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批评之镜透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经典在俄罗斯的生成之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其经典生成之路十分曲折,而批评界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但远非友好的角色。由于创作的超前性、创新性和深刻性,更由于总是为穷人说话,作家生前很少得到批评界的理解和赞美,得到的更多是批判与不解。作家去世之后,评论界的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仍是褒贬不一,但已经开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等大家相提并论。苏联官方评论对作家先抑后扬,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正式确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作家的地位。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作家之一。

  • 标签: 批评 经典生成 超前性 创新性 深刻性
  • 简介:<正>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并不是文学新人,早在25年前他已步入文坛,但直到最近,他才成为苏联以及国外文学评论界特别注意的对象。他的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并被译成多种外文,仅在法国,近两年内就连续出版了他的六本书,目前尚无第二个当代俄罗斯作家能超过这一纪录。这位前些年一直居于“无名烈士墓”中,如今已成为苏联文坛代表作家的马卡宁有着怎样的成长道路,他

  • 标签: 代表作家 文学评论 题材 文学现象 作品 中篇小说
  • 简介:本文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弥补目前戏曲插图深入研究的欠缺。以昌吴兴刻本《牡丹亭》插图为例,讨论戏曲插图与剧本之间的联系。主要观点有:插图基本表现了剧本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并非完全按照剧本内容绘刻,增加了剧本中没有的植物、人物和山水园林等,体现出更深刻的含义,表现出插图作者对剧本的理解和表达。

  • 标签: 泰昌吴兴刻本《牡丹亭》插图 《牡丹亭》剧本 汤显祖 王文衡
  • 简介:囧》作为一部低投入高回报的喜剧片,其中的夸张和巧合艺术的运用,使人们享受了一道欢乐的盛宴。在喜剧电影中,夸张和巧合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形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夸张和巧合在喜剧片《囧》中的作用:塑造“接地气”的喜剧片艺术,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矛盾的夸大,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偶然的元素的集中和滚雪球效应,完善人物性格和特色。

  • 标签: 夸张 巧合 《泰囧》 喜剧
  • 简介:农历免年春节刚过,阳春三月,慵懒的你是否还想重温新春佳节带来的欢愉气氛?素有“世界上最爱过年国家”之称的泰国将在四月里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历新年“宋干节”。虽过西洋年,亦过中国年,但真正属于泰国人的传统新年则是每年4月13日起一连三天的宋干节,同时也被称作“泼水节”。

  • 标签: 传统 泰国 农历 新春佳节 宋干节 中国年
  • 简介:<正>华文学的寻根主题,在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新的特点。华作家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进程,致力于反映这一进程中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观念变比。在这方面,华女作家年腊梅的短篇小说《轻风吹在湄江上》不失为一篇佳作。它记述了一个颇为浪漫的故事:少年时代是青梅竹马的白子培和安巧娜,到五十年代初由于白子培回到中国升学,两人分开了。临别时他们相约,各自等待十年再相聚结婚。自那以后,书信逐渐减少以至最后杳无音讯。但安巧娜守约没有出嫁,她仍在待待白子培。白子培却在中国已有家庭并育有一男一女。寻根的事件就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小国辽阔

  • 标签: 泰华文学 子培 八十年代 湄江 主题 相聚结
  • 简介:中泰两国人民的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二千多年前便有过中国人到泰国的历史记载,此后世世代代交往绵延不断。到了明清两代,则已开始有中国人移居泰国;但大规模的移民,却集中在鸦片战争之后。据统计,从19世纪8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止,平均每年约有1万5千人南渡泰国。目前在泰国定居的华人已超过4百万人。

  • 标签: 文学历史 人南渡 十年 华文文学 华侨史 两个口号的论争
  • 简介:《人再囧途之囧》(以下简称《囧》)的票房奇迹来源于对观众消费心理需求的满足。观众观影的过程是一个观众无意识下通过角色上的心理代入对影片创造出来的情境加以体验的过程。导演徐峥如一个心理治疗师,给生活在都市水泥森林中的观众量身订制了一套式按摩+SPA+佛家顿悟全面心灵疗伤旅游方案,让观众经历由精神感悟(寺庙拜佛、布施)到处理好个人愿望与家庭幸福关系、祈愿健康(放飞孔明灯、为妈妈种一棵健康树)的心理暗示过程。因而《囧》的成功其实更应该看做是一部心理治疗片的成功。

