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超声引导下液体复苏以及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早期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以及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19年8月发表的有关超声引导下液体复苏与EGD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效果比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语言、国家、地域不限。采用两人独立评阅、交叉核对的方式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结果最终仅纳入2项英文RCT研究。由于2项RCT中超声组分别使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VCCI)和超声评分指导液体复苏导致临床异质性,故无法合并,仅进行系统评价,不进行Meta分析。2项RCT分别存在测量偏倚和选择偏倚,文献质量等级分别为B级和C级。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EGDT组相比,超声组脓毒性休克患者7 d病死率明显降低(15.0%比35.0%,P=0.039),24 h液体平衡量明显减少(mL:900比1 850,P<0.01);由于超声易于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与心功能,因此肺水肿发生率也较EGDT组明显降低(15.0%比37.5%,P=0.022)。但超声组患者28 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与EGD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侵入性EGDT治疗方案相比,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7 d内使用超声指导下液体复苏方案可能是有益和实用的,但不能降低28 d病死率,也不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超声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容量复苏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比较重症超声和PiCCO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的临床结果。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18年11月期间选出5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参与这次实验,实验中54例患儿监测指导患儿液体复苏的方式不同,研究人员因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27例患儿。对照组患儿采用PiCCO监测;观察组患儿采用重症超声监测,观察患儿在治疗6h、24h后的液体复苏效果、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液体总入量以及一个月病死率。结果经过实验研究知道,观察组患儿在治疗6h的氧合指数、ScVO2、乳酸和液体总入量和对照组患儿相比无明显差异;在治疗24h的氧合指数、ScVO2、乳酸和液体总入量和对照组患儿相比有明显差异。氧合指数和ScVO2发生上升,乳酸发生下降,液体总入量发生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都要短于对照组患儿,30天的病死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感染性休克患儿使用重症超声监测液体复苏可以明显的改善患儿的血容量,降低患儿的液体总入量,缓解患儿的心肺功能,从而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因此在临床上可以推荐使用重症超声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的液体复苏

  • 标签: 重症超声 PiCCO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溶液复苏后大鼠肺脏HSP70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ham)、休克组(Shock)、乳酸林格液组(RL)、高渗盐溶液组(HS)、高渗盐己酮可可碱组(HS-PTX)。模型成功后分别使用RL、HS、HS-PTX行液体复苏疗法。复苏24h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肺脏,采用免疫组化来评估肺脏的Hsp70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肺组织内TNF-α和IL-6表达水平。结果IL-6、TNF-α水平HS-PTX组与HS组、RL组和Shock组比较,肺组织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较Sham组略显升高。肺组织Hsp70表达水平测定HS-PTX组较HS组、RL组和Shock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HSPTX可以减少IL-6、TNF-α的表达,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SP70表达增加有关。

  • 标签: PTX Hsp70 肺损伤
  • 简介:【摘要】感染性休克在是临床儿科中较为常见的综合征,容易对患儿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护理干预工作不到位,极易引发患儿的死亡。针对性护理干预作为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护理干预模式,已经得到了临床实践的广泛证实,应用在感染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中具有显著的效果。本文从现阶段临床感染性休克患儿的治疗现状出发,分析了传统感染性休克患儿护理干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感染性休克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针对护理干预 感染性休克 患儿 液体复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对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选择不同的液体对患者早期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及EICU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对象,使用不同液体让3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将30例患者平均分为A.B.C.组,每组各有患者10例,A组患者采用90%的生理盐水进行复苏;B组患者采用4%高渗盐水复苏;C组患者采用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复苏;观察三组患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4h血乳酸清除率及治疗42h患者死亡率情况。结果C组在42h死亡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及42h血乳酸清除率观察指标比较中均明显优于A、B两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复苏能有效减少患者42h死亡率的同时降低患者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霍姆液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生理盐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应用限制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1月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216例,运用单双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108)。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手术输液量、失血量、术后1h血红细胞比容、凝血酶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手术中,观察组输液量和失血量以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h血红细胞比容对比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液体复苏运用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效果较好,患者手术输液量、失血量、凝血酶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短,有效改善血红细胞比容,止血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限制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79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9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充分液体复苏组(42例)抢救成功率82%,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7例)抢救成功率94%,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同时可以避免充分液体复苏带来的很多并发症,对于抢救急危重患者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保证重要器官功能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脓毒性休克时不同液体复苏方案下对循环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损伤的影响。方法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0.9%生理盐水复苏组、7.5%高渗生理盐水复苏组、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130/0.4)复苏组,分别于开始治疗开始前、开始治疗后2h、12h、24h、48h、72h各时间检测循环内皮细胞以及检测血浆VEGF浓度。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 循环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外周灌注指数在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研究2020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的1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的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外周灌注指数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的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补液量、治疗后的氧合指数和APACHE II评分、乳酸清除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氧合指数、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APACHE II评分低于对照组,补液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外周灌注指数的指导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 标签: 外周灌注指数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指导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外周灌注指数(PI)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科先后顺序编号,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PI指导组(35例)。两组患者均依据临床指南进行集束化治疗,在应用抗菌药物前留取痰液、尿液、血液等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两组均需在6 h内达到以下全部复苏目标:尿量>0.5 mL·kg-1·h-1,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1 mmHg≈0.133 kPa),中心静脉压(CVP)8~12 mmHg,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0.70。常规治疗组达标后不再进一步复苏;PI指导组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新增外周PI指导液体复苏,并维持PI≥1.4。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前后的心率(HR)、CVP、MAP、ScvO2、血乳酸(Lac)、开始液体负平衡时间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结果液体复苏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液体复苏6 h后,PI指导组HR略低于常规治疗组(次/min:96.5±12.1比97.7±7.9),MAP、ScvO2和CVP均略高于常规治疗组〔MAP(mmHg):83.2±6.2比82.1±7.5,ScvO2:0.661±0.077比0.649±0.051,CVP(mmHg):10.8±2.7比10.4±2.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I指导组Lac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mmol/L:4.8±1.3比5.9±1.4,P<0.05),且开始液体负平衡时间明显早于常规治疗组〔d:3.0(2.0,3.0)比3.5(3.0,4.0),P<0.05〕。PI指导组ICU内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ICU内病死率:37.1%(13/35)比50.0%(15/30),28 d病死率:57.1%(20/35)比60.0%(18/3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外周PI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重要指标,PI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更能降低Lac水平,缩短开始液体负平衡时间,降低液体过负荷风险。

