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与地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文化与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的特点。因此,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重要的原因是文化重心的转变。

  • 标签: 文化重心 文化重心区 元散曲 艺术审美风格
  • 简介:元代的散曲作品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以《全散曲》为基本语料,对其中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中的程度副词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并根据语义程度的不同将之分为极度类、过度类、甚度类、微度类、递度类以及适度类六大类别,进而对之进行系统的描写分析与统计。从中发现近代汉语程度副词使用以及发展的大致特点。

  • 标签: 《全元散曲》 马致远 程度副词 分类
  • 简介:元代,是国内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民族文化之间的大撞击、大交融,在文学上必然出现新的文学样式。散曲,这一新兴的诗歌和乐曲,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汲取“里巷之曲”和“胡夷之曲”的养分,破土而出,在元代发展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学的殿堂。它与稍后兴起的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元曲,在文学史上异彩夺目。就散曲创作而言,兄弟民族作家也不乏其人。据隋树森先生《金元散曲》辑录,有姓名可考的作家共212人,其中少数民族作家22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另外,《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还载有十余位少数民族散曲家姓名(惜其作品今已无存)。可见,散曲的形成、发展,兄弟民族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 标签: 元散曲 散曲创作 少数民族作家 《录鬼簿》 兄弟民族 贯云石
  • 简介:文学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文化兴盛,南宋词呈现出南方情味,其审美风格以阴柔为美.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文化与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的特点.因此,从南宋词到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重要的原因是文化重心的转变.

  • 标签: 文化重心 文化重心区 南宋词 元散曲 艺术审美风格
  • 简介:相信,两情远/落花离春天远,白雪离火焰远蝴蝶和蜜蜂不在一条道上跑/蜜蜂近/蝴蝶远/这让评论的口碑两者相差远美离丑远/生离死远/时光远

  • 标签: 散曲 蝴蝶 蜜蜂 白雪
  • 简介:炊烟炊烟是梦。那种袅袅的意境,像一种民谣,走过我们的童年、少年、中年甚至老年。一种坦然,盛开在风沙弥漫的空隙,真诚而现实,清灵而幽静。有炊就有村,有烟就有水。正如五月的农历,流淌在八月的天空。一声鸟鸣,让我们走进历史;一声虫吟,让我们步入现实;一声牛羊的应和,让我们充满爱意。村庄路,是黄土的路。树,是白杨的树。一条条小路,迈着孩子样的脚步,在原野上穿梭。

  • 标签: 哲理散文 < > < > < > < >
  • 简介: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他是元代著名散曲家中少数几个官位较高的汉族作家之一,先后任过监察御史、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后弃官归隐达八年,其间朝廷曾七次征召,他都未再出。文宗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朝廷任他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去救灾,他毅然复出。到职

  • 标签: 张养浩 监察御史 散曲家 济南人 双调 贯云石
  • 简介:更多的时候,乡村是一支无韵的散曲,素朴如草木,莹洁似露珠,风一样飘忽,又土酒般醇厚。这曲子,你可以从头唱起,也可以任取一截;噪音和唱法也不必讲究,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它不是唱给别人听的,只为自己的心灵。——题记

  • 标签: 散曲 曲子 心灵
  • 简介:  一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张可久:<[越调]凭栏人·江夜>  头一句是写景:宁静的夜晚,月光如银.江水清澈明净.次句写声:在前句描写的清幽的环境里,忽然传来弹拨玉筝的乐曲声.这声音如泣如诉,凄清哀婉,穿过江面,透入人心,使人不禁要问:是谁在通过弹筝,倾诉伤心之  事、难言之隐?后两句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听者的反映:有人隔着江在对岸和着眼泪倾听;满江上下塞满长叹之声.  ……

  • 标签: 散曲赏艺
  • 简介:【中吕】山坡羊出嫁;【正宫】一半儿回门;【中吕】阳春曲探妈;【双调·寿阳曲】苦别离;【双调·卖花声】洞世;【越调】斗鹌鹑(套曲)某贪官自叹;【紫花儿序】

