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脑卒中病因、机械取栓过程、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导管吸栓并成功取出血栓及行病理检查的13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按照血栓标本的主要成分分成红细胞为主组与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2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资料的差异,以及分析血栓标本中红细胞浸润程度(红细胞占比)、纤维蛋白浸润程度(纤维蛋白占比)与手术时间的相关。结果血栓标本的成分主要为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59例患者的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管成功开通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红细胞为主组比较,纤维蛋白为主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明显更高(54.2% vs. 77.2%),取栓次数明显更多[2(1,2)次vs. 3(2,4)次],手术时间明显更长[45(30,60) min vs. 80(60,90) min],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者比例明显更低(62.7% vs. 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手术时间长短与红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0.562,P=0.005),与纤维蛋白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67,P=0.010)。结论不同的血栓成分提示脑卒中病因可能不同,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取栓相对容易,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 血栓成分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感染后闭塞细支气管(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PIBO)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严重的、以不可逆小气道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发生PIBO最常见的原因,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急性细支气管控制后出现反复或持续咳嗽、喘息、气促、运动不耐受、低氧、肺部湿啰音,并持续6周以上。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肺功能和高分辨率CT检查。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以经验治疗为主。大多数患儿预后不良,少部分患儿可通过早期诊断及干预取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儿童 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高危因素 治疗
  • 简介:老年脉管,临床遇到4例。1例未溃成疮,7副药后痛止,疼痛复作,又服7副。第2例87岁,右脚外髁部溃疡成疮,疮口约3.5cm×3.5cm,虽拄双杖,步履历艰难。治疗4月,疮口愈合。第3例右脚内孤拐处溃疡成疮,服药4副,夜能安睡,不戒烟,疼痛加剧。三诊时不相信疮口能愈,未再诊。第4例右脚截肢安装假肢,

  • 标签: 脉管炎 疮口 CM 外髁 治愈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感染后闭塞细支气管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式,从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我调查的感染后闭塞细支气管儿童患者中选出15例,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胸腔影像学检查结果、肺部功能、CT检查情况、转归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具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为主,患者的发病时间从4周至18周不等,平均病程为(11.27±2.18)周。患者的双侧肺叶均具有湿罗音和喘鸣音,并伴有呼吸急促症状,在X线检查下有2例患者肺部呈磨玻璃斑块阴影,在CT下具有阴影的共有14例,其中支气管比增厚共5例。患者均表现为阻塞支气管功能障碍,14例患者血氧分压明显降低。患者均采用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无效,应用激素进行治疗,其中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6例患者明显缓解,1例患者无疗效。结论通常情况下感染后闭塞细支气管患者均会出现慢性肺炎病症,并且双侧肺部具有喘鸣音,采用气管舒张剂已经无法有效治疗,肺通气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可以使用激素进行治疗。

  • 标签: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感染后 临床特征 肺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闭塞细支气管是与小气道炎症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阻塞肺疾病.赵坤教授认为,本病多为阳虚为本、痰瘀为标之本虚标实证;治疗上强调分期论治初期,首倡先期论治;中期,化痰祛瘀为法;后期,扶阳固本为要,临证多能验效.

