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7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描述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阐释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路径。但是,要深刻理解其中的伟大思想,必须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运用整体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握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与过程特点的内在关联,才能体会到它的当代意义。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能够自由自主活动的“自由人联合体”。然而这是要通过社会关系的革命和不断变革来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复杂而又神奇的、不怕牺牲的接力奋斗的共产主义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社会形态是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奔向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的不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实践。

  • 标签: 自由人联合体 社会基本矛盾 现实运动
  • 简介: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等重要思想,都为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 简介:<正>在中国,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问题,首先面临的必是一个巨大而明确的意识形态语境问题。7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对一种外来思想的传播,到与中国革命的时代要求密切关联的理论雏形初现,再到社会和文化巨变时期由思想解放带来巨大的理论反思热情,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种相当自觉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中。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意味着一种意识形态压力,一种现实的制度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常常不是作为一种理论任务,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我陈述而出现。因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意识形态话语 理论任务 思想解放 美学界 语境问题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强烈的立场与理论建构的诉求。《手稿》展现的是马克思对不同理论的选用与扬弃,反映的是马克思力求建构一种工人人学理论的努力过程。马克思出于其工人立场的需要,引入异化劳动理论,否定了国民经济学的私欲逻辑。《手稿》中的人本主义价值体系并非“价值悬设”,而是因引入异化劳动理论带来的、必须完成的“价值建设”。对思辨哲学进行批判,否定精神的主体性地位,代之以感性实践的人的主体地位,同样是出于建构工人人学的立场需要。

  • 标签: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工人立场 人学
  • 简介:在马克思之前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社会有机体学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从实践出发去看待和研究社会有机体,对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了既唯物又辩证的阐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实现了对历史上有关社会有机体学说的变革和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 变革 思想
  • 简介:面对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世界,高等学校必须紧跟时代脉搏,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时代需要。而弘扬批判思维、培育创新意识则是改革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立足于时代高度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创新意识 高等学校教育理念
  • 简介:中国的现代化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信仰危机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专家称之为“现代化的弊端”。如何克服现代化的弊端,屏弃对美国的现代化模式的一味摹仿,使中国走一条追求“共同福祉”的可持续的后现代化之路?这是许多中外思想家和有识之士一直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现代化发展 后现代化 研讨会综述 中国 国际学术 现代思维
  • 简介: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内容极为丰富,思想非常深刻,是在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意见,吸取各方面智慧,深入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综观讲话,主题是党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主线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主旨是立足现实,面对未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

  • 标签: 阶级基础 党的先进性 群众基础 党内 总揽全局 江泽民同志
  • 简介:文章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做一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 简介:各种现代性问题本质上根源于社会不和谐。西方社会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应对现代困境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根本上解决现代难题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和西方的应对理论相比,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标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性
  • 简介:<正>为了回答曾簇林教授《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再说》一文对我的批评,我最近撰写了《三论"美的规律"及其客观性问题》与其再商榷;但当时文章还未及发表,就看到了她又一篇批评我的长文《三说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并致朱立元同志》(以下简称《三说》)。仔细拜读了她的文章,觉得新意不多,基本上是对她前一篇文章《再说》的复述,只是论述更为繁琐、庞杂些,逻辑也似乎更为混乱些。本不拟另写文章回应,但考虑到:第一,来而不往非礼也,曾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我,我若置之不理,有拂她的苦心;第二,《三说》毕竟在论述

  • 标签: 本体论问题 曾先生 林教授 实践范畴 朱立元 存在和思维
  • 简介: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多样的历史维度。首先,从理论内涵角度看,实践存在论美学继承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维度,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当代西方美学的历史联系;其次。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历史角度看,实践存在论美学克服了传统实践美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缺陷,从主客对立的反映论美学走向了主客统一的存在论美学;第三,从当代西方美学发展轨迹角度看,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思考方式与其发展进程也是一致的。因此,董学文等人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缺乏历史维度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 标签: 实践观 存在论 历史性 思维方式
  • 简介: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的,他的现代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赖以存在、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但这并不是指现代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在资本主义现代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等其他类型的现代发展形式。马克思主要依据现代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寻求现代的内在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主义现代性 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简介:20世纪文学留下最重要的遗产也许就是先锋派文学和关于先锋派文学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先锋派文学的文化动因事实上与社会主义理念有着十分复杂而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全面而复杂的,既包括大量与社会主义理念相联系的文学表征,同时又大量存在着质疑、挑战、修改和重新探讨文学形式与社会主义目标的可能的文学表达。在理论上,我们也许可以把当代中国的先锋派文学与社会主义理念的关系表述为中国先锋派文学与乌托邦及其实现的关系。这样理解问题的话,我们看到一个庞大而十分复杂的中国当代文学谱系。无论是为了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而言,还是为了我们能够达到'平静'的生活状态而言有必要重提当代文学艺术的先锋

  • 标签: 中国先锋文学 先锋性 社会主义 语境
  • 简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普遍到特殊的过程:五四运动以后,毛泽东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将中国革命视为世界受压迫民族革命的一部分,选择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中国革命的普遍性问题;而随着实践中对中国国情认识的逐步加深,毛泽东将农民问题视为中国革命的特殊性问题。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道路普遍和特殊性问题的探索,对于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农民问题
  • 简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提出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治国理政方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阶段性理论成果。"四个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哲学智慧,其辩证统一体现为十个方面: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真理性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科学与革命的辩证统一;继承和发展性的辩证统一;系统与协同性的辩证统一;战略与方向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

  • 标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辩证统一
  • 简介:1935年版的《巴黎,19世纪的首都》尽管体现了瓦尔特·本雅明在方法论上的唯物主义转向,但是依然暗含着祈求弥赛亚救赎的悲悼。悲悼隐喻于辩证意象内部"过去"与"当下"的张力之中,当代人通过与受压迫者的对话,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力神话是建立在历代被统治阶级受难牺牲的基础之上。受压迫者记忆的重视,将瓦解生产力神话所支撑的资本主义政治的合法,为当下的革命实践赋予正当。波德莱尔被视为一个现代的爆破者,其诗歌中的堕落意象是一种意在颠覆现代的革命姿态。总而言之,本雅明是激进的现代爆破者,他的目标是瓦解支撑法西斯统治的历史哲学基础,直接摧毁现代,而不仅仅是一个商品梦幻与都市文明的批评者。

  • 标签: 本雅明 1935年报告 拱廊街计划 历史记忆 爆破者
  • 简介:列宁曾经说过:'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唯物辩证法活力和丰富发展的源泉在于实践。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历史转变,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积累和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尤其在运用和发展矛盾同一、斗争性理论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 标签: 矛盾同一性 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直接同一性 解放思想 “左”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