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寻找一种更简便、准确的犬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构建方法.方法选择24条雄性比格犬,以犬右下肢股静脉为实验侧,左下肢股静脉为对照侧.二维超声测量静脉管腔直径,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麻醉后,超声引导下穿刺股静脉,经动脉鞘送相应粗细的毛刷入犬右下肢股静脉,旋转并拉扯毛刷3.5~4.5cm破坏静脉内膜.术后12h,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超声探头对实验侧股静脉加压,管腔不能被压瘪;彩色多普勒超声示静脉管腔内无回心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超声亦探测不到血流速度,血栓形成.对照侧股静脉血流通畅,探头加压后静脉管腔被压瘪,静脉内无血栓形成.24条犬中22条(91.7%)右下肢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长度为(4.0±0.3)cm.结论超声引导下通过毛刷破坏静脉内膜可成功构建犬下肢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操作简便、准确、创伤小、血栓形成率较高.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犬科 疾病模型 动物 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分析邯郸地区临床红细胞类制品使用规律,建立最优的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以指导血液机构的相关业务工作。方法对邯郸市2002年1月~2013年12月每月向本地区临床供应红细胞类制品量,经Epidata3.0双录入数据,导入IBMSPSS21,对临床用血量采用曲线回归和专家建模器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并选出最优模型,再利用该模型对临床用血量进行预测,并验证模型效果。结果曲线回归方程中R。最高的曲线为三次多项式函数,R2=0.947,P〈0.05,拟合方程为Y=2413.906+83.189X.0.602X2+0.004X2。专家建模器给出ARIMA(0,1,1)(0,1,1)模型,残差的白噪声检验结果显示P〉O.05,为白噪声序列,模型均提取了原序列中所有数据信息,模型诊断得以通过。用两种模型分别预测2014年1~6月临床用血量,ARIMA(0,1,1)(0,1,1)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三次方程模型预测偏差较大,最高达14.68%。ARIMA模型优于三次方程模型。结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补充后续数据,血液机构能够科学地预测用血趋势,有效指导采供血工作。

  • 标签: 临床用血 红细胞类 数学模型 预测
  • 简介:目的建立犬的不稳定膀胱动物模型,观察其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健康雌性比格犬10只全麻下行膀胱颈口环扎术,手术3个月后行尿动力学检测,分析术前及术后相关尿动力值的变化。结果10只比格犬中有8只成功建立逼尿肌不稳定膀胱模型,术后3个月后测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最大顺应性、尿道压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模型成功建立为研究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奠定一定基础,为进行大型动物造模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技术指导,为今后开展人类微创手术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提供理论操作平台。

  • 标签: 膀胱模型 逼尿肌不稳定 尿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青霉素在骨折模型制备过程中控制感染的疗效。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制作股骨骨折模型,术后给予所有实验动物青霉素肌注三天,A组术后给予40万U青霉素肌注,1次/天;B组术后给予40万U青霉素肌注,2次/天;C组术后给予40万U青霉素肌注,1次/天,同时每日行切口换药1次。术后3周对3组实验动物手术切口局部行分层穿刺后行细菌培养。结果A、B、C3组分别有9、2、1只菌培养可见有菌落生长。经过统计学分析B、C两组抗感染效果明显优于A组。结论日2次肌注青霉素或日1次肌注加换药可有效地预防兔骨折模型制备过程中感染的发生。

  • 标签: 模型,动物 新西兰大白兔 股骨 骨折 青霉素
  • 简介:【目的】建立盐酸酸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1)改变致伤时间和氯化氢浓度将72只大鼠分为9组,即a:10min,100mg/L;b:10min,200rag/L;c:10min,400mg/L;d:20min,100mg/L;e:20rain,200mg/L;f:20min,400mg/L:g:30min,100mg/L;h:30min,200mg/L;i:30rain,400mg/L。确定致伤条件。(2)5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吸氧对照组和损伤(按照第一部分确定的条件)后40rain、6h、24h、48h、7d取材实验组,检测各组大鼠动脉血气的变化,测定肺的干湿重比(W/D),观察大鼠的肺部大体变化及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变化。【结果】(1)a、b、d三组,大鼠损伤较轻,苏醒快,c、f、g、h、i五组,大鼠损伤较重,均有大鼠死亡。e组无大鼠死亡,均24-48h内苏醒。(2)血气分析结果显示40min时PaO2急剧下降,24h达到最低,随后缓慢上升。PaCO2下降程度在损伤后40min~24h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肺W/D呈渐进性增加,48h达最大值。组织病理学显示盐酸酸雾造成的大鼠肺损伤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的间质性肺炎。肺组织中的氧化指标检测显示随时间变化MPO、MDA逐渐增加;SOD的活性一直呈下降趋势。ELISA结果显示血清中TNF-α、IL-lO逐渐增加。【结论】当造模条件为氯化氢浓度200mg/L,致伤时间为20min时,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肺损伤模型,且可靠易于复制。