  • 标签: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麻黄附子细辛汤 扶阳固本 儿童
  • 简介:儿童闭塞细支气管(bronchiolitisobliterans,B0)发病率逐年增加,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BO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咳嗽、气促、喘息,肺功能以不可逆的小气道阻塞为特点;HRCT上表现为“马赛克灌注”、细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壁增厚、空气潴留征等;病理上以小气道及其周围慢性改变、纤维化为特征。BO的诊断很少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而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及HRCT作出临床诊断。其中,HRCT具有无创、可重复性的优势,对BO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随访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细支气管炎 闭塞性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的血栓强化(TE)特征及血栓渗透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卒中心源性血栓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小于12 h的9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TOAST标准将患者按血栓来源不同分为心源性血栓(CE)组4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LAA)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CT平扫和CT血管成像,并对患者的血栓渗透血栓CT值的增加值(TAI)、血栓孔隙率(ε)]及TE特征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²检验对2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心源性血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TAI、ε、TE及logistic模型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卒中心源性血栓的价值。结果CE组与LAA组患者性别、房颤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TAI、ε、TE特征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TAI(OR=1.300,95%CI 1.147~1.473,P<0.001)、高血压史(OR=0.116,95%CI 0.025~0.535,P=0.006)、基线NIHSS(OR=1.165,95%CI 1.040~1.304,P=0.008)是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卒中心源性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ogistic模型预测心源性血栓的AUC最大,为0.907(95%CI 0.848~0.966);TE特征阳性预测心源性血栓的灵敏度最高,为90.7%。结论基于CT的TE特征及血栓渗透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卒中心源性血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卒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源性血栓 渗透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逃逸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及血栓逃逸与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MT)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卒中中心行MT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参数及90 d预后等数据。采用单、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引起血栓逃逸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栓逃逸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本次入组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302例,年龄(68.8±11.0)岁,男性166例(占55.0%)。共有80例(26.5%)发生血栓逃逸,其中60例为血栓近端逃逸,占总逃逸数量的75.0%。心源性卒中(心源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OR=2.722,95%CI 1.367~5.418,P=0.004)和血栓负荷指数(OR=0.849,95%CI 0.745~0.968,P=0.015)是发生血栓逃逸的独立危险因素。近端血栓逃逸(近端血栓逃逸比无血栓逃逸OR=2.822,95%CI 1.220~6.528,P=0.015)是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远端血栓逃逸对90 d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MT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中,心源性卒中及血栓负荷指数评分较低是发生血栓逃逸的独立预测因素。近端血栓逃逸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干预意义。

  • 标签: 血栓栓塞 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机械取栓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病毒肺炎后闭塞细支气管(BO)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腺病毒肺炎患儿,按是否发展为BO分为BO组与非BO组,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腺病毒肺炎住院患儿共266例,发展为BO的患儿37例(13.9%)。BO组年龄小于非B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8.0,17.5)月龄比32.0(13.0,48.0)月龄,P<0.001];BO组早产儿比例[10.8%(4/37例)比3.1%(7/229例),P=0.028]、有基础疾病的比例[21.6%(8/37例)比4.4%(10/229例),P<0.001]、有过敏性疾病的比例[35.1%(13/37例)比20.1%(46/229例),P=0.041]高于非B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组热程较非BO组长[10(4.0,13.5) d比6(4.0,9.0) d,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组出现喘息、气促、低氧血症症状患儿多于非BO组[81.1%(30/37例)比27.9%(64/229例),P<0.001;64.9%(24/37例)比5.7%(13/229例),P<0.001;59.5%(22/37例)比6.6%(15/229例),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G水平、CD3-CD19+淋巴百分比高于非BO组[(364±104)×109/L比(297±105)×109/L,P=0.001;6.74(4.92,10.16) g/L比5.93(1.00,8.04) g/L,P=0.016;(33.5±15.3)%比(26.1±10.2)%,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组CD3+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非BO组[(29.1±8.0)%比(32.5±9.4)%,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组混合细菌感染比例高于非BO组[37.8%(14/37)比16.6%(38/229),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26个月、合并基础疾病、早产史、病程中出现喘息、气促、低氧血症为腺病毒肺炎后B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08、30.667、7.558、3.909、8.842、8.607,均P<0.05)。结论年龄<26个月、有早产史、合并基础疾病、表现为喘息、气促及低氧血症是腺病毒肺炎后BO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临床上患儿符合上述表现时,需尽早行高分辨CT明确是否发生BO。

