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在手足外科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手足外科住院的患者100例(VSD技术治疗145次)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51例采取集束化管理,对照组49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VSD治疗失败、感染、疼痛、出血等发生情况,比较护理满意度指标。结果实验组的VSD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15.7%,低于对照组的6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1%,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VSD治疗患者实施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治疗结果 负压封闭引流 集束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年龄≥35岁)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or repetitive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与封闭抗体和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诊且符合纳入条件的RSA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年龄不同分为高龄RSA组66例,正常孕龄RSA组334例,另收集179名正常体检妇女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封闭抗体和淋巴细胞亚群,统计分析检查结果。结果高龄RSA患者封闭抗体阴性率为77.27%(51/66),与正常孕龄RSA患者封闭抗体阴性率83.53%(279/3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显著高于正常妇女封闭抗体阴性率23.46%(42/179)(P=0.001);封闭抗体封闭效率结果显示高龄RSA患者CD3封闭效率0.10(-0.50,0.60)显著低于正常妇女CD3封闭效率0.60(0.00,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龄RSA患者CD8封闭效率0.00(-0.60,0.63)显著低于正常妇女CD8封闭效率0.30(0.0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高龄RSA患者CD8+T细胞比率(26.93±7.25)显著低于正常孕龄RSA患者(29.22±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高龄RSA患者CD4+/CD8+比值(1.64±0.99)显著高于正常孕龄RSA患者(1.37±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高龄RSA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比率(16.13±7.10)显著高于正常妇女(14.04±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且高于正常孕龄RSA妇女(15.57±7.02)。结论高龄RSA患者与正常孕龄RSA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差异;自然杀伤细胞比率升高可能是RSA发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龄RSA患者。

  • 标签: 反复自然流产 高龄 封闭抗体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标签: 植树问题 教学设计 封闭曲线
  • 简介:摘要能量CT成像技术发展迅速,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能量CT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参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反复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包括能量CT成像原理、实现形式和技术特点,以及在血管、头颈、心胸、腹部及骨骼肌肉成像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能量CT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肺腺鳞癌是一种少见的肺癌组织学亚型,比单纯的肺腺癌和肺鳞癌预后更差。胸部CT检查,肺腺鳞癌以周围型多见,密度及强化多不均匀,可以腺癌表现为主,如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也可以鳞癌表现为主,如空洞、坏死等。肺腺鳞癌的影像表现并不是特异的,尽早获得病理诊断及开始积极的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 标签: 肺腺鳞癌 胸部CT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前,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包括: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四象限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八"段"分型和十"段"分型、四柱九段分型等。本文综述胫骨平台骨折各种CT分类的方法、优缺点和手术入路选择。胫骨平台骨折的CT分型的精髓更加注重冠状面骨折线,尤其后方的冠状面骨块。将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四象限分类与胫骨平台周缘皮质的四柱分类相结合,再辅以非关节面结构(髁间棘、胫骨结节、腓骨头),有可能对胫骨平台骨折提供更加完整的描述,但也可能因为配对组合太多,太过繁杂,临床使用困难。

  • 标签: 胫骨平台 骨折 分型 CT
  • 简介:摘要CT系统可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根据X射线衰减情况,构建物体影像,以详细获知样品内部信息。当前CT系统在各领域中应用广泛,优点突出,为保证其更好的应用,有必要对其相关知识进行研究。本文探讨CT系统成像原理,介绍标准模板计算方法,重点探讨系统参数的标定以及图像重构相关知识,以供参考。

  • 标签: CT系统 参数标定 成像 研究
  • 简介:摘要定量CT(QCT)是利用临床CT扫描的图像经过体模校准,进行骨密度和体成分精准测量的方法。目前CT机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得到普及,CT扫描和重建技术飞速发展,QCT技术也从骨密度测量扩展到体成分和肝脏脂肪含量测定。我国近年来积极开展QCT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探索QCT在骨质疏松、肥胖和脂肪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研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QCT的临床应用还远未普及。积极开展QCT的应用是对我国现在大量CT检查的附加利用,不增加受检者的辐射剂量,不增加扫描时间,做到一次检查多个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研价值。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 简介:摘要本文从CT机不曝光故障入手,分析查找不曝光原因,旨在排除CT机不曝光故障,探讨如何维修大中型医疗器械。

