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彝族人类影视片是彝族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的彝族人类摄影是在本世纪初出现。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始拍《凉山彝族》这部民族志影片,是为新中国影视人类的开创性工作。八十年代又拍摄出一些彝族人类片。今后彝族文化的更新和交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剧烈,因此拍摄彝族或彝区人类影视片的题材与日俱增。彝族人类影视片的拍摄将是一项任务繁重且前景广阔的工作。

  • 标签: 中国彝族 人类学 影视片
  • 简介:中国人类学者第一次聚集在一起讨论中国人类的定位与规范,部分学者表达了对人类学科与自己的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宣示了他们对学术伦理和学科规范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学科规范 学术伦理 中国人类学 世界人类学
  • 简介:靓圣和旅游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有异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文化人类的视角,透析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朝圣”是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而旅游则是一种现代精神文化的“朝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体验。

  • 标签: 朝圣 旅游 精神文化 生活方式
  • 简介: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促使哀牢归附东汉,东汉在哀牢分布区设置永昌郡,使中国与印度两个大国在地理上第一次相连接,所以哀牢分布区不但是中印两国最早的边贸区,还是中印两国的重要文化通道;哀牢地区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神奇的“九隆”神话,产出了丰富的物品,因此哀牢人物质文明发达,人口众多;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哀牢社会政治结构合理稳定.对周边民族有包容性,对东南亚僚、掸、泰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过积极贡献。

  • 标签: 哀牢人 哀牢国 永昌郡 东汉王朝
  • 简介:“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正是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周作人对西方文化人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他独特的知识体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富于穿透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文化人类的学科滋养,正是文化人类使周作人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跟整个20世纪的“人”的觉醒与解放运动完成了精神呼应,它同时也垫高了周作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观照视点,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标签: 周作人 文化人类学 文明 野蛮 国民性
  • 简介:音乐人类进行田野调查,可反映出音乐人类思维范式的变化。音乐人类田野工作既是资料的搜集,又是典型的特定范式进行的理论生成活动,不同的田野调查会因其所遵循范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田野调查是音乐人类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途径,也是音乐人类理论架构的源泉。

  • 标签: 音乐人类学 田野调查 理论反思
  • 简介:弗里德曼范式是中国宗族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在反思、批判这一理论范式的过程中,学者们不仅质疑了其所关注的祀产要素的核心作用,也尝试从地方化聚居、文化族谱等角度重新解读中国宗族。本文梳理人类中国宗族研究的理论流变,反思已有的研究局限,认为各类仪式性互动对宗族的构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理解中国宗族的关键要素。并从仪式入手探讨中国宗族组织的学术路径,旨在对当代中国宗族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有所贡献。

  • 标签: 弗里德曼范式 中国宗族 仪式
  • 简介:拉斯科洞窟壁画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初艺术痕迹。之所以有这样出色的艺术,是因为"流动性心性"开始在生命体内自由流转,赋予了人类妄想的幻想界和超越日常的能量,它是一种"对称性逻辑",是连接艺术人类的共通因子。人类的心性是"非对称性逻辑"与"对称性逻辑"两个层面的结合体,自新人类诞生以来,我们要借助"对称性逻辑"探究构成自身本质的存在。人类可以说是作为洞窟中进行的神秘性、"超越性探求"的实践而萌芽的,继"对称性人类"的提出之后,探究现代人类社会本质的"流动性心性"和按照"对称性逻辑"运作的"无意识"机能,便成为艺术人类的使命。艺术人类如若将"流动之心"重新定位成基石,将会重焕活力。

  • 标签: 流动性心性 对称性逻辑 非对称性逻辑 艺术人类学
  • 简介:<正>一民族史是研究各个民族的族属渊源、民族形成、文化、各民族间的关系及一切制度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而“人类”(Anthropology)这个字的原意,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类本身的来历、演变、发展。这和民族史研究的对象是很近似的。在十九世纪人类开始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时,只限于研究“人及人种的学问”,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德国人类家把它认为是“博物的一个分科”。在这时,人类似乎与民族史关系不大。后来,人类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了,除了研究人类种属及其演变

  • 标签: 人类学家 民族史研究 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 十九世纪 文献资料
  • 简介:客家作为生活在以闽粤赣三角地区为大本营的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族群,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古老的客方言、广泛分布的围龙屋、土楼民居建筑、崇文重教的传统美德、重祖先、敬鬼神的文化遗风等引起了历史学、人类、语言、建筑、美术、音乐等诸领域的学者的极大兴趣。然而检阅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客家地区的武术文化的研究却十分滞后,至今少有人问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客家地区的武术无足轻重,根本不值一提,更不用说研究了。因为在客家地区的习武之风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客人多精技击,传自少林真派。每至冬月农暇,相率联系拳脚、刀剑、矛挺之术。即古人‘农隙讲武’之意也。”而且客家地区的武术流派众多,在中华武术的“大森林”中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地位。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根据自己收集到的客家地区的口碑材料,结合地方文献资料,拟对客家地区的武术文化作一初浅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 标签: 客家地区 武术文化 历史人类学 地方文献资料 文化内涵 民居建筑
  • 简介:本文根据国内外影视人类历史和理论并联系影视人类新的认识和实践,从人类理论阐述和影片的定位入手,对人类的影视表现作品从保存到展现变迁进程进行了梳理并探讨其原因,认为民族志电影“科学”、“客观”、“真实”并非是绝对,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在“科学”、“客观”、“真实”为取向的传统民族志话语下“合理的存在”的结果,这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国有着共同的表现。随着民族志对传统书写民族志所谓的“科学典范”的质疑,携带被研究者声音和对话的“开放”的民族志作品出现有助于当代民族电影摆脱“科学”的禁锢。不同于文字作品,民族志电影作为人类的影视表现形式,是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本文提出展现是人类用“形象化语言”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并具体阐述了民族志影片的新定位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 标签: 影视人类学 客观 真实 保存 文本 展现
  • 简介:人类坚持"一切人类社会皆有其法律制度"的理论,打破了在国家结构中探讨权力与秩序的传统研究方法.在无国家的人类群体或与国家联系不甚紧密的底层民众中,由公众授权产生的民间权威是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政治权力的出现,这种公众权力因受挤压而凸显出由强渐弱的变迁态势,从而使民间社会表现出单一式、双重式和黏合式的秩序重建家园模式.