  • 标签: 腺病毒肺炎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腺病毒肺炎是一种相对严重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部分会发展为闭塞细支气管。该病是小气道上皮炎症损伤和异常修复导致的慢性气流受限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对预后有益。现就腺病毒肺炎并闭塞细支气管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腺病毒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闭塞细支气管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闭塞细支气管患儿6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化痰、止咳等常规药物治疗。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研究组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两组患儿喘息控制得分、临床表现得分、气喘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喘息控制及临床表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气喘及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66.7%),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闭塞细支气管患儿实施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临床表现,降低气喘及感染发生率,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儿童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临床特征 转归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机械血栓切除(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T)与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桥接MT(IVT+MT)治疗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栓负荷评分≤6分并接受血管内治疗(MT或IVT+M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对直接MT组与IVT+MT组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情况、临床转归、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在卒中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115例,年龄(65.4±12.0)岁,男性70例(60.9%);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8.0(14.0~22.0)分;直接MT组70例(60.9%),IVT+MT组45例(39.1%);49例(42.6%)转归良好,66例(57.4%)转归不良。直接MT组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210(130~255)min对230(187~268)min;Z=-1.982,P=0.047]和发病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283(228~358)min对320(268~385)min;Z=-2.017,P=0.044]显著短于IVT+MT组,但血管成功再通率(84.4%对81.4%;χ2=0.173,P=0.677)、术后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6.7%对7.1%;P=1.000)以及90 d转归良好率(40.0%对44.3%;χ2=0.206,P=0.650)与IVT+MT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尽管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7.1)d对(10.6±6.6)d;t=1.128,P=0.262],但直接MT组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IVT+MT组[80 328(63 214~101 136)CNY对88 517(68 001~115 590)CNY;Z=-1.972,P=0.04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062;P=0.019]、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117,95% CI 1.029~1.213;P=0.008)和基线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较低(OR 0.189,95% CI 0.056~0.641;P=0.008)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而血管内治疗方式与转归无独立相关。结论对于高血栓负荷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直接MT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临床转归良好率与IVT+MT相当,但花费更少。因此,直接MT可能是治疗高血栓负荷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的更好选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颅内血栓形成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对比分析血栓抽吸与支架取栓在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中的有效与安全。方法回顾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行急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33例患者资料,其中17例行支架取栓,16例行血栓抽吸,主要观察指标为闭塞血管再通率(mTICI 2b级以上),次要观察指标为血管再通时间(股动脉穿刺到再通时间)、远期良好预后率(3月后mRS评分0~2分)、血栓逃逸率、需补救措施率、出血率、死亡率等,采用t检验对不同手术手术时间的差异进行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手术方式定性结果的差异性进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NHIS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血栓抽吸组(13分,2~23分),取栓组(11分,3~19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抽吸治疗闭塞血管开通率(mTICI 2b级以上)为87.5%(14/16),支架取栓治疗闭塞血管开通率(mTICI 2b级以上)为70.6%(12/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P>0.01)。两种手术方式在血管开通时间、远期良好预后率、血栓逃逸率、需补救措施率、出血率及死亡率之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支架取栓,血栓抽吸技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是有效的和安全的。但仍然需要大样本的研究去进一步验证血栓抽吸技术的疗效与安全

  • 标签: 血栓抽吸 支架取栓 疗效性 安全性 血管再通率
  • 简介:摘要闭塞细支气管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病理表现重,预后差,西医治疗无确切方案,疗效欠佳,导师赵坤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提出了BO窗口期的概念,主张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患者,此理念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BO 窗口期 辨证论治 儿童
  • 简介:闭塞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常合并有其它疾病.目前早期诊断率还比较低,使部分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1].现将笔者临床所见26例漏诊患者治疗及漏诊原因分析如下.

  • 标签: 闭塞性动脉硬化 老年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溶栓再通技术,能缩短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恢复脑的正常功能。闭塞脑梗塞是因为栓塞或血液动力学改变减少血运而发生卒中,多与颅外段动脉狭窄有关。方法据临床统计,发病6h内,脑血管造影显示,约90%病人可发现与症状相关的动脉狭窄部位。通过对21例闭塞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实践,从护理学角度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进行讨论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护理工作在该项技术的实施中至关重要。结论更多的闭塞脑梗塞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治疗组。

  • 标签: 急性闭塞性脑梗塞 介入溶栓术 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