33.7%~87.8%,表现出明显的品种间差异。113份二倍体和47份四倍体果桑种质资源桑椹中的花色苷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清除率差异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表明,160份果桑种质资源可分为6大类群,分别由13、11、56、44、10和26份种质构成。桑椹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和总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表明桑椹的抗氧化能力与其所含的总花色苷类物质密切相关。本研究筛选出了一批高花色苷和抗氧化能力的果桑种质资源,可用于高花色苷和高抗氧化能力果桑新品种的培育。

  • 标签: 桑椹 花色苷 抗氧化 种质资源
  • 简介:选用抗旱性有差异的6份甘薯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鉴定抗旱性的基础上,通过室内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测定胁迫下与抗旱性相关的9个生理生化指标,采用抗旱指数和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田间抗旱鉴定,广薯87和徐薯22的抗旱性强,日紫0602和宁紫薯1号的抗旱性差;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片NOS、CAT、T-AOC和T-SOD活性随着PEG浓度增高,其活性增强;Pro、MDA、Prot和T-AA含量也增加;尤其在25%PEG-6000胁迫处理24h,甘薯叶片NOS、T-AOC、Pro的相对值与抗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WC相对值与抗旱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这4个指标的加权隶属函数值D与抗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8944);因此,可用这4个指标的D值对甘薯抗旱性进行初步鉴定。

  • 标签: 甘薯 抗旱鉴定 渗透胁迫 生理指标
  • 简介:Ca2+是非生物胁迫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分子,植物类钙调磷酸B亚基蛋白(CBL,calcineurinB-likeproteins)是一类重要的钙信号受体蛋白,主要通过与其他蛋白的特异结合传递信号,使植物形成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实验室已经获得大豆GmCBL1基因,功能鉴定显示GmCBL1增强了转基因拟南芥对非生物胁迫的耐性。为了进一步研究GmCBL1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诱饵载体pGBKT7::GmCBL1,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大豆GmCBL1的互作蛋白。通过对筛选获得的106个蛋白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并根据其可能的生理功能对这些候选蛋白归类,整理得到4类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修饰蛋白、防御蛋白、钙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筛选得到候选蛋白的功能预测初步表明,大豆GmCBL1参与多条信号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探索大豆CBL介导的抗逆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大豆 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 GmCBL1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烟曲霉硫氧还蛋白还原(thioredoxinreductase,TR)对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aspergillosis,IA)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免疫组小鼠用重组TR免疫2次。感染烟曲霉前用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对全部小鼠进行免疫抑制处理,通过气道穿刺法向气管内注入烟曲霉孢子悬液,建立IA疾病模型。观察两组小鼠的存活率、局部器官真菌载量、肺组织病理变化、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评估TR蛋白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存活率:免疫组小鼠7d存活率为64.7%,对照组为0。肺组织匀浆烟曲霉CFU中位数:存活小鼠为0,死亡小鼠为44(P25,P75为21,70)(P〈0.01)。组织病理学检观察:死亡小鼠肺肿胀出血、肺泡间隔增宽、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组织灶状坏死,并有大量烟曲霉菌丝存在,而存活小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轻,且组织间无菌丝。肺泡灌洗液涂片染色细胞计数显示:存活小鼠单个核细胞约占84.2%,中性粒细胞仅占15.8%;死亡小鼠单个核细胞占33.6%,中性粒细胞约占66.4%。结论烟曲霉重组蛋白TR能诱导小鼠产生抵抗IA的免疫保护力,是一个有潜力的保护性抗原。

  • 标签: 烟曲霉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免疫保护作用
  • 简介:根据苎麻转录组测序中的PCS基因片段,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中苎1号中克隆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BnPCS1。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956bp,其中开放读码框长1512bp,编码503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56.02kD和7.01。与长喙田菁(ACT87974)、百脉根(Q2TSC7)、狼牙刺(AFM38979)、荷花(BAN08523)和杜梨(AEY68568)的PCS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4%、73%、75%、73%和77%。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nPCS1在根、茎、茎尖、幼叶、成熟叶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成熟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茎中表达量最低,并且该基因受镉和ABA诱导上调表达。BnPCS1基因的克隆将为苎麻抗重金属分子育种和进一步的功能分析奠定基础。

