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在骨折后再次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临床诊治资料,方法分析其再次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出现骨折骨折的42例患者其年龄均在70岁以上,其中有30例患者为女性,占总人数的71.43%;有39例患者其骨密度值在3.5以下,有27例患者为椎体骨折后发生股骨胫骨折,有11例患者为股骨胫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胫骨折。结论骨折疏松患者在发生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临床因素主要有高龄、骨密度-T值在3.5以下、女性、髋部和椎体骨折史等,因此,高龄女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更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次骨折的发生,对此医护人员以及病人家属都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 标签: 骨质疏松骨折后骨折临床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OP)骨折后再次骨折的临床风险,从而防范此问题的出现。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9.1~2019.10期间某院骨伤科医治的60名OP骨折病人,基于这些病人的实际骨折状况,将这些病人分别归入至初次骨折组(n=30)、再发骨折组(n=30),比较分析2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对导致其骨折后再次骨折的因素展开分析。结果 通过此次分析可知,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因子包括年龄较大、女性、BDM-T过低、自平卧位转换为站立位的用时较长。结论 相比初次骨折,OP骨折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更高,应及时开展健康指导,降低骨折再发率。

  • 标签: OP骨折 再次骨折 风险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骨质疏松骨折后再次骨折的临床风险展开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38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和22例的骨质疏松骨折后再次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质疏松骨折患者为对照组,22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次骨折患者为研究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中骨密度T值、年龄、性别、髋部骨折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讨论,寻找其再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都是骨质疏松初次骨折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初次骨折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概率较大,患者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同时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加强锻炼,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折主要是指患者骨结构出现连续性的断裂,断裂可能是完全断裂,也可能是部分断裂。骨折常常并发于儿童或者老年人群体,在中年人群体中也常常发生。患者常常是一个部位的骨折。少数情况下可能多个部位都发生骨折。若是进行恰当处理,那么大多数患者的骨折部位都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功能,但少数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 标签: 骨折 治疗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32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情况的不同分为两组,初次骨折患者19例,做为对照组,再次骨折患者13例,做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总结其发生再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具有脊柱或髋部骨折史、女性、高龄、站立与躺卧动作的转换时间较长、骨密度T值<-3.5等因素为骨质疏松患者发生二次骨折的风险因素。结论初次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患者应定期进行骨密度评估及复查,积极服用药物治疗骨质疏松,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跌倒及运动协调技能训练,以便有效预防二次骨折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再次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序贯疗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病例5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MRI、X线检查,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椎间盘突出及脊髓压迫程度、小关节交锁状态、颈椎损伤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比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脊髓损伤ASIA分级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8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ASIA分级除8例A级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通过序贯疗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以快速恢复颈椎正常序列,并一期通过颈前入路完成颈椎序列的重建和脊髓的充分减压,可避免后路手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颈椎骨折脱位 序贯疗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采集的骨折患者80例通过简单分组法进行量化(n=40)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关节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关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用于骨折患者护理中效果明显,可提高关节优良率,促进骨折愈合速度,提升其生活质量。

  • 标签: 优质护理 骨折 愈合时间 生活质量 关节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由97例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组成,对所有患者给予复位固定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功能指标对比。结果 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与术前具有明显(P<0.05),术后优于术前。结论 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使用骨折复位固定术具明确效果,优良率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复位 盆骨骨折 固定 髋臼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髋部骨折合并骨盆骨折中骨盆骨折采取手术与保守治疗疗效。方法以60例老年髋部骨折合并骨盆骨折患者为对象,分为参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给予参照组保守治疗,给予研究组手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骨盆功能优良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合并骨盆骨折患者使用手术治疗,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骨盆功能,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老年髋部骨折合并骨盆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固定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15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行固定术后骨延迟愈合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15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经处理后均痊愈,随访6-20个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所有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胫腓骨骨折固定术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对临床医师技术和医疗设备要求都较高,术前、术中及术后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有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

  • 标签: 胫腓骨骨折 固定术 延迟愈合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5月至2020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手术治疗的7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651例,女94例;年龄11~89岁,平均43.8岁。统计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的情况,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单侧或双侧跟骨骨折、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损伤原因、跌落高度、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脊柱骨折例数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7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70例(9.40%)发生脊柱骨折。单纯跟骨骨折患者和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单或双侧跟骨骨折、ISS评分及跌落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225, 95%CI:0.095~0.532, P=0.001)、单侧或双侧跟骨骨折(OR=3.582, 95%CI:1.705~7.526, P=0.001)、ISS评分(OR=5.229, 95%CI:1.605~17.035, P=0.006)及跌落高度(OR=49.820, 95%CI:23.068~107.597, P<0.001)是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处坠落(>3 m)、高ISS评分、双侧跟骨或男性跟骨骨折患者需要高度关注脊柱损伤。

  • 标签: 跟骨 骨折 脊柱骨折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并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经腓骨骨折线治疗2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8~69岁,平均42.2岁;坠落伤10例、摔伤9例、交通损伤7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合并腓骨骨折。俞光荣分型为Ⅰ型11例,Ⅱ型8例,Ⅲ型7例。AGH分型为Ⅰ型10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Ⅲa型5例,Ⅲb型4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撑开腓骨骨折线方法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9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3例,复位可3例,解剖复位率为88%(23/26)。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0~100分,平均89.9分,其中优17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26/26)。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复位丢失、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能充分显露胫骨远端关节面和后踝骨折间隙,能直视下复位和固定,解剖复位率高,临床效果好且安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踝关节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直接相关,在骨质疏松症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数量不断增多,相应地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指初次骨折后,由于骨骼的密度及质量没有改善,骨骼受到低能量外力作用再次发生新的骨折。再骨折发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骨折愈合、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心理预期及依从性等临床指标均有很多危害,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防治再骨折管理逐渐成为国内国外关注的热点。目前,在这一防治领域,临床医生、社区医生都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临床管理存在短板的问题,如再骨折防治管理规范不明确、各级各类医生分工不明确、提高患者依从性措施不明确。对此围绕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后再骨折、再骨折防治管理等特点,提出和阐述再骨折防治管理核心要点,需明确防治管理的相应内容、固定团队、专有数据库或专有台账等,为进一步完善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临床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外科内固定手术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以及关节内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5年 2月至 2018年 9月我院诊治 8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以及关节内骨折患者, 按 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最后对照两组患者 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腕功能情况、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sis-relatedfractures)的再次骨折发生率、出院后是否坚持服药与再次骨折的关系,强调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8月某医院收治的48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情况,将再次骨折的患者根据是否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对比其再次骨折发生率及两次骨折间隔时间长短的差异,说明骨质疏松预防用药的重要性。结果1再次骨折率为11.2%,其中第一次骨折出院后坚持服药仍骨折的患者占5.5%,未坚持服药发生骨折的患者占12.9%,(P=0.032)。2第一次骨折至第二次骨折之间平均间隔时间为23.89个月,其中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36.50±1.64月,第一次骨折后不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22.31±4.60月,(P=0.000)。结论出院后坚持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预防再次骨折有一定的作用,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比不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要长。抗骨质疏松治疗可减少再次骨折的发生。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治疗 再次骨折 预防
  • 简介:胸椎遭受严重损伤的机会与脊柱其他节段相比是较少的,一旦出现胸椎骨折常伴有胸部外伤或其他部位的合并损伤。因此早期手术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是保障神经功能恢复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必要条件。我科2000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13例胸椎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均给予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围手术期的完善护理及术后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非常重要,可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骨折 肋骨骨折 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