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滁州市儿童医院2014年常见病原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2014年共分离细菌382株,其中革兰阳性143株,占37.4%;革兰阴性239株,占62.6%。居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18.8%)、肺炎克雷伯(16.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1%)、肺炎链球菌(9.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2%)。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8.6%和76.O%。葡萄球菌属中未见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全部敏感。未检出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8.3%和28.1%。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最敏感,188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检出率为1.6%。铜绿假单胞除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13.3%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6.7%外,对其余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率最高,仅检出1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4.3%。结论2014年该院临床分离以革兰阴性为主,多重耐药率较高,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料细菌的出现,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严重威胁,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耐药性监测。

  • 标签: 耐药性 多重耐药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测定头孢曲松-舒巴坦复方制剂(2:1)对产ESBLs大肠埃希的MIC和持续效应。后者包括抗生素后效应(PAE)、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和亚抑浓度后效应(PASME)。方法以肉汤试管稀释法测定MIC。将大肠埃希与一定冲击浓度的头孢曲松-舒巴坦作用2h后,在不同药物浓度条件下继续培养,用倾皿培养法进行菌落计数(CFU/mL),以log(CFU/mL)对培养时间(h)绘制生长曲线,计算PAE、PLIE和PASME。结果①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舒巴坦对大肠埃希的MIC分别为8/4mg/L和大于256mg/L。②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舒巴坦对大肠埃希的PAE为负值或很短。③舒巴坦对大肠埃希的PLIE在低冲击浓度(2MIC、4MIC)时为负值或很短,当浓度增加至10MIC时,其PLIE〉6.5h。结论时间依赖的头孢曲松-舒巴坦对产ESBLs大肠埃希的PLIE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为了提高头孢曲松-舒巴坦的临床疗效,其给药方法的设计除了要延长T〉MIC外,适当提高给药的峰浓度或许亦有利于疗效的发挥。

  • 标签: 头孢曲松 舒巴坦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抗生素后效应 β内酰胺抑制剂后效应
  • 简介:目的了解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14所医院呼吸道病原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14所教学医院(12所综合性医院,2所儿童医院)按照统一的方案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及E试验法,按照美国CLSI2010年版标准判读结果,用WHONET5.4软件统计分析呼吸道标本分离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14所医院呼吸道标本共分离出细菌22436株,其中革兰阴性占83.2%,革兰阳性占16.8%。下呼吸道常见细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8.0%)、铜绿假单胞(17.0%)、肺炎克雷伯(14.2%)、金葡(10.9%),上呼吸道标本常见分离为化脓性链球菌(20.1%)、金葡(14.8%)、肺炎克雷伯(13.2%)。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分离自门诊及儿童患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儿童分离株中肺炎链球菌青霉素不敏感株(PRSP、PISP)检出率分别为13.2%、16.7%,明显高于成人分离株(2.9%、3.3%),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高度敏感,肺炎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70%,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仍保持较高敏感性。流感嗜血杆菌儿童株和成人株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23.1%和34.1%,对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90%。金葡中未检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株,甲氧西林耐药金葡(MRSA)检出率为59.7%。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敏感(耐药率〈6%),其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ICU分离的肺炎克雷伯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为25%。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50%,铜绿假单胞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哌酮一舒巴坦�

  • 标签: 病原菌 呼吸道感染 耐药性监测
  • 简介:念珠(Candidaalbicans)是人类中定植于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黏膜上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之一.一旦机体免疫功能减退,白念珠会大量繁殖并改变形态结构,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白念珠的双相性转换,尤其是由酵母相向菌丝相的转换,在其致病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除了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二氧浓度以及酸碱度等可触发白念珠的形态转换,白念珠自身产生的群体感应分子(quorumsensingmolecule)也可调控菌体的形态.法尼醇(farnesol)是第1个在白念珠中发现的群体感应分子,其功能有调控白念珠的双相性相互转换(morphology)、影响生物膜(bioflm)的生成和调节宿主免疫等.因此,本文就法尼醇与白念珠、宿主免疫的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法尼醇 白念珠菌 双相性转换 生物膜 宿主免疫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术后嗜麦芽窄食单胞(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Sm)致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1年2月至2008年5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Sm引起的VAP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未发生Sm引起VAP患者105例为对照组。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m引起的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组在APACHEⅡ〉10,术后呼吸支持〉7d,使用广谱抗生素〉7d,术后血清白蛋白≤30g/L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使用广谱抗生素〉7d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PACHEⅡ〉10,术后呼吸支持〉7d,使用广谱抗生素〉7d,术后血清白蛋白≤30g/L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的VAP的相对危险因素;而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7d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改善患者的基础状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减少呼吸机使用天数,是预防和治疗Sm引起VAP的关键。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替加环素等14种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对临床分离的214株多重耐药细菌(MRSA、肠球菌属细菌、鲍曼不动杆菌、产ESBLs大肠埃希、产ESBLs肺炎克雷伯和肠杆菌属细菌)的MIC,并与其他13种抗菌药物进行比较。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多重耐药的MRSA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性均为100%。多重耐药的肠球菌属(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万古霉素敏感率为93.1%,2株万古霉素耐药的多重耐药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均呈敏感,MIC90值分别为0.064mg/L和1mg/L。37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97.3%,MIC90值为2mg/L,其中16株耐美罗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仍为100%,MIC90值为2mg/L。产ESBLs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对替加环素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但替加环素的MIC90值均高于美罗培南。多重耐药的肠杆菌属细菌(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86.5%,MIC90值为4mg/L。结论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的常见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 标签: 替加环素 多重耐药性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探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0年12月血标本分离的1株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大肠埃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方法对该株大肠埃希进行药敏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耐药基因筛选、质粒分型、PCRmapping基因环境分析。结果该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MLST属ST46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存在~70kb接合型质粒上,分别介导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存在~150kb接合型质粒上,介导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PCRmapping结果显示blaKPC-2位于Tn1721-blaKPC-2-Tn3样结构内,fosA3位于IS26-fosA3-IS26移动元件。结论此株来源于血标本菌株携带blaKPC-2、fosA3、blaTEM、blaCTX-M等多种临床常见耐药基因,其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应引起医院感控高度重视。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碳青霉烯类 磷霉素 耐药基因 基因环境
  •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MDR-PAE)中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的MDR-PAE20株,采用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对2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进行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20株MDR-PAE中检出TEM、PER、DHA、OXA-10群等4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5%、20%、5%、20%,6株细菌检出1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均缺失(缺失率为100%)。结论本组20株MDR-PAE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携带率较低,该对亚胺培南耐药与其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缺失有关,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可能与其外排泵的增强表达有关。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多药耐药 Β内酰胺酶 膜孔蛋白
  • 简介: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主要病原的构成与耐药情况,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ICU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判断按照2005年版CLSI标准。结果临床分离的336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54株,占75.6%,革兰阳性球菌49株,占14.6%,真菌33株,占9.8%。主要病原的检出率依次是铜绿假单胞22.0%,鲍曼不动杆菌14.6%,金葡13.1%,肺炎克雷伯11.9%,白念珠9.8%,大肠埃希8.6%,嗜麦芽窄食单胞8.0%。铜绿假单胞、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嚼唑较敏感;大肠埃希、肺炎克雷伯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两产ESBLs株的检出率分别为37.5%与45.0%。金葡中MRSA检出率为84.1%(37/44),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我院ICU患者呼吸道标本中不发酵糖革兰阴性、MRSA检出率高。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下呼吸道标本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按照不同原发病及年龄分层统计、分析血液病患者血培养分离分布和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血液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血培养标本的结果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送检1695份血培养标本,阳性标本302份,阳性率为17.8%,分离到113株革兰阳性(37.4%),170株革兰阴性(56.3%),19株真菌(6.3%)。血培养阳性率最高的原发病是骨髓瘤(26.5%),其次是白血(24.3%)。年龄分组中60~80岁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为17.9%,〈60岁阳性率为17.8%。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80岁,阳性率为39.5%。革兰阳性中以葡萄球菌属居首,革兰阴性中肠杆菌科细菌最多。革兰阳性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有较高的敏感率,革兰阴性对亚胺培南、头孢替坦有较高的敏感率。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对青霉素G均有较高耐药率。结论1695份血液科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分析显示革兰阴性,尤其是大肠埃希在血流感染中占多数。血培养分离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而检出原发病最多为骨髓瘤;60~80岁患者比率最高。对不同原发病、年龄分层血培养分离的分布和敏感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血培养 原发病 年龄分层 耐药性 敏感性
  • 简介:生物膜是附着于受感染组织或植人物表面,由微生物及其自身产生的多聚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构成。念珠属尤其白念珠是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真菌,很多念珠感染与医疗植入材料表面生物膜形成有关。存在于生物膜的念珠表现出更强的耐药性,且传统的抗真菌药难以清除生物膜,很多情况下不得不移除医疗植入材料,因此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 标签: 生物膜形成 念珠菌属 抑制作用 伏立康唑 获得性真菌感染 菌种
  • 简介: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查阅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上海中山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使用量(以antibioticsusedensity,AUD表示),及同期该病房送检的临床标本中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株的耐药率,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该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临床标本中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共429株(不包括2周内重复菌株),标本来源大部分为痰标本(92.3%)。在2009年和2011年铜绿假单胞对各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分别为:亚胺培南9.1%和45.7%、头孢哌酮-舒巴坦18.2%和42.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7%和48.6%,上述结果显示该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有上升。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27.3%和54.3%,P〈O.()1)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4.6%和14.3%,P〈0.01)的检出率也明显升高。亚胺培南(AUD:2.32上升至4.96)、头孢哌酮-舒巴坦(AUD:0.16上升至7.5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AUD:2.19上升至4.76)的使用强度呈明显上升。铜绿假单胞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与亚胺培南的使用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570,P值为0.067。亚胺培南的使用强度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P〈0.01,R=0.881)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P=0.031,R=0.647)的发生率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的发生率也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使用强度相关(P=0.038,R=0.630)。结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耐药率的增加相关。

