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建国后中国文学的源流进行深入的梳理,对若干文学现象进行了全新的描述,并创造了一种新的编写体例,体现了主编者探索学术真理的真情投入和鲜明的个人理论风格。

  • 标签: 《教程》 新探索 新体例
  • 简介:印度裔美国学者和诗人哈比卜的文学批评史书写不同于一般同类著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鲜明地体现了书写者的“他者”眼光及其文化身份的“混杂性”,使我们能从一种与众不同的视野来重新审视文学批评史的“常识”问题。与此同时,哈比卜就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的“理论之死”“审美主义”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反对非功利性的“价值中立”的批评史观。他的诸多观点给予我们重要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 标签: 他者 文化身份 混杂性 文学批评史 文学理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6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4
  • 简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五四”运动以来确立儿童地位、为儿童服务的儿童文学传统,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具有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内容。更由于许多以往处于社会底层的少数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一个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新时代,出现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共同繁荣的趋势,形成了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儿童文学。这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区别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主要标志。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四十五年的历程。在近半个世纪里,它跟随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步伐前进,和社会主义事业休戚与共,同一代人息息相通。它在发展过程中,受过“左”的和右的干扰。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在遭受“文革”十年社会历史的大断裂的振荡之后,又与历史一起发生了转变当历史进入了社会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新思潮的产生和涌入,使长期在政治运动中形成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儿童文学开始从单一的政治视角转向开阔的社会视角;并由此重新理解儿童文学多样的审美功能;突破了单一的创作方法的拘限,出现了创

  • 标签: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作品 少年儿童出版社 儿童文学作家 儿童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 简介:新世纪是一个文化创新的多元化时代,如何重建文学批评?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形态及其责任是什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报》、《文艺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了全国“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建构”学术研讨会。本刊就代表性观点以笔谈形式发表,意在推动对上述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 标签: 新世纪 文学批评 建构
  • 简介:文章对建国以来散文理论与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将十七年和新时期这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散文理论批评状况作比较分析,从中勾画出当代散文理论批评的总体风貌以及不同时代条件下的各自特点。在历史回顾和得失总结的过程中,对如何将中国的散文理论批评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 标签: 中国 当代 散文理论批评
  • 简介:一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陈晓明探讨了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重建现当代文学研究规范的可能性。陈晓明指出,尽管在20世纪后20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经历了三次学术规范的讨论与变革,但对于规范的真正挑战,乃来自21世纪初的两股学术潮流。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陈晓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心与理 20世纪后20年 志趣
  • 简介:摘要:中国文学是由各个民族文学共同缔造,但是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却逐渐缺席。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已经确认了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但是,少数民族文学却依然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文学的命名导致文化身份的他者化、著述文学史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境遇他者化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学者在学术处境上的他者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他者化的境遇,希望能够建立理想的当代中国文学格局,使得各民族文学能够共生共存、互相促进、积极发展。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少数民族文学 他者化
  • 简介: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方向的重要分界点之一,就在于研究方面对语言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在两种语言思维观念形成的各自惯性系统中,比较文学研究者必须在双项汇通中寻找共生的平衡与生存的第三种立场,因此也形成了第三种文学批评。在国际文学批评的面向上,第三种文学批评就是基于两种以上国族文学研究所形成的比较文学批评。从历史的历时性来看,在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存在着范式革命的冲突与对话,这种冲突与对话是相当紧张的,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多年来,比较文学为自己与其他学科之间所产生的观念上的不可通约性,做出了最大张力的解释与努力。比较文学研究对当代文学研究,也应该成为一种有效的学术文化推动力,实际上,比较文学就是全球史观的文学研究。

  • 标签: 比较文学 第三种文学批评 不可通约性 第三种诗学 全球史观
  • 简介:"当代性"既指时间及时间里的时代特征,也指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的当代特征.中国当代文学史观是时代话语权建立的标志之一,充分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性",相对忽略了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的"当代性"体现.而这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创新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学史哲学观是体现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当代性"的可行之路.