  • 标签: CT机 曝光 故障 维修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快速锥形束CT (CBCT)扫描模式对图像质量和配准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适合快速CBCT的扫描预设。方法分别使用常规和两种快速扫描模式在CBCT模体上进行检测,定量评价不同扫描模式下的配准精度和图像质量;随后使用33例临床肿瘤患者278组CBCT数据进一步验证不同扫描模式在临床环境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模体3种扫描模式测量结果与标准值最大偏差0.70mm (平均偏差0.51mm),同一部位各扫描模式间的测量结果一致(偏差0.00mm);常规模式的均匀度结果最好(平均值为3.62%),快速1模式次之(平均值为3.90%),快速2模式最低(平均值为4.84%);常规模式的噪声结果最好(平均值15.69),快速2模式次之(平均值17.23),快速1模式结果(平均值21.74)最低;3种扫描模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测量结果一致(至少可以分辨3个线对);快速1模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结果最好(1.69),常规模式次之(2.10),快速2模式结果最低(2.31);3种扫描模式的几何精度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最大偏差基本一致(平均偏差0.05mm)。临床病例常规和快速1扫描模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好(R2>0.90,P<0.01),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95%一致性限度均<1mm界值)。结论快速1扫描模式拥有与常规模式接近图像质量和一致的配准结果,而且拥有更快的扫描速度、更低的扫描剂量,故推荐使用快速1扫描模式作为临床扫描方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锥形束 摆位误差
  • 作者: 郭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内江市中医医院,四川内江641000
  • 简介:CT扫描的全称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也是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CT扫描的工作原理是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一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然后将扫描的图像转换为数字信号,在电脑显示屏上展示出来。

  • 标签: 增强CT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从增强CT合成平扫CT图像,临床主观和客观评估合成平扫CT图像(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的相似性,探讨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同时行常规平扫和增强CT扫描的患者34例,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将增强CT图像合成DL-SNCT图像,以平扫CT图像为金标准,主观评价DL-SNCT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解剖结构清晰度、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均采用4分制);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不同血供特点的解剖部位(主动脉、肾脏、肝实质、臀大肌)以及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囊肿)的CT值。结果主观评价上,DL-SNCT图像在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方面评分都达到4分,与平扫CT图像评分相一致(P>0.05);在解剖结构清晰度方面评分略低于平扫CT图像[(3.59±0.70)分vs. 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P <0.05)。对于不同解剖部位而言,DL-SNCT图像主动脉、肾脏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t=-12.89、-9.58,P <0.05),而肝实质、臀大肌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强化模式肝脏病变而言,DL-SNCT图像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t=-10.84、-3.42、-3.98,P <0.05),而肝囊肿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NCT在图像质量上以及一些强化方式比较单一的解剖部位的CT值已接近金标准平扫CT,但对于强化程度变化大的解剖部位,以及有着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DL-SNCT在临床应用前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 标签: 深度学习 增强CT 合成平扫CT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微信为基础的CT增强检查流程对CT增强检查患者检查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介入)科接受CT增强检查的1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9年1—12月的87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20年1—12月的91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流程,观察组患者实施以微信为基础的CT增强检查流程。采用简式患者满意度量表(PSQ-18)、中国职业紧张反应量表(COSS)对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CT增强检查效率、患者满意度及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感。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职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介入)科的12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流程优化对医护人员工作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针对医护人员共发放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结果观察组患者预约时间、等待时间、检查前准备时间及总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随访人员人际交流能力和随访人员的沟通水平2个领域之外,观察组患者PSQ-18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COSS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微信为基础的CT增强检查流程有助于提升CT增强检查患者的检查效率,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感。