  • 标签: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耐药
  • 简介:目的了解ICU铜绿假单胞(Pa)感染的分子流行学特征。方法对ICU临床分离的14株Pa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及耐药性检测。结果14株Pa分6个PFGE型别,分别命名为A、B、C、D、E和F型,其中A型为优势流行菌株共8株(57.1%),B型2株(14.3%),其余型别各有1株(分别占7.1%)。Pa对头孢他啶等15种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8株A型Pa为泛耐药菌株。结论PFGE分型A型Pa菌株具有同源性,是本次ICU发生Pa医院感染的流行株,PFGE分型技术可以准确和快速地用于Pa引起医院感染溯源分型。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脉冲场凝胶电泳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NSICU4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分布和药物耐药性情况。结果4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1例,感染率4.6%。股静脉部位置管感染率(10.5%)高于颈内静脉(4.0%)和锁骨下静脉(2.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5,P=0.008)。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鉴定出病原26株,其中革兰阳性13株(50.0%),革兰阴性11株(42.3%),真菌2株(7.7%)。革兰阳性中以表皮葡萄球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最常见;革兰阴性中以肺炎克雷伯(4株)、黏质沙雷(3株)最常见;真菌为白念珠和近平滑念珠各1株。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前2位是表皮葡萄球菌(19.2%)、肺炎克雷伯(15.4%);13株革兰阳性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11株革兰阴性对头孢唑林、哌拉西林有较高的耐药率;2株念珠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高度敏感。结论NS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中以革兰阳性为主,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革兰阴性中以肺炎克雷伯较为常见,且耐药率均较高。临床应注意无菌操作,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病房 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简介:尽管人们努力消灭麻风,但每年全世界仍有新发麻风病例约22万例。2015年新检出210759例,发病率为10万分之3.2,仅略低于上一年。2010年美国报道新增294例,其中1/3的患者从未在麻风流行地区居住或无麻风病患者接触史。部分患者因接触九带犰狳而引起感染。九带犰狳是除人类以外唯一的动物麻风来源,直至2014年有报道苏格兰红松鼠中发现麻风

  • 标签: 麻风病 犰狳 松鼠 流行地区 发病率 接触史
  • 简介:目的监测200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临床分离病原的菌株分布和耐药率。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该院2008年共分离病原3001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7%。大肠埃希和铜绿假单胞分别占22.7%(683/3001)和17.5%(526/3001),克雷伯属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15.7%(472/3001)和10.8%(325/3001)。革兰阳性球菌以金葡为主,占6.5%(196/300)。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但铜绿假单胞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其耐药率高于30%;肠杆菌细菌对头孢哌酮一舒巴坦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低于30%;未发现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菌株,但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达3%~4%;氯霉素和米诺环素对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表现了良好的抗菌活性。结论细菌耐药性监测对准确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模式和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耐药监测 病原菌 药敏试验
  • 简介:文献报道,新一代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对所有肠杆菌科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仅部分不动杆菌属细菌对该药的MIG90达到32mg/L。本实验室挑取部分澳大利亚多重耐药,包括不动杆菌RB02(n=6)和PW01(n=2),测定替加环素对不同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测定采用纸片法(15μg替加环素纸片,BBL,Sparks,MD,USA)和E试验(亚胺培南、替加环素;ABBIODISK,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澳大利亚 革兰阴性菌 体外活性 肠杆菌科细菌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临床肝胆杂志》于1985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胰疾病专业杂志。刊号ISSN1001-5256,CN22-1108/Ro在2015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本刊影响因子为1.039;在扩展版中的影响因子为1.374。在15种消化学类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蝉联第2位。

  • 标签: 肝胆病 专业杂志 影响因子 医学专业期刊 征订启事 扩展版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Δ1-sulI)和I类整合酶基因(intI1)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2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采用PCR法检测qacEΔ1-sulI基因和I类整合酶基因。结果2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检出qacEΔ1-sulI基因4株,检出率为14.8%。I类整合酶基因8株,检出率为29.6%。结论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携带qacEΔ1-sulI基因和intI1基因。

  • 标签: 消毒剂 磺胺 耐药基因 整合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 简介:第2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及最近上市的多立培南)一直是铜绿假单胞、肠杆菌科细菌、其他难治性革兰阴性、以及需氧/厌氧菌混合感染导致的严重医院感染的支柱治疗药物。第1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厄他培南面市时,厄他培南的临床应用是否会选择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假单胞这一问题随之而来。10项临床研究评估了应用厄他培南对假单胞属对第2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一致显示,应用厄他培南不会降低假单胞对第2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现对上述研究进行回顾分析,为厄他培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生态学 厄他培南 假单胞菌 管理 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