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民族认识探讨阐述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内在化了帝国。为此本文把当时中国人民族认识分为文化民族和国家民族进行探讨,并阐述容满立宪派和排满革命派民族论为什么及如何都只能归结为民族帝国主义和单一民族论,并由此把文化民族作为反思作为国家民族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帝国理论对策加以关注。

  • 标签: 民族大一统 中华民族 民族帝国主义 帝国性 文化民族
  • 简介:康德在《论永久和平——一部哲学规划》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公式即公开公式,一直以来,在这一公式翻译中,不论是中译还是英译都存有较大偏差,国内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译文也不例外。何先生在这一公式翻译中存在着几处严重误译,这几处又恰恰是理解康德这一公式关键所在,而准确译文建立在准确理解基础之上,因此,对这一公式中容易误译行动准则、公开和不相容这三个关键概念阐释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一公式翻译,从而更加深入对康德这一公式本身理解。

  • 标签: 康德 公开性 准则 不相容
  • 简介:“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些变化概括为中国“近代发生。如何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与现时代关系,实际上正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获得某种自我意识来源。阳明学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个时代产物,它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精神表达,另一方面也尝试提供了一套解决这个时代所面临问题方案,包括“如何塑造一种新主体状态和伦理生活”、“如何编成一种新社会秩序与政治形态”思考。

  • 标签: 中国近代哲学 阳明学 近代性 学术思想 晚明 明代
  • 简介:在“工具理性”借口下,我国各地模仿甚至照搬了国外“结果导向”式政府绩效评估做法。各地共同性做法是将政府绩效评估视为一种包括了行政目标分解、具体化为绩效指标体系、评估实施等主要环节“链式工具”,这忽视了它萌生前提条件,以致在我国引发了各种问题。被忽视前提条件主要包括公民主义、政治-行政两分体制、管理工具路径依赖、依法行政传统、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估协同作战、绩效评价非人格化等。要使得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充分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尽量创造它发挥作用前提条件,同时重点开发本土性、“在地化”绩效评估模式。

  • 标签: “结果导向” 政府绩效评估 前提 “链式工具”
  • 简介:象数作为易学生命之源,本身蕴藏着丰富深刻思想含义.本文从对象数学重新审视出发,通过把易象还原为原本区别特征,阐发阴阳变易与境域生成关系,揭示象数终极价值.

  • 标签: 象数 二项对立 变易
  • 简介:近来,随着城镇医疗救助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医疗救助给付公平性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8-2012年287个地级市统计数据,运用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测量与分解法,考察了城镇医疗救助给付水平不平等性地区差异构成因素和贡献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医疗救助给付存在比较严重"横向不公平"问题。特别是2010年以来,城镇医疗救助给付水平地区不平等日趋显著。其中,从地区特征来看,给付水平不平等主要来自地区内,以东部地区不平等最为严重。从给付结构来看,"一次救助"(资助参保)较"二次救助"(大病救助)不平等更为凸出。本研究还发现,加大"一次救助"人均给付投入力度,有助于降低总体给付不平等

  • 标签: 城镇医疗救助 横向公平 给付水平 给付结构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 简介: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文明积累了有关自然界丰富而系统知识,阴阳五行是这一知识体系核心概念之一。阴阳五行不仅应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更应从科学意义上来理解。科学有事实科学与本质科学之分,阴阳五行学说以哲学直观与思辨作为公理基础,以准公理系统式纯然本质方式存在与运行,不依赖事实经验并摆脱经验事实而存在,满足本质科学意涵。

  • 标签: 阴阳五行说 科学 本质 工具性 哲学意义 阴阳五行学说
  • 简介:【导语】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目的论”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它不仅关乎“存在”等形而上学问题,而且还与“实践”和“德性”等概念密切相关。然而,随着西方哲学在今日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目的论”问题再次引起了哲学家反思。一些人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已经走到了尽头;另一些人则指出,现代危机恰恰是对传统哲学背叛产物。这些观点见仁见智,本身并无高低之分。而从思路上看,它们一般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重读古希腊哲学家经典,重新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思想;而柏拉图带有浓厚隐喻色彩“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推理严谨“目的论”交相辉映,彰显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思辨魅力。

  • 标签: “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推理 反思 目的性
  • 简介:10月18—19日在奥地利格拉茨召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委员会主办,奥地利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承办。来自近30个国家200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以一种批判方式对待在文化、教育、社会正义和机遇平等等方面由全球化引起一系列挑战,加深人们对这样一种立场认识:只有当人们对文化多样持同情态度并表明对人权信念时,开放和成功对话与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儿童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世界主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
  • 简介: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制定了“适应”儒家文化传教政策,他们解读《易经》并竭力从中寻找基督教与儒家学说契合点。晚清新教传教士继承了“适应”政策,并提出“孔子加耶稣”传教策略。《易经》麦格基英译本是“适应”政策和“孔子加耶稣”传教策略产物,译本具有明显《圣经》色彩。