  • 标签: 护士 患者 CT增强检查 流程优化 检查效率 满意度 职业紧张
  • 简介:摘要骨髓瘤和转移瘤均为脊柱常见的恶性病变,它们的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相似。当患者仅以腰痛就诊时,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尤为重要。作者从CT、PET-CT和MRI在多发性骨髓瘤及转移瘤鉴别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脊柱 多发性骨髓瘤 转移瘤 影像诊断
  • 简介:AbstractPurpose:There are currently no clear guidelines for use of pan- or selective CT in elderly trauma patients and this subject matter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outcome of elderly trauma patients in a level 1 trauma centre who required a pan- or selective CT scan on admission.Methods:The Trauma Audit Research Network database was reviewed to identify eligible patients (≥65 years) over a one-year period,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Patients’ demographics, mechanism of injury, injury severity scor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LOS), mortality and type of CT scans done were recorded.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elderly patients ≥65 years involved in acute trauma setting (less than one day between in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presentation and blunt mechanism of injury).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patients <65 years, perforating mechanism of injury and patients with delayed presentation more than one day after the incident, and patients who have not got any CT scan at presentation.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undertaken on SPSS (version 25.0; IBM, New York, USA).Results:In total, 481 patients with the mean age of 80.8 years were evaluated (48.6% male). Among them 232 cases were multiple injuries while 249 were single system injuries. And 235 patients (48.8%) underwent pan-CT in whom 66.8% were multiple injuries; 246 (51.1%) did selective CT scan in whom 69.5% were single system injuries. In multiple injury patients, performing a pan-CT scan on presen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shorter LOS compared to those who had a selective CT, in which 76.4% patients spent < 21 days in the pan-CT group compared to 16.0% for those investigated by selective CT scan (p < 0.001); and 2.5% spent > 60 days in pan-CT group compared to 64% in selective CT group (p < 0.0001). Performing pan-CT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lower need to repeat CT (p < 0.01). In patients with a single system injury,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LOS or the need to repeat CT if either pan-CT or selective CT were requested.Conclusion:We recommend doing pan-CT scan in all elderly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ystem injuries as it decreases the LOS and the need for another CT during hospital stay. No difference in LOS or the need to repeat another CT if pan-CT or selective CT were requested initially in single system injuries. Although age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are poor predictors for the need to do pan-CT, the mechanism of injury may be helpful.

  • 标签: Computed tomography Aged Length of stay Wounds and injuries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损伤感染创面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该院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患者94例,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干预,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程度及愈合时间、治疗期间负性情绪,治疗后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优良率为100.00%,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且创面愈合时间为(18.62±4.31)d,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同维度的负性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时的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损伤感染创面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期间负性情绪及治疗后疼痛程度,进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 损伤感染创面 创面愈合 疼痛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机化性肺炎(organizing pneumonia,O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间质来源疾病。在胸部CT上,OP主要表现为实变和/或结节伴支气管气相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以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和胸膜下分布为著,还可见"反晕"征、条带状实变和小叶间隔旁实变等特征,可以呈现"游走"性。OP的诊断是在影像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和病理的综合性评估。

  • 标签: 机化性肺炎 胸部CT 肺损伤 实变 "反晕"征
  • 作者: 熊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五通桥区人民医院 ,四川乐山614800
  • 简介:DR(X线)、CT、核磁共振(MRI)各有优势,同属影像学检查,没有谁比谁好之说,在不同的检查项目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的部位选择更合适的检查项目。

  • 标签: MRI;CT;DR;检查
  • 作者: 李凤兰 齐琳琳 李琳 王建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9例BA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评估并记录病灶的类型、部位、与邻近胸膜关系、大小、形态学特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及其CT随访资料。结果69例BA中,25例术前胸部CT可检出病灶,44例胸部CT未能检出病灶。25例中,病灶为实性型8例、磨玻璃型8例、囊腔型6例、囊肿型3例;位于右肺上叶1例、右肺中叶2例、右肺下叶12例、左肺上叶5例、左肺下叶5例;10例病灶贴邻胸膜,15例病灶与邻近胸膜距离(10±7)mm。1例囊肿型BA病灶内见钙化。25例BA病灶直径4.4~30.3 mm,中位数9.6 mm;有分叶征20例、毛刺征11例、空泡征12例、胸膜凹陷征6例。11例BA患者接受术前随访,4例直径增长,其中实性型2例、磨玻璃型1例、囊腔型1例,生长速率0.43~2.14 mm/年,中位数1.67 mm/年;术前随访中新发毛刺征、空泡征和分叶征各1例。13例BA患者手术后复查胸部CT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BA的CT影像学表现多样,常为肺内单发的实性结节或磨玻璃密度结节,少数可呈囊腔型或囊肿型;病变可有分叶、空泡及毛刺,钙化罕见;少部分在随访过程中增大。

  • 标签: 肺肿瘤 细支气管腺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肌上皮癌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腮腺的罕见恶性肿瘤,但也可发生在下颌下、舌下、小唾液腺以及头颈部的其他部位,发生于食管罕见。本文中报道1例食管肌上皮癌患者,男,79岁,CT表现为食管中段管壁偏心性增厚,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 标签: 食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肌上皮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