  • 标签: 苎麻 BnPCS1基因 克隆 表达分析 植物激素
  • 简介: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在玉米中得到一个与拟南芥耐盐基因AVP1类似的基因。BLAST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属于质子泵焦磷酸家族(H_PPasesuperfamily)中的Ⅰ型VPP,将其命名为ZmVPP1。ZmVPP1包含一个230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6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比对结果表明,该蛋白在不同植物中相当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ZmVPP1基因在成熟叶片中高丰度表达,在生殖器官中表达量较少。脱水、高盐、低温等逆境胁迫条件和ABA处理下的表达分析表明,Zm-VPP1基因受逆境的诱导表达,属于不依赖于ABA的途径。由此推断,ZmVPP1可能参与玉米对Na+的隔离,从而起到耐盐的作用。

  • 标签: 玉米 VPP H_PPase 逆境 耐盐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新生隐球菌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在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含有成熟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胞外蛋白水解相关成分及其特异性抑制剂后,利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应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9(MMP-9)、微管相关蛋白(Tau-LRP)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DL—LRP)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加入丝氨酸蛋白1h后可观察到内皮细胞开始收缩,面积变小,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收缩有时间依从性,至10h时仅为处理前的20%;加入丝氨酸蛋白+抑肽酶后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变化(P〉0.05)。②加入隐球菌浓缩上清液1h后内皮细胞开始收缩,至6h时为原来的20%;加入菌株浓缩上清液+抑肽酶后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变化(P〉0.05)。③丝氨酸蛋白使内皮细胞的MMP-9、Tau.LRP、LDL—LRP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新生隐球菌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可能通过上调MMP-9和(或)Tau—LRP、LDL—LRP的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基质降解和细胞自身微管结构及紧密连接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菌体细胞穿越血脑屏障而致病。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微血管内皮细胞 丝氨酸蛋白酶 血脑屏障
  • 简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植物响应盐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依据盐芥EST序列进行RACE实验,获得1个新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命名为ThGPX6(GenBank注册号为FJ357244)。该基因的cDNA全长892bp,包含1个长为702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23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植物GPX的典型结构,即GPX催化活性区(NVASKCGLT)和标志性基序(ILAFPCNQF),以及PHGPX特有序列(KwNF(S/T)KFL)。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ThGPX6在盐芥叶片和根中表达,其表达受NaCl诱导,显示ThGPX6在植物高盐响应中发挥作用。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hGPX6存在于线粒体和内体中的可能性最大,预示着ThGPX6在清除ROS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盐芥 ThGPX6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分析 亚细胞定位
  • 简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2个异黄酮含量显著差异的大豆品种鲁黑豆2号(LHD2)和南汇早黑豆(NHZ)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异黄酮含量变化以及异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变化,试图分析异黄酮积累与各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大豆子粒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逐渐升高,而不同异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不同,CHS7、CHS8、CHR、CHI1A和IFS2的表达趋势与异黄酮积累模式基本一致,而IFS1和CHI1B1的表达趋势与异黄酮积累模式相反。IFR的表达模式在2个大豆品种中存在相反的趋势,在LHD2中与异黄酮组分积累趋势相反,而在NHZ中与异黄酮组分积累趋势相同。结果还表明,同一基因家族中不同基因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也存在差异。查尔酮合基因家族中CHS7和CHS8以及查尔酮异构基因家族的CHI1A的表达水平相对其他成员较高,异黄酮合基因家族中IF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IFS1的表达量,预示这些基因家族在大豆子粒异黄酮积累过程中存在功能分化。此外,各基因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的相关性在2个品种中也不尽相同。LHD2中CHS7、CHS8和IFS2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与不同异黄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CHI1B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不同异黄酮组分呈显著负相关。而在NHZ中,IFR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与多个异黄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这预示了不同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差异的潜在遗传基础。各异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相关分析表明,在2个品种中,苯丙氨酸水解PAL1与4CL,4CL与CHS2以及CHS1与IFS2基因的表达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共同调控异黄酮的合成与积累。这些结果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奠定了基�

  • 标签: 大豆 异黄酮 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