  • 标签: 心理 角色代入 情景代入
  • 简介:大约三年前,在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我与诗人吉狄马加先生初次见面。这个享誉世界的诗歌节是他于2007年创办的。此次邀请了国内不少年轻的诗人翻译家,我也荣幸忝列其间。当他得知我一直在译介俄语诗歌,正着手翻译阿赫玛托娃诗全集时,便问我:你认为俄罗斯最优秀的诗人是谁?当我说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里施塔姆等几个名字时,他又问,你觉得马雅可夫斯基怎么样?他说出这个名字后,让我心中颇感意外。说实话,对马雅可夫斯基我是怀有偏见的,但出于礼貌,我回答,他1917年之前的早期诗作还是挺不错的。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吉狄马加 阿赫玛托娃 歌者 2007年 茨维塔耶娃
  • 简介: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是在荒凉的、被德国人占领的巴黎度完自己最后的人生时光的。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孤独的生活方式,纵使是在75岁这样的年纪他仍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每天早餐之前,他都是首先来到自己的工作室,不停地写啊,读啊,无休止地在

  • 标签: 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 思想家 评论家 艺术家 俄罗斯 《沙皇与革命》
  • 简介:在一次聚会上,一个以研究文学为职志的朋友,颇显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了他的一个重要发现:好的小说全都要写坏人的;偷情和杀人是小说的基本主题,而坏女人和杀人者则是小说里的主要形象。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伦理意义 人物 美好 杀人者 小说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形(以下简称"体系")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苏联。期间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和民主革命政治时期。"体系"自传入我国便为演员创作提供理论依托,它整套系统、规范、科学的训练方法直至今日仍不失培养、训练演员的利器;但,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在更迭,"体系"的技术格局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本文试从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戏剧美学的观点,以此来探讨摆脱体系"影子"的若干问题。

  • 标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技术探索 表演流派 戏剧美学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转型中迎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新的研究热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作家作品、传记、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被译成中文并出版,中国学者也纷纷从文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等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丰富性。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和“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中国的陀氏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新世纪十五年问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和组织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在与国际陀学界的比较中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陀恩妥耶夫斯基 中国译介与研究 新世纪 文化转型
  • 简介:《第三工厂》是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回忆录、散文体小说。作者在回溯自己经历的人生三座“工厂”之际流露出对新时期生活背景和文学现实的忧虑与怀疑。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潜在的系列母题意象的解读,揭示什氏借助书写历史及个人传记力争恢复作家艺术个性的文学理念,阐述其关于材料(内容)与形式、审美与非审美序列有机结合的形式主义美学纲领。

  • 标签: 散文体小说 《第三工厂》 传记 个性母题
  • 简介:<正>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早已得到了文艺学界的普遍赞誉。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心理分析艺术更使他在众多世界一流文学创作大师的行列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俄罗斯当代著名评论家弗里德连杰尔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对人的价值和心灵的艺术探讨,与俄国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即“心理现实主义”的说法。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心理现实主义 小说创作 现实主义作家 “小人物” 拉斯柯尔尼科夫
  • 简介:法国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孤独”为主题,尤其是在其自传体小说《孤独之酒》中。在这篇小说中,“孤独”包含三个层次:孤独成为一个问题;孤独是个体的一种生存方式;孤独是个体为自己“命名”的一种行为,即孤独兼具了自由和反抗两种元素。作家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孤独书写,以及她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对工业文明与人的异化、历史理性与个体生存以及女性发现“自我”的艰辛都进行了思考与追问。

  • 标签: 《孤独之酒》 女性成长小说 女性意识
  • 简介:摘要颜色词汇不仅有字面意思,还有背后的文化涵义。在认识颜色词汇的表面形象时还要从多角度来思考颜色词,从对方的角度来感受文化,结合对方的社会背景,民族特点等来思考,本文通过对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汉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 标签: 汉泰颜色词汇 文化内涵 影响 策略
  • 简介: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翟丰,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一行日前专程到上海,看望病中巴金,并向巴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开馆和江总书记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的情景。

  • 标签: 巴金 中国 作协 翟泰丰 文学
  • 简介:西方以诗写史,气势恢宏的希腊史诗奠立了西方诗歌的叙事传统;而东方以诗抒情,以诗经为代表的含蓄、委婉的吟咏,展现了东方诗学的抒情特征。虽然这种区分不能绝对,西方也抒情,东方也叙事,但东西方不同的诗歌美学却显而易见。以抒情为正宗的东方诗歌,总是在人类情感最深切微妙之处歌唱,力求以典丽、精雅的语言,从意境的描绘到意象的呈现,

  • 标签: 小诗 西方诗歌 抒情特征 磨坊 世界 叙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