  • 标签: 肺损伤 盐酸酸雾 动物模型 大鼠
  • 简介:目的用福尔马林病理疼痛模型观察虎纹镇痛肽硬脊膜外腔给药对家兔的镇痛作用。方法家兔经氯胺酮麻醉后,用12号硬脊膜穿刺针,从兔的L4-L5椎间隙进入兔硬脊膜外腔,留置12号麻醉导管于该腔内,经泛影葡胺造影证实后,在皮上做U型缝合固定,或将导管与特制注射盘连接,埋置于导管出口附近皮下,虎纹镇痛肽经注射盘注入家兔硬脊膜外腔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将5%的福尔马林液注入家兔后足底肉垫皮下,然后根据行为判断标准评估动物的疼痛反应。用此模型对虎纹镇痛肽,吗啡和生理盐水进行了镇痛效应的测试,结果,虎纹镇痛肽用药量从25-250μg/kg体重,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维持时间约3-6h,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在此剂量范围,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结论与盐酸吗啡比较,硬脊膜外腔注射盐酸吗啡250μg/kg,达到镇痛时间约为5-10min,持续时间约1-2h,该剂量的盐酸吗啡与100μg/kg虎纹镇痛肽镇痛曲线基本持平,盐酸吗啡镇痛作用起效略快,但维持时间明显短于虎纹镇痛肽。

  • 标签: 药效学 虎纹镇痛肽 福尔马林 硬脊膜外腔给药 镇痛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对于在创伤骨科手术的术前诊断、术前计划、预手术、术中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对116例创伤骨科骨折患者进行3D模型的打印,其中男68例,女48例;年龄20~58岁,平均38.6岁。骨折按部位分类:肱骨近端骨折23例,肘关节骨折脱位11例,骨盆及髋臼骨折36例,胫骨平台骨折22例,胫骨远端骨折24例。术前对每一个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其DICOM数据输入,采用Mimics软件数据处理,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模型,制定手术方案,于内固定前模拟手术过程,然后实施手术。结果:116例骨折患者的术前诊断与术中所见一致,术中的手术方案完全采用了术前计划的内固定方法,术中采用的固定钢板、螺钉数与螺钉长度均与术前计划基本一致。所有患者术后x线及CT均显示骨折满意复位,内固定可靠且位置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对于粉碎的干骺端、关节内、陈旧性以及解剖复杂的创伤骨科患者,能够明确术前诊断,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的程度和骨折块大小,便于术中骨折的满意复位及良好固定,大大的提高了创伤骨科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3D打印 快速成型技术 创伤骨科
  • 简介:摘要:线粒体膜复合体活性下降,会引发呼吸链缺陷,有可能导致糖尿病产生。可采用蓝绿温和胶电泳对线粒体膜上的复合体进行分离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纯化完整的正常小鼠与糖尿病模型小鼠肝脏线粒体,采用非离子去垢剂增溶,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进行膜复合体分离,再辅以 2D-PAGE以分离这些复合体的亚基,找出二者的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检测分析,鉴定出四个差异蛋白, Cps1、 Mdh2、 Aldob、 Otc,这些线粒体膜蛋白在糖尿病产生过程中发生下行性变化,提示这些线粒体蛋白可以为糖尿病发生机制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呼吸链复合体 糖尿病 蓝绿温和胶电泳 肝脏线粒体 差异蛋白
  • 简介:目的比较高脂饲料喂养1个月的日本大耳兔和豚鼠的血脂变化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情况。方法将12只兔和12只豚鼠分别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①兔对照组(n=6):普通饲料喂养;②兔模型组(n=6):高脂饲料喂养;③豚鼠对照组(n=6):普通饲料喂养;④豚鼠模型组(n=6):高脂饲料喂养。0周及4周末酶法检测血脂;HE染色法观察主动脉弓病理变化。结果实验4周末兔模型组和豚鼠模型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结果示:兔模型组83%(5/6)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理改变,豚鼠模型组未见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结论单纯高脂饲料喂养1月,兔可形成高脂血症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豚鼠只可形成高脂血症,兔较豚鼠快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模型 动物 豚鼠
  • 简介: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在兔的肝脏大部切除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家兔随机分为丹参组和对照组,行扩大的左半肝切除术,肝门阻断前后经门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检测术后血清ALT、AST、LDH、CRP、铜蓝蛋白和转铁蛋白值,并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丹参组术后1h和2h的血清ALT、AST、LDH、CRP、铜蓝蛋白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0.01、-1.33、-1.03、-0.84、-0.43、-1.00、1.21、1.03、0.32、1.25,P均〈0.05),两组术后1h和2h的血清转铁蛋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和电镜均显示丹参组肝脏病理改变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肝脏大部切除术术中使用丹参注射液能有效保护剩余肝脏功能。

  • 标签: 丹参 肝脏切除术 家兔
  • 简介:目的在有关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和改良化学性肝损伤模型,为防治乙肝药物的研究提供合适的试验方法.方法以血液生化、肝功能、肝组织学的改变为观察指标,分别对四氯化碳(CCl4)、D-半乳糖胺(D-Gala)、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化学性肝毒剂致小鼠、大鼠肝损伤和卡介苗与脂多糖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根据乙型肝炎的病因、病症和病机特点,成功的建立了类似于乙型肝炎的小鼠和大鼠"黄疸"动物模型、"高转氨酶"动物模型和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结论探索并建立的类似于乙肝的化学性肝损伤试验动物模型稳定,重复性好,适用于防治乙肝药物的应用研究.