  • 标签: 散曲 山坡羊 双调 套曲
  • 简介:谢伯阳先生编辑的《全明散曲》搜集了明代406家的散曲,共辑小令10606首,套数2064篇,其数量远超出元代散曲,可谓工程浩大,对于古代散曲的研究功不可没。但是,由于明代文献保存较多,其中就难免有所遗漏。笔者在检阅汪廷纳的《坐隐先生全集》(北大、大连图书馆收藏)时,就发现汪氏有32支散曲,《全明散曲》未予收载。这32支散曲见于《坐隐先生全集》卷九。其中,小令21首,套数11篇。它们的标题分别为:

  • 标签: 全明散曲 散曲漏收 汪廷纳散曲
  • 简介:“自然”作为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起自先秦,从“物质自然”和“心灵自然”两方面同时发展,在魏晋交汇,在唐宋定型。元代散曲主要受道家“物我泯一”和“尚自然”的影响,以其独特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结合的方式复兴了魏晋传统,给自然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我们今天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带来了深刻影响。

  • 标签: 元散曲 自然题材 文化取向 表现形式
  • 简介:南宋词和散曲的主要的思想内容,从其背景考察、文本剖析和研究综述来看:简明地分别予以概述,就是爱国与隐逸.虽其原因极为复杂,但主要还是来自创作主体的创作理念,故归纳为三:即狭隘的民族偏见、僵化的愚忠意识和传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由此,进而就涉及的异族入侵问题、忠君爱国问题和人生主动性抉择问题,在强调抛弃封建传统价值观和历史因袭的前提下,进行了独立而严肃的评说.

  • 标签: 文本意蕴 南宋 文化阐释 元朝 散曲
  • 简介:谢伯阳先生主编的《全明散曲》,展示了明代散曲的全貌,是目前收录明代散曲最全的集子。然而《全明散曲》中收录的明代散曲体式却鲜为人知,这里分三部分叙述:名称与分类;宫调与曲牌;用韵与语词,旨在揭示明代散曲体式的概貌。

  • 标签: 《全明散曲》 明代散曲 体式 特征
  • 简介:隐逸情结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永恒话题,在其他朝代出现的隐逸多因官场黑暗和民族压迫,而在散曲中大量出现的隐逸题材却不然。如果说汉族文人是因异族入侵或民族压迫等原因选择归隐,那么诸多蒙古族高官也向往山林又该如何解释呢?另外还有大量的乐道作品出现,加上作品语言的大胆直白,都不是用传统观点能说清楚的。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多民族共存的朝代,各民族融合交流的过程中,汉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全真教的盛行和宽松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等民族文化交融因素,也势必会影响散曲的创作。

  • 标签: 隐逸情结 民族文化交融 宗教影响 政治开放
  • 简介:本书为研究古代散曲学的开山之作,任中敏先生精心搜集了元明以来的散曲选本凡12种,其中元人选本2种:杨朝英《阳春白雪》、胡存善《乐府群玉》;元人专集4种:马致远《东篱乐府》,乔吉《梦符散曲》,张可久《小山乐府》,贯云石、徐再思《酸甜乐府》;明人专集5种:康海《游东乐府》、王磐《王西楼先生乐府》、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沈仕《唾窗绒》、施绍莘《花影集》;

  • 标签: 散曲学 《乐府群玉》 《海浮山堂词稿》 丛刊 《阳春白雪》 《花影集》
  • 简介:这些年,熟人聚会成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同学聚会,每年都有几次,常常先就有安排。但这次聚会有点特别。电话通知我去聚会的,不是平时的召集人。

  • 标签: 散曲 婚恋 聚会
  • 简介:古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咏钱诗文,或言其利,颂其万能,或说其害,斥其百恶。最近笔者浏览了一些斥钱散曲,觉得颇有情趣,很耐品味。

  • 标签: 散曲 古代文人 诗文 情趣
  • 简介:隋树森的《全散曲》中共收录了28位燕赵散曲作家,[1]其散曲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有一代的散曲成就,同时体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一、燕赵散曲从题材内容上

  • 标签: 散曲研究 燕赵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