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3年9月间收治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骨折类型、骨折时间、骨密度测定结果、Charlson合并症指数等,并对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年龄均>70岁,女性46例,占73.01%;骨折类型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分别为椎体骨折后再发生股骨胫骨折以及股骨胫骨折后再发生股骨胫骨折,先后两次隔着间隔时间0.5~2.7年,平均1.6±0.8年。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病人、骨密度测定结果T值下降明显者以及有椎体或股骨颈骨折史等,临床应充分警惕,对于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科学预防,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后再骨折 风险因素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骨质疏松患者50例,其中出现再骨折患者20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再骨折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较多,骨折部位主要集中在股骨颈骨折,患者多为女性,再骨折时间为(4.21±0.85)年,两年内出现再骨折率为5.0%。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的骨折后再骨折风险,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率,以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 标签: 骨质疏松 故障 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治疗的患者3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临床治疗结束后2个月辅导患者对肩关节机能进行物理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给予骨折部位进行切开手术,同时完成复位后利用钢板固定,手术后4周开始肩关节功能恢复训练;结果待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对32例患者进行专病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接受切开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肩关节机能普遍恢复良好;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肩关节机能恢复程度各有不同,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有助于患者及早进入物理恢复阶段,对肩关节快速有效的恢复灵活性和平稳性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 治疗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研究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取我院收治的14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骨折80例)与实验组(再骨折6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BMD-T值、既往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女性、高龄、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秒为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的风险相关因素。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初次发病患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再骨折发生率,应告知患者定期接受复查以评估骨密度,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既往有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的高龄女性患者,应积极服用药物,进行骨质疏松治疗,并开展针对性的运动协调技能以及防跌倒训练,有效预防再骨折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再骨折 临床因素 分析
  • 作者: 王建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 机构:大邑县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330
  • 简介: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相比于青壮年,更容易发生骨折骨折之后需要尽快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否则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甚至导致骨折畸形愈合或者不愈合,原来的部分功能也会因此而丧失。不同的骨折类型,其治疗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的处理完全不同,需要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的进行治疗和护理。

  • 标签: 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椎骨折伴肋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胸椎骨折伴肋骨骨折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打乱分至常规护理A组或系统护理B组,对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发现,B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A组。结论:对胸椎骨折伴肋骨骨折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能预防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问题、提升护理质量、提升综合治疗效率。

  • 标签: 胸椎骨折伴肋骨 骨折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椎骨折伴肋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胸椎骨折伴肋骨骨折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打乱分至常规护理A组或系统护理B组,对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发现,B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A组。结论:对胸椎骨折伴肋骨骨折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能预防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问题、提升护理质量、提升综合治疗效率。

  • 标签: 胸椎骨折伴肋骨 骨折 围手术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将9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PFNA术治疗,在术后17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情况。对不愈合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可能导致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结果: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愈合组、不愈合组患者在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螺钉位置不理想等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能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重点针对各类影响因素给予防范。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不愈合 影响因素 防范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采用骨折联络服务模式预防发生二次骨折的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入丽水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中选出158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观察组(接受骨折联络服务模式护理干预)和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干预)各79例。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为(88.15±5.04)分,骨质疏松确诊率为29.1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5±4.88)分和13.92%(t=10.77,χ2=4.54,均P < 0.05)。观察组衰弱评分为(7.21±2.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4±1.79)分;观察组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评分[(113.14±4.35)分]、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评分[(56.94±4.9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2.69±5.71)分和(51.53±4.31)分(t=5.05、12.94、7.35,均P < 0.05)。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1.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3%(χ2=4.24,P < 0.05)。结论骨折联络服务模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二次骨折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骨折 护理 老年人 骨折联络服务模式 预防 二次骨折 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评分 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评分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拉力钉与骨折线的夹角及其与骨折复位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采用InterTan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2例。依照AO分型,选取31-A1.3到A2.3患者共90例,术后3d拍摄患髋正位片,使用IPP6.0软件测量拉力钉长轴与主骨折线夹角(A),设预加压长度为D,设实际位移距离为S,相对位移距离为d,代入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其与骨折复位的关系。结果本组中A角90°以上11例(90.2°~108.8°),80°~90°20例,70°~80°34例,60°~70°17例,60°以下8例(59.1°~46.1°)。12.2%呈钝角,87.8%呈锐角。按预加压长度计算,A角为钝角时:d=Cos(180-A)×D;S=Sin(180-A)×D,d方向向上。A角为锐角时:d=CosA×D;S=SinA×D,d方向向下。结论当拉力钉与骨折线夹角为钝角或锐角时,骨折近端在加压时相对于远端有上移或下移的趋势,提示在复位时应根据该夹角预先留置控制量,从而改善加压后骨折断端相对位置。

  • 标签: 粗隆间骨折 髓内钉 骨折线 夹角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