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世界的一个基本假定,其主要观点是“天地人宇宙万物乃以息息相通的有机整体”。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天人合一”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对这些不同的历史形态做多维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和技术语境对此进行创造性转化,不仅可能使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智慧的时代特征,而且还可以使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确立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基点。

  • 标签: 天人合一 现代价值 历史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历史发展 社会文明进步
  • 简介:<正>"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中研究"天道"和"人道"融合的经典学说。最初由战国的思想家子思和孟子提出,后由汉儒董仲舒将其完善。他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高论,传颂历代,仍魅力不减。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一学说从根本上点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精神实质涵盖了"人"所活动的一切领域。贵为"人"者,其实身价卑微。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排

  • 标签: 道法自然 天人之际 法天 人与自然 人法 子思
  • 简介:苟学的归结点在天下之治,其根本则在于统合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的礼义之道。因此,礼在苟子的思想中无疑占有根基性的地位,其全部思想均由之展开,本文试图从礼论的角度重新思考,厘清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的苟子天人关系思想。苟学主张一种“本体宇宙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由之说明礼的价值根源的问题,通过哲学史的分析,更可见出,此一观念经由汉唐以至宋明的内在发展脉络;同时,苟学中亦包涵有圣人法天、则道进而达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之同于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常所谓的“天人之分”则是苟子对“天志”等原始宗教观念的回应,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为的重要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无内在冲突。与孔孟等其他儒家相同,苟子天人相分的观念是在个体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的制约性方面凸现出来的,通过时遇、命等观念的分析,可以极为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 标签: 天人之分 天人合一
  • 简介: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途径是从技术层面寻求方法,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文章概述了我国当前水环境现状,分析了水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及其同人类思维模式的关系,并基于思维模式同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解决水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得出了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科学技术的运用是解决水环境问题根本措施的结论。

  • 标签: 水环境 水体污染 科学技术 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
  • 简介: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给现代环境伦理学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表现为对自然界系统性、规律性及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现代环境伦理学价值维度的思考,对于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科学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

  • 标签: 天人合一 环境伦理学 和谐 道德关怀
  • 简介:三代之世,“巫史不分”;星变灾荒,乃祝史份内事,上古“天学”实为中国史学原型。文字盛世之后,史以文存,渐成“文史不分”之新景。同时,经学独尊,史附于经,天人之事,悉数归入谶纬神学;汉唐学术,尽为“经史不分”之多重演绎。唐宋以降,中国学术转向“内在”,天人关系又转手沦为宋明理学之专利,史学“义理化”,无所幸免。迄于近世,史学“科学化”,专注阶级关系,罕究天人,既成“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又见“政史不分”、“财史不分”等怪象纷纭。所以,承继绝学,21世纪中国史学走向大众化,理当基于“人学”成就,深治灾害史,重整“天学”,回归天人传统。

  • 标签: 史学 灾害史 天人关系
  • 简介:中国绘画艺术是彰显数千年华夏文明历史的文化精粹,它强调生命的活力,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而"天人同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调谐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的特征是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并无绝对的分歧,"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和谐。换言之,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以达求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这也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情趣。

  • 标签: 中国绘画 天人同构 生命理念 审美悟化
  • 简介:刘一明是清代著名道教理论家,他在继承道教天人关系论、天人合一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其理论水平较其前人更高,把道教天人合一论推进了一步。本文从天人同根同源、同一演化次第及天人同素同构等方面分析了刘一明天人合一论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天人合一论的思维模式及实质进行了剖析。

  • 标签: 天人合一思想 刘一明 天人合一论 天人关系论 基本模式 理论水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刘国能前辈的《档案》是一部颇具可读性的好书。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一档案人生、档案业务、世界档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著者将书名定为《档案》发人深省,大概是为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积累下来,从而对档案领域的人与事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思考,就如同著者在后语中所述:“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大基本要素。

  • 标签: 档案学 研究生 《档案观》 刘国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03
  • 简介:天人合一思想有自然本体的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伦理本位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两层含义。从生成、构成、规律性认知三个方面阐述天人合一的本体意义,即天地合气生人、人与天地自然同体同构、人与天地自然存在通应关系;并对儒、道、理、医各家各派的思想作了比较,强调中医学参与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其在生成、构成与规律性认知上的深刻把握和独特创新,是其他各家难以比拟的。

  • 标签: 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 天人同构 比较学研究
  • 简介:《青铜葵花》是曹文轩于2005年4月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青铜葵花"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它具有多重、深厚的文化内涵。借助它,作家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社会、艺术的思考。小说的深度模式就隐藏在这个意象的背后。它又是小说的内在线索,借助它,将小说讲述的自然的故事、人的故

  • 标签: 青铜 深度模式 太阳 长篇小说 意象 作家
  • 简介: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里去呢?是人“合”天,还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张“合”到“天”即大自然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自然中心论”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儒家主张“合”到“人”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人类中心论”的理念,有的把“自然”理解为与人合一的“自然”,有的则理解为与人对立的“自然”。儒家对处于本位和中心地位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所说的人指抽象的泛爱的“仁人”,而他的一些传人们又多半把这种“仁人”加以改制,蜕变为“官人”,“天人合一”即要“合”到“天子”、“君主”或“皇帝”那里去,所谓“朕即国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和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标签: “天人合一”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辩证 科学 以人为本 “自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7-05
  • 简介:在王岱舆那里,天是与地相对应的一自然存在,其在宇宙中的位置,虽很重要,却不显赫。人却不然,他认为,人在宇宙中地位显赫,为万物之灵。对于天人关系,提出三个基本的判断,即天人同源、天人相依及天人相通。立足于人,却又不轻视天是王岱舆天人关系思想的一大特点。王岱舆的天人关系体现出他深刻的伊斯兰文化认同的立场。

  • 标签: 王岱舆 天人关系 文化认同
  • 简介:徽州作为一个有着独特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的地方,其徽派古建筑群充分地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图形能有效的传达含义,形成受众对于设计形式及其观念的合理理解,解读出图形并作出一定反馈。针对徽派建筑进行图形设计便是由建筑元素转化成符号图形来传达“天人合一”的理念,以传播徽州浓厚的社会文化,充实人类的物质空间,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极具东方人文特色的精神世界,华夏子民有责任将之传承下去。

  • 标签: 天人合一 徽州建筑 图形设计
  • 简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 标签: 天人合一 理想境界 生态意义
  • 简介:在我的分类中,台湾地区的推理读者如果自80年代起算,约莫可以分为三个世代。首先当然是围绕着1984年创刊的《推理》杂志(台湾地区的推理类杂志,现已停刊)的“纸本世代”;到了1996年,步入网络时代,推理读者的互动场域也转移到网络上,于是迎来了以BBS为交流核心的“拨接世代”;在21世纪时则转为以博客与网站为主的“宽带世代”。

  • 标签: 《推理》 杀人事件 台湾地区 网络时代 80年代 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