  • 标签: 免疫性肝损伤 化学性肝损伤 小鼠 乙肝 动物模型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豆腐果苷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相近成年SD雄性大鼠60只,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以及豆腐果苷组,每组的大鼠各15只。制备抑郁症模型大鼠。观察豆腐果苷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结果:相比较正常的对照组大鼠,模型组的大鼠的Open-Field评分较低,糖水的消耗量较少;相比较空白的对照组,通过豆腐果苷进行治疗之后Open-Field评分相对升高,并且糖水消耗量也增加。结论:通过对抑郁症大鼠的行为学进行观察,可以看出抑郁症大鼠行为异常,经过豆腐果苷进行治疗后,大鼠的行为学明显正常,疗效好。

  • 标签: 豆腐果苷 抑郁症 行为学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术前评估早期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转移≤2枚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cT1-2N0-1M0行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45例(82%)患者中腋窝淋巴结≤2枚转移。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2枚腋窝转移与B超评估腋窝淋巴结阳性、肿瘤大小、HER2 阳性状态以及Ki-67增殖指数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B超腋窝阳性以及高Ki-67是腋窝淋巴结>2枚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术前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B超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ER、PR、HER2 状态以及Ki-67增殖指数构建的预测模型对 腋窝淋巴结≤2枚转移预测效果良好。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垂体瘤患者的治疗中,基于IMB模型开展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62例样本选取收治的脑垂体瘤患者,时间:2021年4月-2023年4月。根据入院先后完成分组。对照组(n=31)和研究组(n=31)。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观察组基于IMB模型开展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知识掌握24例,掌握率77.42%;研究组实施IMB模型护理模式,知识掌握人数明显增加,共30例,掌握率96.77%,对比(P<0.05)。研究组开展IMB模型的护理服务,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升,各项自护理能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优,组间对比(P<0.05)。结论:针对脑垂体瘤患者,采用基于IMB模型的护理措施能显著提升对疾病的掌握程度,增加自我护理的能力,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脑垂体瘤 IMB模型 护理模式效果
  • 简介:背景:弥散张量成像是一项常用于大脑临床研究中的技术,但很少用于脊髓损伤的诊断或预后。目的:采用显微技术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测脊髓离断情况,这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提供良好的动物损伤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12只在精确显微技术下制备脊髓损伤模型,6只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用核磁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实验组大鼠造模后脊髓离断情况,用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神经电生理改变情况,利用斜坡实验和BBB评分评价大鼠造模后的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鼠苏醒后双下肢全瘫、尾巴不能摆动、尿潴留;弥散张量成像图像显示其T10段脊髓完全离断;运动及感觉诱发电位波形较对照组均未引出;造模后1d、造模后1,2,4周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30°,BBB评分均少于10分,随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可见后肢刺激性反射,但无主动性功能活动,局部脊髓结构破坏严重。说明精确显微技术能成功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且在弥散张量成像图像上清晰可见T10段脊髓完全离断。

  • 标签: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脊髓损伤 显微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电生理
  • 简介:摘 要: 基于现今社会主义市场背景下,医疗服务行业可以说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因而本文结合医疗改革 制度体系,通过 Hotelling 模型和 SD 仿真技术手段的合理利用来针对单一化、市场化及多元化医疗服务市场发展模式展开深入化研究探讨,详细对比不同服务发展模式下医疗发展情况,进而便于提出合理化医疗服务市场发展路径。以下主要针对 Hotelling 模型和 SD 仿真技术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应用展开有效分析。

  • 标签: Hotelling模型 SD 仿真技术 医疗服务 市场发展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构建评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在 2017年 6月 -2018年 11月间,选取我院收治的 174例中心静脉导管 患者 进行研究,分成血栓组( 49例)与非血栓组( 125例)两组,并建立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同时进行检验、评价。结果 研究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血栓具有独立危险因素的有:血栓史、糖尿病、高凝患者 等。结论 对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血栓风险通过风险模型进行评估时,评估的内容少,操作性高,预测效果理想,可快速筛选出风险加高的患者。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风险模型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构建评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在2017年6月-2018年11月间,选取我院收治的174例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研究,分成血栓组(49例)与非血栓组(125例)两组,并建立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同时进行检验、评价。结果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具有独立危险因素的有血栓史、糖尿病、高凝患者等。结论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通过风险模型进行评估时,评估的内容少,操作性高,预测效果理想,可快速筛选出风险加高的患者。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风险模型 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