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生理基础。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作为评价亚临床靶器官侵害的工具,已经成为检测大动脉僵硬程度的金标准。目前普遍使用的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已成为心血管危险性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视网膜血管作为惟一能够无创、直接观察到的人体血管,它的病变直接反映了全身各个脏器微血管的病变情况,因此视网膜血管被认为是评估心脑血管意外非常重要的指标。

  • 标签: 脉搏波传导速度 视网膜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美国尼高力VikingQues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对112例临床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和60例健康人,进行了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查及研究,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2例患者中MCV或SCV至少有一项异常者74例,占66%。其中正中神经异常率为35.7%,尺神经异常率为26.8%,腓总神经异常率为61.6%。而临床上确诊有周围神经病变者仅为17.9%。病程大于10年的糖尿病患者组MCV、SCV与健康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率下肢高于上肢,且传导速度的改变呈双侧对称性并与病程有关。结论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有价值的。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心肌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临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出现与否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A组)21例,合并微血管病变组(B组)23例;另选体检正常对照组22例,采用VVI技术测量左心室短轴方向各壁的舒张早期最大速度(Ve)与舒张早期最大应变率(SRe)。结果A组Ve仅5个节段(基底后壁,中部前壁、侧壁和后壁,心尖侧壁)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B组大部分节段(中部后壁、下壁和后间隔,心尖部室间隔除外)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A组的多数节段SRe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基底及中部侧壁、中部前间隔除外),B组多数节段SRe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中部前间隔除外);A、B组之间比较,仅基底部侧壁及后间隔有差异(P〈0.05)。结论VVI技术可用于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舒张功能,VVI参数SRe有望成为一种评价糖尿病心肌病变的新指标。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左心室功能
  • 简介: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三轴加速度计的中老年足部训练系统,利用三轴加速度计、微处理器和无线蓝牙等器件组成数据采集平台,将采集到的足部运动加速度数据,通过无线蓝牙模块传送到智能手机上。利用智能手机平台,引导中老年进行各种下肢肌肉群的训练,用自编的App应用程序进行加速度数据的预处理、小波变换及其重构、去噪和特征提取,获取训练情况,并做出合理的评价和评估。

  • 标签: 静脉溃疡患者 足部训练 三轴加速度计 小波变换 峰值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小儿肺炎实施传统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模式对加快疾病康复速度的有效性。方法将我院门诊收治的82例肺炎患儿按照护理方法的区别命名为对照组(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舒适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疾病康复速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气促消失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等指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肺炎临床实施舒适护理模式能加快疾病康复速度

  • 标签: 小儿肺炎 传统护理模式 舒适护理模式 疾病康复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注药速度对剖宫产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11月收治的12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经腰穿针注入0.5%罗哌卡因2mL注入蛛网膜下腔,注药速度分别为A组1mL/5s,B组1mL/10s,C组1mL/15s,后予以硬膜外麻醉。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疼痛感觉阻滞平面、改良Bromage评分、最低血压(MAP)变化和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各组比较,A组T10阻滞出现时间明显早于B组和C组,最高阻滞平面明显低于B、C两组,蛛网膜下腔注药后的5min、10minMAP明显低于B、C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多项指标评定,0.5%罗哌卡因注入速度为1mL/10s时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行剖宫产,安全性高,效果最好,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腰硬联合阻滞 注药速度 罗哌卡因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务活动与步行速度(GS)之间的关系,以探寻维持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途径。方法2011年1—12月开展本项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对象来自全国6大地区,为年龄≥60岁且能完成GS测试的老年人,其中男性2 519例、女性2 541例。GS以小于健康参考人群20%的速度(GS<0.7 m/s)作为慢步速(SGS)的界定值;参与打扫房间、购买和烹饪食物、照顾孙辈等活动,且回答频率为经常(≥5 d/周)定义为做家务。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控制影响因素,匹配特征可比的做家务组与不做家务组。结果共匹配3 290例(1 645对)研究对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务活动与SGS呈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家务活动使SGS风险降低60%(OR=0.40,95%CI:0.35~0.46)。结论参加家务活动的老年人更可能维持GS,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日常活动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活动能力。

  • 标签: 步行速度 家务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恒速动态输卵管造影的不同造影剂推注速度对造影结果的影响,获得临床效能较好的推注速度。方法对本院1146例不孕症患者行不同推注速度的恒速动态输卵管造影并分组,A组推注速度4ml/min,242例;B组为8ml/min,261例;C组为12ml/min,232例;D组为20ml/min,211例。比较4组的曝光时间、复通率、假阳性率及逆流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A组曝光时间高于其他组(p<0.05),而输卵管近端及远端复通率低于其他组(p<0.05);A组和D组的假阳性率高于B组和C组(p<0.05);D组的逆流率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推注速度为8ml/min和12ml/min时,HSG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输卵管造影 恒速动态观察 推注速度 假阳性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直径的内热针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肌筋膜微血管血流速度的影响 。 方法 选 4 0只家兔, 造成左下肢 股二头肌慢性骨骼肌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 4 组,治疗 1 组 10只, 针直径 0.5mm ; 治疗 2 组 10只, 针直径 1.1mm ; 模型对照 组 10 只 和正常对照 组 10 只。治疗 1 组、 治疗 2 组 使用相应 直径内热针进行内热针治疗;模型对照组和正常组不进行干预。 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内热针治疗(时间 20分钟)前后各组 目标血管血液流动情况。对各组相应肌肉组织取材,进行 HE 染色。 统计分析各组 血流速度 变化并 进行各组间的方差分析 ,电镜下观察肌肉组织 HE 染色结果。 结果 治疗 1 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为 [0.205±0.137 ( mm/s)] 、 [0.308±0.203 ( mm/s ) ], 治疗 2 组分别为 [0.198±0.103(mm/s)] 、 [0.439±0.129(mm/s] ,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 0.01 ;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前后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各组间血流速度改变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 0.05 。各组间治疗 2 组血流速度变化最大。肌肉组织 HE 染色结果表现两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瘢痕样组织范围较小,肉芽组织再生较多。