  • 标签: 文学史观 当代性 时代特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3
  • 简介:地缘空间于自然和文化资源上的分布不均,直接为政治干预创设了前提,并由此使其再也无法以一种天然的固有面目现身。不同的地缘空间可能预示的是不同的利益与权力,甚至是“不同”本身,在虚弱的他者眼里有时也会成为某种威胁,进而唤起其出于自卫的攻击本能。原初的地缘面貌包括其中的文化形式由于人这种“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语)的存在,总是不断遭罹着后者欲望的修正。正如大卫·哈维所言:“但是地理差异远远大于纯历史地理的遗产。它们总是不断地被当前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过程所再生、维持、破坏及重构。”可以说,城市空间的构筑正是人类之于天然地理历史遗产最为积极且自觉的改造;作为一个政治事件,

  • 标签: 地缘政治 历史地理 中国当代文学 身份危机 农民 视域
  • 简介:论文尝试对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历史脉络,勾勒出一个整体性的简单轮廓;并力图把关于当前女性文学批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落实为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论文首先讨论了80年代中期“女性文学”范畴的提出,及其历史内涵的界定与新启蒙思潮的关联;进而分析80年代后期对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视野,以及这一理论资源的引入对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继而对90年代的女性文学热潮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这一热潮中出现的重要现象“个人化写作”,展开了讨论。这一历史清理工作关注的核心,乃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体的重构方式,其与特定历史语境的关联,及所借重的理论资源,特别探讨了那种在单一性别纬度上凸显性别差异的理论视野可能造成的问题。

  • 标签: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主体 性别差异 新启蒙 女性主义 父权制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至今的15年来,我国文学批评学建设,经历了"学科观念觉醒"、"世纪末的崛起"、"持续发展"三个阶段;在"学科体系建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做出重大突破,使我国文学批评学真正进入学科建设阶段.现在应当抓住机遇,走出误区,加强对文学批评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民族特色"的研究,把文学批评学学科建设推进一步.

  • 标签: 中国 文学批评学 学科建设 民族文化
  • 简介:在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等人分别借鉴外国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那时并未形成一种充分接纳文学现代批评的条件,所以他们当时的工作是有些超前而难免寂寞的,在当时也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文学的现代批评作为一种有一定的规模声势、能直接左右文坛的潮流,是在文学革命发难之后,特别是在新文学有了相当的创作实绩之后。新文学的先驱们从提倡白话文创作,引进“易卜生主义”、探讨新诗与“美文”的格式、批判“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反击复古思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五四新文学 现代批评 文学革命 文学理论 文学发展
  • 简介: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生态文学批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理论的应用,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还存在精神资源的庞杂和批评话语的空泛、哲学根基的薄弱和终极追问的乏力、批评方法的单调和切入路径的因袭、文本细读的不足和审美体验的隔膜、典型文本的稀缺和批评视野的狭窄、批评主流的漠视与批评力量的不足等问题。针对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现状,理论界应当进一步梳理研究中西方生态精神资源,确立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生态理论基点,注重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性转换,拓展生态批评的国际化视野,凝炼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话语,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为建设人类生态文明作出生态文学及其批评的贡献。

  • 标签: 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偏误
  • 简介:<正>我国古典诗歌以五七言为主。汉魏六朝唐宋之作品,各有其风格及特点。但在唐以前,律诗与绝句尚未定型,体裁未备。自宋以后,历代作者虽各有制作,各自成家,而大致不能越出唐、宋之范围。其间以时代风气之不同,作者好尚之各异,遂致分唐界宋,入主出奴,聚讼不休,在文学批评史上形成长期之争论。总结此长期之争论,就纵的方面而言,有助于了解南宋以来历代诗坛风尚之嬗变;就横的方面而言,则又可以了解唐、宋诗之特点,以及

  • 标签: 江西派 唐人 后村 唐宋诗之争 晚唐体 唐诗
  • 简介: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绪论中说:事实与虚构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以《伊里亚特》为例指出,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会发现其间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又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同《伊里亚特》相似到这种程度,它们不能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不确定性 《历史研究》 虚构 汤因比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