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施行腹腔镜胆囊(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联合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appendectomyLA)的操作要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对18例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其中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合并慢性阑尾炎12例,急性单纯阑尾炎、化脓阑尾炎并胆囊良性疾病6例。结果1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术后无胆漏及严重腹膜炎,平均手术时间64min。结论选择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将上、下腹部2次手术简化为一次微创手术,充分体现了腔镜的微创、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势,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LC 阑尾切除术LA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大咯血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栓塞疗法,并辅助相应的介入护理服务,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并总结有效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来我院接受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84例大咯血病人作为研究的案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比较组,每组各42例,比较组病人在术后实施常规方式护理,探究组病人在术后采用相应的介入护理服务,对比两组病人疗效。结果探究组病人在术后采用相应的介入护理服务后,其疾病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5.24%。同时有1例病人治疗后出现病情复发情况,其复发率为2.38%;比较组病人在术后实施常规方式护理后,其疾病治疗的有效率达到73.81%。同时有7例病人治疗后出现病情复发情况,其复发率高达16.67%。探究组病人相较于比较组病人,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咯血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栓塞疗法,并辅助相应的介入护理服务,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 大咯血 介入护理
  • 简介:患者,女,30岁,主因"双胎妊娠29周+6,发现双胎生长不一致,血压升高1天"于2015-04-24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4/28d,量中,无痛经,末次月经2014-09-27,自然受孕。基础血压120/80mmHg。孕早期B超提示单绒毛膜双胎。妊娠19周+4B超提示两胎儿未见明显畸形,双胎发育均与孕周相符。OGTT正常。患者入院当日2次测量血压均为140/90mmHg,偶有头晕,无头痛、眼花,尿蛋白(+)。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G3P1,5年前剖宫产1次。入院后B超:宫内孕双活胎,大胎儿头位,相当于30周-(+4),估计体质量1533g,RI=0.52,S/D=2.1,膀胱大小2.28cm×1.58cm,羊水最大深度5.1cm,胎儿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中度);小胎儿臀位,相当于26周-(+1),估计体质量784g,RI=0.68,S/D=3.11,膀胱大小1.43cm×1.93cm,羊水指数4.3cm,脐绕颈1周。入院诊断:G3P1宫内孕29周+6,双胎妊娠,头臀位;单绒毛膜双胎选择胎儿生长受限,I型;轻度子痫前期;瘢痕子宫。

  • 标签: 单绒毛膜性双胎 并发子痫 双胎妊娠 单绒毛膜双胎 轻度子痫前期 内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理念下环状混合痔选择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为研究组例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传统外剥内扎术,研究组采用选择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1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理念下选择切除术在环状混合痔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加速患者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创面愈合 选择性切除术 微创理念
  • 简介:摘要随著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上用户配电所越来越多,用电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电气设计人员来说,低压断路器是直接面向广大电力用户的重要设备,低压断路器如何选用得安全、经济、合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低压断路器的限流作用及配电开关的选择进行分析,进行合理配制。

  • 标签: 断路器 开关 选择
  • 简介:摘要从零序功率方向型选择漏电保护的工作原理入手,设计了以Master-K120S型PLC为中央控制单元的选择漏电保护系统。提出了利用可编程控制器中的高速计数器实现煤矿井下零序电流方向判断的新方法。在分析了系统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硬件电路,编写了软件程序。系统抗干扰性能好,实施电路简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选择性漏电保护 零序电流 PLC 高速计数器 Master-K120S A/D
  • 简介:目的探讨单绒毛膜双胎选择胎儿生长受限的诊疗方法、妊娠结局及围生情况。方法从2012年1月-2015年3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单绒毛膜双胎选择胎儿生长受限产妇中选取28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单绒毛膜双胎正常胎儿产妇28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产妇大小胎儿出生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出生体重差同对照组比较,显著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小胎儿宫内死亡率、两胎宫内死亡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Ⅰ型胎儿15例、Ⅱ型胎儿13例,未检出Ⅲ型胎儿。Ⅰ型同Ⅱ型胎儿出生体重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绒毛膜双胎选择胎儿生长受限的妊娠结局以及围生情况较差,且不同类型胎儿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临床中应当加强监测,选择有效的产前干预方法,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改善预后。

  • 标签: 单绒毛膜双胎 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 临床分析
  • 简介: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作为急性和慢性疼痛管理治疗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使用历史长达100年之久,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所有的非选择NSAIDs都存在潜在的副作用,尤其是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ARDs)。这都与它们对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和COX-2抑制作用的选择有关。为了避免与COX-1抑制相关的胃肠道副作用,罗非昔布等选择COX-2抑制剂应运而生。随着临床应用时间的延长,以及一些最新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揭晓,COX-2选择抑制剂胃肠道的安全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但其非胃肠道ADRs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尤其是其心血管、肾脏以及过敏等方面的ADRs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总结近年来对选择COX-2抑制剂的有效及安全进行评价的文献,以期临床选用时有更多的参考。