  • 标签: 人类学 权力 权威 秩序
  • 简介:内蒙古草原牧区属于干旱草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近年来正在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无论属于西部沙化地区的鄂尔多斯市,还是属于中部典型草原地区的锡林郭勒盟等干旱牧区都在推行城镇化进程。推行城镇化进程的目的是以生态恢复为前提,使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早日享受更舒适的、更便利的城市生活,使他们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但是我们从生态人类的视角审视干旱草原地区的人地关系史时,发现这里推行城市化建设并不只是当代人的所为。辽金元等历代王朝也曾建设过大型都市。但由于诸多生态因素的限制,元上都等曾经的草原都城变成了“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通过分析元上都遗址的生态环境条件,强调今天以城镇化为主导的干旱草原牧区发展模式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因素的生态人类观点。

  • 标签: 城镇化 元上都 生态因素
  • 简介:医学的文化人类研究,其核心在于医学可以开启一扇了解当地文化经验与日常生活的窗户,包括鲜活的身体生命、日常生活、本地人的历史意识等。同时医疗的重要性在于医者必须干预真实的生命,而这些生命一定带有形形色色的特征及其各色各样的不适。知识存在于社会中,追踪“社会中的知识的生命”,可以为人类和人文科学乃至注重实践的医疗相关人员提出许多有趣的哲学和实践层面的问题。

  • 标签: 医学 民族医药 文化人类学 民族志
  • 简介:人类最大特点就是如何用分群的方法、分类的角度,而不是个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整个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调查研究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注重质的研究,也要擅长使用量的研究方法。但是最为重要的,人类研究还应该加强概念提炼。以往的人类研究都是描述太多,而提炼太少。中国的人类研究需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 标签: 人类学 概念提炼 调查研究
  • 简介:2008年是多事之秋的一年,也是有史以来,中国首次向全世界公开展示自己文化形象的一年。在座的各位都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作为学者,我们没有其他奢望,唯一想做的就是从人类跨学科的视野将中国文化展示或书写出来。人类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看上去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它应该从苏格拉底开始,其前身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中那句古老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尽管国外人类界不断革新,但中国人类研究目前基本上还是在沿袭凌纯声、费孝通先生的路数。我们没有资格来评价这些大师,但觉得这种研究范式存在一些问题。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中国文化 第四届年会 学术总结 符号经济 “认识你自己”
  • 简介:人类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学术研究中的跨学科探索已成为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研究者意识到多学科视野的整合有助于学术的整体现照.音乐教育也不例外。本文旨在探讨音乐教育人类观念与方法的借鉴与应用,择取几点加以论述,以表达笔者对该论题的部分思考。

  • 标签: 音乐教育学 人类学 文化 局内人局外人
  • 简介:纳日碧力戈教授认为,在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即少数民族主体性的缺失与研究单位弹性的缺乏。如何科学地制定双语教育政策,纳日碧力戈教授建议:第一,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加强平等的生命体之间的对话;第二,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有’而能‘超越”’的思想处理生命体之间的平等性和族群之间的差异性;第三,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通过领会语言人类中“符号”和“指号”之间的关系来处理大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第四,借鉴解释人类家格尔茨的“modelfor”和“modelof”的观点确立少数民族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性。

  • 标签: 双语教育政策 少数民族 生命体 主体性
  • 简介:本文从文化人类与哲学人类的视角,论述巴赫金的审美人类思想的独特价值,主要包括从神话到小说体裁、从原始生存到文学狂欢以及审美人类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文指出,其审美人类思想挖掘了民间文化的巨大力量。从而建构了文本与文化、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的中介机制。

  • 标签: 巴赫金 审美人类学 小说体裁 狂欢
  • 简介:神农代表着一个氏族,她源于距今9000年左右古武陵地区的农耕部落。古武陵地区有适宜上古人类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有远至200万年前的建始人类遗址,近至7000-8000年前的洪江高庙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绵延不断。这一带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地,中国历法的起源之地、中国最早最大的部落遗址和城市遗址所在地,中草药药源地和中国最早文字发源地,这些依据表明,古武陵地区是我国上古时代神农氏族的发源地。

  • 标签: 神农氏族 发源地 武陵地区 炎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