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期精细化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DSA检查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DSA期护理,观察组采取精细化护理模式,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等对比指标均表现更优,数据表现出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进行DSA检查的患者实施围期精细化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脑血管造影术 围术期 精细化护理 方案构建 方案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和Willis环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可疑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患者43例,分别行3D-DSA和二维数字血管造影(2D-DSA)检查。运用容积再现显示法对3D-DSA的检测数据进行重建。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法对动脉瘤的检出情况和Willis环变异情况的差异。结果3D-DSA对IA的检出率高于2D-DSA(P〈0.01);其中前者对瘤径小于5mm的IA的检出率高于后者(P〈0.01);对于瘤径大于5mm的IA,两者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3D-DSA和2D-DSA对于囊状I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叶状棱形IA,前者的检出率高于后者(P〈0.01)。IA患者中,Willis前环的变异率高于后环,A1优势症左侧多于右侧;3D-DSA对于Willis环变异和A1优势症的检出率均高于2D-DSA(P〈0.05)。结论3D-DSA可更加准确地对微小和形态复杂的IA进行诊断,且对于IA患者的早期风险评估更有价值。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人文关怀对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 2021年3月至 2021年12月在我院拟行脑血管造影的 112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 例)和对照组(56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干预后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前后 SAS 评分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干预后 S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0 级和Ⅰ级总发生率为 64.2%(36/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9.3%(2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对脑血管造影患者具有缓和、降低术前焦虑情绪的作用,值得在护理工作中开展。

  • 标签: 人文关怀 护理干预 脑血管造影术 焦虑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60例为行脑血管造影诊疗的脑梗死患者,并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针对性护理干预,并进行护理效果的组间对照分析,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结果 干预后HAMA及NIHSS评分B组均低于A组,护理满意度B组高于A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有助于稳定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并提升脑血管造影诊疗质量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缺失情况,有助于疾病预后水平的提升。

  • 标签: 脑梗死 脑血管造影术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全脑灌注联合血管造影诊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选取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均接受常规CT扫描,CT全脑灌注,血管造影,观察检查结果。结果:常规CT扫描中仅25例患者发现了脑梗死,而联合诊断检出了全部脑梗死患者,且能明确疾病类型,包括颈内动脉狭窄2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颈内动脉闭塞5例。结论:CT全脑灌注可以及时显示出脑梗死患者的缺血部位,血管造影可以显出病变血管的范围,两种手段联合应用,可以更高效地检出疾病。

  • 标签: CT全脑灌注 血管造影术 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脑血管造影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  筛选2021年5月1日——2022年4月30日,在我院神经内科实施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12例作为参与者纳入研究。并以护理方式的差异性作为分组标准,将其分成两组,即参照组(56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与研究组(56例,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比对两种方式的最终疗效。结果  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SAS与SDS评分更低;且研究组未出现并发症,参照组发生3例,占比5.36%。结论  手术前后为神经内科脑血管造影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在尽快为其缓解症状的同时,有效减少并发疾病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血管造影术 手术前后 整体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神经内科脑血管造影患者围期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将我院神经内科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首次接受脑血管造影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观察不同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血管 血管造影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脑血管造影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2020~2023年度住院病人60例,对其术后并发症的成因及防治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在进行脑血管造影的过程中,有7位病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4位是穿刺部位的皮下血肿,1位是血管痉挛, 1位是消化道的反应,1位是尿潴留。结论:尽管全脑血管造影是一项侵入性操作,但是,如果术前充分评价,规范操作,术后仔细观察,则其中的副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 标签: 全脑血管造影术 并发症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与数字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脑缺血症状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3D-TOF-MRA诊断,观察组DSA诊断,对比两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一致性。结果:两组平均狭窄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3D-TOF-MRA对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与DSA诊断结果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3D-TOF-MRA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上与DSA有良好的一致性,可明确狭窄部位及程度,具有无创性,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筛查。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3D-TOF-MRA DS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数字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价值。方法:择120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行静脉溶栓)、观察组(行数字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脑神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管收缩期峰流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溶栓术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神经功能评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模块化健康教育模式在全脑血管造影患者围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96例脑血管造影诊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围期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围期采用模块化健康教育模式实施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水平、疾病认知水平、治疗依从性、图像成像质量、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脑血管造影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模块化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减轻患者围期的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模块化教育模式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疾病认知水平 治疗依从性 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 标签: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摄影术 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血管造影后患者的护理方法,探讨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30例行脑血管造影患者,并对术后患者实施基础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与护理等措施。并对术后患者经过护理后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经过脑血管造影后,动脉瘤术后采用脑血管造影复查25例,脑血管造影后并发症4例,其中血肿2例,深静脉心栓2例。通过热敷50%硫酸镁等针对性的护理,症状显著消失,其满意度100%。结论对脑血管造影后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脑血管造影术 护理 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数字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胃肠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确诊收治的胃肠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共计10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纳入50例,研究组纳入50例。两组均应用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期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并发性症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围期并发性症状总发生率为6.0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胃肠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经数字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的过程当中,实施系统全面的围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有积极价值,值得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造影是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的方法。可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阻塞病变的位置、程度和范围,是检查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也可以为冠心病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但由于该项技术是一项有创操作,对病人的心理、生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做好对病人的护理,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病可能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尤为重要。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6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于术前、术后进行精心护理,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检查,术后发生皮下血肿3例,均治愈。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术前进行精心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提高冠状动脉造影后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阴道输卵管超声造影与X线输卵管造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不孕症患者(输卵管100条)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25例(输卵管50条)。观察组接受经阴道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对照组接受X线输卵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在诊断输卵管阻塞率、通畅率、不通畅率方面,观察组分别为90.0%、96.0%、92.0%较对照组78.0%、78.0%、80.0%均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为8.0%较对照组20.0%明显较低,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阴道输卵管超声造影与X线输卵管造影相比诊断效果更佳,即在诊断不孕症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操作便捷,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经阴道输卵管超声造影术 X线输卵管造影术 临床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措施在神经内科脑血管造影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脑血管造影患者(10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以护理方式为依据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予以对照组患者(52例)行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患者(53例)行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4%(50/5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40/52),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可见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脑血管造影围手术期间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血管造影术 围手术期 综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