  • 标签: 消炎药 非甾药 选择性COX-2抑制剂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选择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两种生产方式对产后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3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120例产妇,其中60例产妇行选择剖宫产进行分娩,作为研究组,60例产妇经阴道分娩,作为对照组。在产后1个月及3个月时,对上述产妇进行POP-Q评分、超声检测残余尿、尿垫试验及会阴超声检查,将两组产妇的SUI(压力尿失禁)、POP(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和膀胱颈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在产后1个月及产后3个月时,研究组患者在SUI及POP的发生率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1个月及产后3个月时,研究组患者在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行剖宫产可以减少产后早期压力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长期影响还有赖于进行多中心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 标签: 压力性尿失禁 盆腔器官脱垂 剖宫产 阴道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射频联合选择神经根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于本院收治的60例胸背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胸脊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经皮胸椎旁选择神经根阻滞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经皮胸椎旁选择神经根阻滞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相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射频联合选择神经根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遗痛具有疗效好,安全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脉冲射频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预置D-J管在妇科复杂手术中对输尿管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41例妇科复杂手术患者,术前取得患者同意后在膀胱镜下输尿管逆行插管留置D-J管,为术中快速准确寻找输尿管起到标示作用。结果41例患者术中均能较容易辨认输尿管,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直视下判断辨认输尿管9例,对输尿管支架进行触摸确定输尿管32例,无一例输尿管损伤发生。结论妇科复杂手术前选择留置D-J管可在术中有效保护输尿管,预防其发生损伤。

  • 标签: D-J管 妇科手术 输尿管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动脉内栓塞治疗产科急性产后大出血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方法介入室对产科2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动脉内栓塞介入治疗和全方位的护理,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小时,完全停止出血的时间为(8±1.5)d,,所有患者都是一次栓塞介入治疗止血成功,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对于产后大出血患者使用选择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止血效果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产后大出血 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
  • 简介:在水温为16~20℃、盐度28.2±2.1、溶解氧为(7.5±0.7)mg/L、pH为8.0±0.3的条件下,研究了3种规格多棘海盘车(Asteriasamurensis)对4种规格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的摄食量、摄食选择和摄食昼夜差异。研究表明: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规格魁蚶摄食数量均随魁蚶底播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不同规格多棘海盘车对同一规格魁蚶摄食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不同规格魁蚶摄食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最小壳长组的摄食数量最大;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规格魁蚶软体部摄食量与魁蚶规格呈成显著正相关;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规格魁蚶摄食数量均存在一定的昼夜差异且夜间的摄食数量大于昼间,魁蚶规格越大,多棘海盘车对魁蚶最大摄食数量时间出现的越晚。结果表明:魁蚶适宜底播密度在30ind/m2左右,底播规格越大越能有效防御敌害。根据多棘海盘车对贝类捕食特点,可采用浅水低值贝类作为诱捕生物对多棘海盘车进行清除。

  • 标签: 多棘海盘车 魁蚶 摄食量 摄食选择性 昼夜差异
  • 简介:目的:探究超选择肝动脉栓塞(TAE)对症状多囊肝(PLD)患者囊肿体积和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14例采用超选择TAE治疗的PLD患者,通过TAE治疗前及术后1年对上腹进行CT扫描,且测定患者肝部囊肿的体积大小情况。观察患者经TAE治疗前肝部囊肿总体积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和不良反应,且于术后4个月随访患者的症状改善状况。结果:14例患者通过造影技术显示肝脏体积存在不同程度增大,造影显示囊壁供血主要为肝动脉分支,肝区有大小不同的圆形未染色区,CT检查与未染色区显示多囊肝肿区一致。14例PLD患者经TAE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肝部囊肿总体积比较有差异(t=2.8627,P〈0.05);14例PLD患者经TAE治疗前及术后1周实验室检查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及总胆红素(TBIL)的比较无差异(t=0.0441,t=0.3316,t=0.0722,t=1.9855;P〉0.05)。与术前对比,TAE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较小,患者在术后3~12个月症状逐步改善及体力评分逐渐提高,术后12个月改善率为100%,体力评分为90~100分。14例患者在术后1~5d的栓塞综合症逐步消失,术后5d症状消失。结论:TAE治疗对PLD患者有明显的效果,其复发率低,可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脉栓塞 多囊肝 囊肿体积 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