  • 标签: 《易经》 传教士 适应 麦格基译本
  • 简介:姜太公所出吕国地望何在?先秦时期莒国存灭轨迹如何?学术界一直争讼不已,甚至夹杂有对《史记》记载质疑。通过综合考察各类史料间内在联系,发现导致此类问题发生有共性原因,就是在《史记》等史乘指向时空关系中迷失了方向,把本来历时态存在信息理解成了共时态。如果对现有材料进行合理时间排序,仍可勾勒出较为完整历史图景。

  • 标签: 地望 存灭 考异
  • 简介:12月13~14H在复旦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20余家单位50余名从事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学者,对于“现代与中国精神”进行了跨专业、多视角深入交流和探讨。

  • 标签: 中国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现代性 专家论坛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其伦理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各种文化形式当中,所以,以家庭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与历史变迁家庭伦理影视剧,其道德伦理、宗法伦理与政治功利相糅合叙事主题,与文艺创作者潜意识中接受儒家文化伦理精神影响密不可分。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题材影视剧受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同青睐,呈现出日益繁盛景象。编导们通过展现普通平民生活形态,揭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道德冲突和文化冲突,挖掘普通人身上所蕴涵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观念,既展现了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也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及传统文化维护,是对失落了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现实危机想象救赎,是对现实文化怀旧心理“视野融合”。

  • 标签: 儒家文化 家庭伦理题材 影视剧 怀旧情结
  • 简介:多数学者相信,天是儒学神圣价值之源.郝伯特·芬格莱特一书提出一个独特观点,中孔子并不重视天,却特别重视礼,礼具有神圣价值.本文同意芬格莱特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中礼观念神圣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情境中形成,这个历史情境与春秋中后期贵族社会内部结构变化和夷狄入侵压力有关.

  • 标签: 儒学 礼观念 神圣性价值 郝伯特·芬格莱特 《孔子:即凡而圣》
  • 简介:“人生而静,天之也”,《乐记》这一人论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因着宋明理学影响之深之大,它真实内容和意义却被长期遮蔽。以超越善恶动静论人性,既克服了孟子以降内省或内原式道德成长路径虚玄,而转向内得真实确定礼乐而建立起德性成长客观之途;也从起点上摆脱了《荀子》人性之恶带来理论逻辑困境,使人在礼乐陶治和对天理追求中,德性成长成为可能。这一人论也为在“清静澄明”中知识与德性成长,相得益彰,分任殊途,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就跳出了宋明及至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中“尊德性”与“道问学”纠缠,将知识从后世一直被德性捆绑与束缚中解放自由出来。

  • 标签: 《乐记》 人性论 清静澄明 礼乐 突破
  • 简介:2013年4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中国哲学史研究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社科院等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报刊媒体单位代表11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主题非常全面,从先秦哲学到现代哲学,乃至对少数民族哲学、地域哲学皆有探讨。论文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观点之新颖,令人耳目一新。现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哲学史研究 学术研讨会 综述 现状 多维度 诠释
  • 简介:8月16—17日在内蒙古大学召开,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前瞻研究和深入探讨。主要议题有:复杂与社会治理;大数据、云计算与复杂系统科学哲学;人类社会系统中互动与复杂适应系统。

  • 标签: 科学哲学 复杂系统 复杂性 学术研讨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内蒙古大学
  • 简介:《礼记》中子游述及“以故兴物”与“微情”代表两种不同制礼之法,然礼家对“以故兴物”解释素有分歧。郭店战国楚简出土,研究者判断子游论述与《自命出》篇密切相关,这为重新解读“以故兴物”提供了可能。“以故兴物”意指因某种特定教化目的,利用基于人情且精心设计“外物”以兴发释放行礼者与礼仪相匹配情感。“以故兴物”对象包括两类:一为情感充分者,一为情感不足者,前者需借助外物将“情”兴发、释放、宣泄出来,再在仪式引导之下,调节情感浓烈之程度,后者则在外物影响之下,调动原本不足情感,以达到反躬修身目的。“以故兴物”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仪式之中,辨明其义对于厘清“兴”与“礼”,“兴”、“情”与“物”等多组概念关系,深入儒家礼学思想演进肌理有着重要解码作用。

  • 标签: 以故兴物 性自命出 礼记 士丧礼
  • 简介:在当前与心一身问题相关众多讨论中,非还原物理主义无疑是个备受争议亮点。非还原物理主义类型之一即无律则一元论,它认为心灵与身体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因而不存在严格心理一物理规律。戴维森在《心理事件》一文中首次将随附引人心灵哲学来解释心一身殊型同一关系。心灵与身体之间随附关系目前甚至成为不同类型非还原物理主义所共同接受一个基本前提。然而戴维森并未提供将随附引入心灵哲学充分理由。我们认为,随附其实并不适合用来探讨心一身问题。

  • 标签: 随附性 一元论 同一论 心灵哲学 物理主义 同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