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魏晚期,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自平城迁都洛阳前后,洛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窟造像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门石窟的开凿,同时在洛阳城的周围,还有很多中小石窟的开凿,共计10个,它们就像众星捧月般,分布在北魏洛阳城的周围,本文即是对这些石窟的分布规律进行的初步探索。

  • 标签: 龙门石窟 分布规律 洛阳城 北魏 孝文帝 迁都
  • 简介: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武定三年(545年),历经北齐、隋、唐及五代时期,现存窟龛25个.天龙山隋代石窟,即天龙山第8窟,位于东峰陡峭的南坡山腰间,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年),是天龙山众多造像中唯具有中心塔柱的石窟.本文试图针对天龙山第8窟的地质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探索突破石窟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逐步解决第8窟渗漏、风化、崩塌等病害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使天龙山石窟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科学保护.

  • 标签: 天龙山 石窟 第8窟 渗漏 风化 崩塌
  • 简介:武威天梯山石窟自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及业内人士、专家学者的重视。窟区内现存的第十三号大佛窟与6个完整的小洞窟除外.还有1927年地震时塌陷的残窟十一个,加之窟区内红砂石岩壁上隐约可见的小佛龛.足有二十个之多。

  • 标签: 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病害 自然 2001年 1927年
  • 简介: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上分布着大量的佛教和道教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在《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中,有一千多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几乎占四川野外文物点总数的十分之,还有众多的小石窟点未被列入其中。就数量而言,四川是当之无愧的石窟寺大省。之前人们对四川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历史价值的认识主要基于两点:是唐天宝之后,中原北方地区大规模开窟造像结束,

  • 标签: 四川盆地 历史价值 石窟寺 摩崖造像 北方地区 地图集
  • 简介:本文作者采用社会-历史学和比较宗教学的方法,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觉,论述了克孜尔石窟开凿于西汉的可能性.并用考古类型学上相似体的同步性原则的方法,对克孜尔石窟阶段壁画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小板申东汉墓的壁画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克孜尔中心柱石窟创建于东汉时期,应当是秦汉皇家贵族陵墓建筑风格西传与佛教东渐时碰撞的结晶,标志着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滥觞.

  • 标签: 克孜尔石窟寺 秦汉皇家贵族陵墓 中心柱窟 塔庙窟
  • 简介:川北广元是四川石窟造像比较集中的地区,重要的石窟造像有广元千佛崖、皇泽寺、观音岩.其中千佛崖、皇泽寺摩崖造像已有专文介绍,唯观音岩石窟造像未有详细的调查报告.本文即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观音岩石窟造像的主要龛窟、开凿时代、造像的题材与组合、造像风格及特点进行了介绍.

  • 标签: 广元 观音岩 石窟调查 主要龛窟 时代 题材
  • 简介:通过对宝顶石窟区2000年的气象、地温、相对湿度、大气降水、日照等气象观测结果分析,结合宝顶石窟岩石性能,初步得出气象要素除气压对石刻区造像无直接影响外,温度、日照、蒸发、降雨相对湿度、风等都对石刻造像从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等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

  • 标签: 大足 宝顶石窟 气象 特征
  • 简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哈佛大学和福格艺术博物馆组成的首批及第二批考察队曾对泾河流域公元六世纪魏晋时期和隋朝的五处大佛寺、水帘洞、西王母宫、王家沟、罗汉洞没有记载的遗址进行考察、研究、拍照,本文详细记录了考察的内容,为我们全面了解这地区的佛教石窟提供了第手材料。

  • 标签: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考察 公元六世纪 泾河流域
  • 简介:西沃石窟凿于黄河南岸青要山峭壁,因建设小浪底水库要永久性地淹没在水下100多米的库底。为保护这座石窟,对石窟及其环境进行了调查、工程勘测和理论计算,对文物作了较全面地认识,掌握了相关工程参数、岩体内部状况等。从而针对性地实施加固、切割、吊运和复原安装,将石窟安全移至新址保护。所用的方法对于类似文物的迁移保护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西沃石窟 水库 迁移
  • 简介:本文通过对新近才陆续披露的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考古资料的简要评述,说明其在敦煌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出发,指出了莫高窟北区石窟资料研究的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 标签: 莫高窟北区石窟 资料
  • 简介: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平至太和年间(460—499)开凿的几组具有明显双窟特征的窟龛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造像题材、图像内容不仅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点,而且对于研究麦积山石窟营建与开凿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窟龛样式在定程度上对麦积山西魏、北周时期的窟龛开凿也产生了影响。

  • 标签: 麦积山双窟 图像内容 历史背景
  • 简介: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的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今库车、拜城、新和县境)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现已编号洞窟是269个(1953年编号235个;1973年新发现个;后来为了配合谷西区维修工程,于1989年和1990年两次共清理出33个洞窟.);现暴露在地面上的未编号洞窟有60余个;再加上批埋藏在地下的洞窟,克孜尔石窟洞窟数近400个.克孜尔石窟洞窟形制多样,壁画遗存丰富,开凿延续的时间较长,不仅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又是联系中亚和东方的纽带.因此,克孜尔石窟在中亚和东方的石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存在不仅是研究龟兹佛教史、艺术史,同时也是研究佛教传播史不可或缺的个环节.

  • 标签: 克孜尔石窟 年代 东南 龟兹 新发现 拜城县
  • 简介:<正>横跨现陕、甘两省的泾河流域,6世纪时,显然是处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虽然它不象云冈、天龙山和龙门石窟那样著名,但是曾有众多的朝拜者,由于它处于遥远的西部,其雕刻特质和造像技法,以及在这地区发现的少数绝对纪年材料,对研究中国早期雕塑,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 标签: 龙门石窟 大佛寺 雕刻 云冈石窟 洞窟 王家沟
  • 简介:21卷本《敦煌讲座书系》是甘肃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套大型丛书,此丛书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文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特色及价值。

  • 标签: 敦煌 石窟营建 佛教考古
  • 简介:通过文献、实物资料,此文对佛教造像功用思想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对佛教石窟遗像功用思想进行探讨,主要以凉州、敦煌、麦积山、云冈石窟中的个例,从窟主、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来分析,探究洞窟功用思想.

  • 标签: 石窟造像 功用思想
  • 简介:内蒙古阿尔寨石窟是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特别是窟内现存的彩绘壁画弥足珍贵.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窟内大部分壁画属藏传佛教系统.

  • 标签: 中国 北方草原 阿尔寨石窟 西夏时期 佛教石窟 草原地区
  • 简介: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是公元5世纪后半叶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陈列馆”,被誉为世界伟大的古代雕刻艺术宝库。

  • 标签: 云冈石窟 佛像 雕刻艺术 山西 大同市 中国
  • 简介:韩国庆州石窟庵布局完美,雕刻艺术高超,虽然印度和中国现存的文物中,尚未发现类似布局的石窟,但笔者经研究史料认为石窟庵的原型来源于康法藏于武则天神功元年为“摧伏怨敌”契丹所作的“十一面观音道场”,目的是新罗国为了“摧伏怨敌”倭寇。

  • 标签: 韩国 庆州石窟 庵布局 原型 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