  • 标签: 内热针 软组织损伤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其病变基础为大、中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因此早期识别血管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

  • 标签: 糖尿病 并发症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颈动脉硬化的参考值。方法: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选择体检并完成颈动脉超声、baPWV、生活指标检测以及完成问卷调查的618名体检者。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将受试者分6个组,分析不同年龄段baPWV检测颈动脉硬化的参考值。结果:(1)随着年龄增加baPWV均值逐渐增加,P

  • 标签: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颈动脉硬化 参考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用中医脉象的方法和原理认识学习天体重力加速度。方法:通过资料分析计算整理比较。结果:认识到中医脉象新的重力加速度方程与已知方程计算值完全相等。有可比性。

  • 标签: 中医脉象 天体重力加速度 新方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实施长春西汀的效果。方法 抽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66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抽签法分成两个组进行对比,即参照组、研究组,一组接受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一组接受长春西汀治疗,并对比分析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 脑动脉血管血流速度,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长春西汀 慢性脑供血不足 脑动脉血管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开展不同的手术方式(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再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进行研究。病例在2018年12月时间段内开始,并且2021年12月时间段内结束。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一组实验组、一组对照组,分别采用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每组均为30例。结果:手术前经过分析临床有关指标,发现两组差异不大(P>0.05);手术后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显著(P<0.05)。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加以分析,发现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开展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的效果高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与此同时提高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 标签: 颅脑外伤 开颅血肿清除术 去骨瓣减压术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颈动脉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变化。方法对86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无斑块部位和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跟踪颈动脉的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测量各项指标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弹性系数和僵硬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肱动脉内径变化数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无斑块部位长轴的收缩期径向最大运动速度、最大应变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无斑块部位短轴的径向运动速度、旋转率、周向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径向运动速度与弹性系数呈负相关(r=-0.464,P=0.002)。讨论VVI技术可检测血管壁的弹性变化,颈动脉运动的机械不一致性和不同部位的力学指标差别,有可能作为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和定量评价指标。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 冠状动脉硬化 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vectorimaging,VVI)技术评价急性及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肌扭转运动。方法:对24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25例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缺血组)及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存储VVI二维动态灰阶图像,脱机分析左心室短轴观中基底部及心尖部各节段的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结果:①3组受检者的心肌扭转运动方向相同;②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③心肌缺血组部分缺血节段的舒张期旋转速度显著降低,但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VVI技术定量分析心肌扭转运动可能有助于检出和鉴别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为评价局部心肌运动提供更多信息。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速度向量成像 左心室心肌扭转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转移速度(BMV)对立体定向放疗(SRT)脑转移瘤患者颅内新发转移后生存的影响,筛选适合挽救性SRT患者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6年间189例首次射波刀治疗后出现颅内新发转移的患者,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使用竞争风险模型评估神经性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并使用Gray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颅内转移后生存时间为8个月,影响患者转移后生存的因素包括递归性分区分析、ECOG PS评分与BMV。在低危组(BMV<4),接受挽救性SRT和全脑放疗的患者中位转移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9.5个月和7个月(P=0.020)。低危、中危(BMV4-13)及高危组(BMV>13)患者神经性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2.6%、15.1%和43.3%(P<0.001)。接受挽救性SRT治疗的患者发生第2次脑转移后,低危(BMV2<4)、中危(BMV2 4~13)及高危组(BMV2>13)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5、16.0、3.0个月(P=0.032)。结论对于首次SRT治疗脑转移瘤后出现新发颅内转移的患者,BMV是一个有效的生存预测指标,挽救性SRT为BMV低危组人群优先选择。

  • 标签: 脑转移速度 肿瘤,脑转移/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种基于区段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测量的动脉僵硬度超声自动测量新方法——AMAS(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arterial stiffness)系统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1-30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30例作为高血压组,招募同期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组。由两名独立观察者分别采用传统手动法和AMAS系统对60例受检者的颈-股PWV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测值的一致性。结果经AMAS系统自动测量的颈-股PWV与传统手动法测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3(95%CI=0.922~0.971),Bland-Altman分析亦显示两种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值均值:-(0.08±0.40)m/s;一致性界限:-0.87~0.71 m/s]。AMAS系统较传统手动法可节省约70%的测量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结论AMAS系统测量动脉僵硬度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快速、可靠的动脉僵硬度评价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脉搏波传播速度 动脉僵硬度 自动测量 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