  • 标签: 外周灌注指数 微循环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抽选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50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划分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75例,实施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75例,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回顾分析和对比两组的复苏效果和临床情况。结果统计学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BE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压值、PT时间和复苏总有效率(97.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1.33%),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给予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症状改善迅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产科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复苏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进入东莞康华医院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分两组,常规液体复苏组及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观察,看其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结果以及各项实验室指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常规液体复苏组的输液量、出血量、HGB、HCT、PT、APTT,两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减少患者出血量,并降低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产科失血性休克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 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超声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医院收治的7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将其中38例患者分为甲组(给予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法治疗),另外39例患者分为乙组(给予重症超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乳酸水平与累计输注液体量和尿量。结果:甲乙两组在乳酸水平和累计尿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输注液体量高于乙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重症超声 感染性休克 早期液体复苏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的液体复苏策略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液体复苏治疗,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并结合患者家属的意愿,将患者分为PiCCO指导的液体复苏组〔PiCCO组,维持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在850~1 000 mL/m2〕和EGDT指导的液体复苏组〔EGDT组,维持中心静脉压(CVP)在8~12 mmHg(1 mmHg=0.133 kPa),机械通气(MV)患者CVP≤15 mmHg〕。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24、48 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CVP、血乳酸(Lac)、液体平衡量、尿量及血肌酐(SCr)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肾脏替代治疗(RRT)情况、MV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①最终共纳入94例患者,其中EGDT组51例,PiCCO组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入ICU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降钙素原(PCT)、HR、MAP、CVP、Lac和S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液体平衡量、尿量及SCr均随复苏时间延长逐渐改善,且各时间点HR、MAP和La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PiCCO组复苏24 h和48 h时CVP较EGDT组明显降低(mmHg:24 h为9.1±0.9比12.0±1.3,48 h为8.0±1.0比10.2±1.3),液体平衡量较EGDT组明显减少(mL:24 h为2 929.8±936.3比3 898.4±923.5,48 h为3 143.5±1 325.4比4 843.8±1 326.7),且尿量和SCr均明显优于EGDT组〔尿量(mL·kg-1·h-1):24 h为1.02±0.21比0.79±0.14,48 h为1.28±0.18比0.94±0.22;SCr(μmol/L):24 h为145.7±37.6比164.3±46.4,48 h为128.4±33.6比143.5±3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与EGDT组比较,PiCCO组RRT比例明显降低〔11.6%(5/43)比17.6%(9/51)〕,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MV时间(d):4.64±1.31比6.50±2.19,ICU住院时间(d):10.35±3.50比14.50±5.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PiCCO组与EGDT组患者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6/43)比15.7%(8/51),P>0.05〕。结论采用PiCCO指导脓毒性休克AKI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可以减少液体负荷量,有助于改善肾功能,缩短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 液体复苏 脓毒性休克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ICCO监测技术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中心静脉压监测方式,观察组给予PICCO监测技术指导,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达到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时间及相关指标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PH值对比并没有明显差异,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O监测技术能更准确的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对患者进行早期导向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PICCO监测技术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 简介:[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病人液体复苏时输注加温液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病人设为对照组,2014年10月─2015年9月的60例病人设为试验组,对照组液体复苏全程输入常温液体,试验组液体复苏全程输入加温至36℃的液体,比较两组病人复苏前后核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尿量、氧合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复苏过程中,所有病人均出现核体温下降伴凝血功能障碍,但试验组核体温高于对照组,四项凝血指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病人实施液体复苏目标治疗后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复苏过程中输注加温液体可能会改善病人的核体温及凝血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输液加温 核体温 凝血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结果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162例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视为此次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实施常规积极性液体复苏治疗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患者MODS与ARD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指标水平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炎性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多发伤 休克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