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追溯“周易”之起源,当从关中发轫,先秦为滥觞期,两汉为流派纷呈时期,唐宋元为高峰期,明为承传期,清为繁荣时期。历代关中易学著作约有五十多种;数量虽然不多,然思想却很丰富,特征也颇鲜明,流派众多。关中易学,“四道”毕备,有“尚辞”之义理易,以张载解《易》最为著名。他以“气”论解《易》,注重从道德方面体认易理。马理、杨爵等继承之。有“尚象”“尚变”之象数易,如郭绪《易春秋》。有“尚占”之卜筮易,如王宏撰《周易筮述》、韩邦奇《易占经纬》。汉代的今文易起于关中,田何是其开创者;关中也有古文易的代表马融。陈抟更是开两宋图书易之先风。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关中易学为原始。因而推源“易”之起源,当在关中。

  • 标签: 关中文化 关学 易学史 中国儒学
  • 简介:五音戏是山东淄博五音剧院专有剧种。"五音戏"之名称,因其戏曲音乐由五个音阶组成而得名,其前身是全省广为流行的"肘鼓戏"声腔系统的一个分支流派。"肘鼓戏"应写作"扌周鼓戏","扌周"为山东东、南部方言,意为"扭"、"拧"、"转","扌周鼓戏"之名称则因为摇晃鼓的伴奏方式而得名。"扌周鼓戏"源于原始巫戏与道教结合后形成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以敬神、驱邪、还愿等为目的说唱。

  • 标签: 五音戏 扌周鼓戏 巫戏 源流
  • 简介:<正>(一)《易》学源流《易》始于《墳》,《墳》是我国最早的萌芽《易》书。“墳”字之义,凡突出于地面的丘、陵、岗、垄,皆谓之“墳”。自有人类原始之初,面临着空濛天象,洪荒地险,紧迫人生,这三件大事,如“墳”底突出人世,须人认识、研究、利用、志之为书,故名《三墳》。按古史划分,在洪荒纪后,滋演纪初,天皇先灵氏,取天象以治人世,才演《象》。地皇后德氏,酌地形以谋地利,才演《形墳》。人皇居方氏,研气命以卫民生,才演《气墳》。三皇并用物体符号代文作记,成为肇始《初墳》。下传三帝,即《孔子家语》所说:自伏羲以下称帝。吴帝伏羲,观天象,画八

  • 标签: 学源流 易学 易源
  • 简介:结合四库提要所勾勒的“变卦解易”这一易学史上的重要线索,本文考述了《易小传》与《易变体义》、《易纂言》与《易象义》、《易象正》与《易原就正》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澄清了其间的一些误传与误会。同时指出变卦解易这一思想流派早在四库之前的丁易东那里就已有所总结;指出以动爻变卦解《易》的思想发轫于《左传》中的古老筮例,明确于南宋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絮的《易变体义》,经宋元之际吴澄的《易纂言》和丁易东的《易象义》,到明代黄道周的《易象正》达到其高峰,清代包仪的《易原就正》受到黄道周《易象正》的影响很大.

  • 标签: 《左传》筮例 动爻 变卦 之卦 易学史
  • 简介:竹书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的成篇,当在与和竹书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 标签: 楚竹书 《民之父母》 思想源流 儒家
  • 简介:<正>在近年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热潮中,迎来了累累硕果。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丛书”中的《洛学源流》一书,就是这批硕果中之一种。徐远和同志所著《洛学源流》一书,从我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的宏观高度去探讨和论述作为理学主干之一的“洛学”的形成和它的源流。作者明确地指出,“理学”是社会时代的思潮,理学的形成过程就是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复兴的历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也可看作是唐宋时代经学更

  • 标签: 洛学源流 形成过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理学 思想研究 我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