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1发病情况江苏省滨海县某养猪场,饲养生猪226头,有一猪圈7头育肥猪突然发病,养殖户认为是链球菌感染,先后用青链霉素、土霉素肌肉注射,不见好的治疗效果。3d后波及同猪舍的2头怀孕母猪、23头仔猪及12头育肥猪。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怀孕母猪发生早产,并产下弱、死仔等现象。经询问畜主,该猪场已按规定的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了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的疫苗注射。自发病起,

  • 标签: 附红细胞体病 猪蓝耳病 混合感染 弓形虫病 诊治 发病情况
  • 简介:为探讨细胞因子在禽流感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因子活性检测方法,通过对胸腺和脾脏IL-2、IFN和TNF3种细胞因子的检测,研究不同日龄(7和21日龄)SPF雏鸡感染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后,上述被检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7日龄,还是21日龄SPF雏鸡感染AIV后,其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IL-2和IFN诱生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SPF雏鸡 细胞因子 免疫器官 病毒感染 H5N1
  • 简介:猪流行性感冒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肌肉或关节疼痛和不同程度的咳嗽为特征。该病发病率高,发病迅速,病程5~7天;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程约8~30天,死亡率高。这两种病混合感染后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给养猪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 标签: 猪流行性感冒 附红细胞体病 混合感染 流行性感冒病毒 诊治 接触性传染病
  • 简介:犬巴贝斯虫病和犬附红细胞体病是分别由巴贝斯虫和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和动物血液而引起的两种人畜共患病。二者共同特点是都多发生于天气炎热、吸血昆虫较多的夏秋季节,主要以吸血昆虫的叮咬为传播途径,临床上都以发热、贫血、黄疸为主要特征。无论是犬巴贝斯虫病还是犬附红细胞体病感染后死亡率都很高,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常造成继发感染,威胁犬只生命健康。

  • 标签: 犬巴贝斯虫病 附红细胞体病 贝斯 吸血昆虫 继发感染 人畜共患病
  • 简介:利用甘蓝型油菜与播娘蒿融合杂种中的不育株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回交,得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65A。根据pol和nap雄性不育高度相关的基因orf224和orf222设计兼并引物,从NJ65A植株中克隆得到一个长度为675bp的基因,命名为orf224-NJ65A。该基因编码22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orf224、orf222和orf220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0%、53%、60%。RT—PCR表达分析表明:orf224-NJ65A在所检测的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花、花蕾和茎中的表达量较大。推测orf224-NJ65A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

  • 标签: 甘蓝型油菜 雄性不育 克隆 表达
  • 简介:羊的消化道线虫种类很多,给养羊业造成了不少危害,其中捻转血矛线虫的危害较为严重。羊焦虫病是由寄生在羊红细胞中的巴贝斯虫或泰勒焦虫引起,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的疾病,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引起的。当这些疾病混合感染后对羊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笔者就所遇到的此类疾病的混合感染病例的诊疗情况报道如下。

  • 标签: 混合感染 焦虫病 附红细胞体病 消化道线虫 捻转血矛线虫 贝斯
  • 简介:为了探讨啤酒酵母葡聚糖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适宜添加剂量及其对断奶仔猪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了2个试验。试验1选用100头(28±2)d断奶的二元杂交断奶仔猪,按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为5个处理,分别饲喂含葡聚糖10、25、50、100mg/kg和200mg/kg的日粮。

  • 标签: 断奶仔猪日粮 酵母葡聚糖 淋巴细胞转化率 生产性能 啤酒 细胞免疫功能
  • 简介:附红细胞体病是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牛、猪共患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主要寄生在红细胞内,也可游离于血浆中。此病2001年度我县有个别猪场发病,今年不同规模的养猪场生猪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特别是怀孕母猪呈爆发性流行,引起流产、死胎,影响了我县养猪生产发展,造成养猪业很大的危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惨重。

  • 标签: 附红细胞 母猪 繁殖障碍 养猪业 经济损失 发病特点
  • 简介:PCV2阴性母猪免疫PCV2疫苗后,可以将母源PCV2特异性淋巴细胞被动转移给仔猪。本研究分析了PCV2特异性淋巴细胞被动转移对仔猪PCV2攻毒的保护效应。与未免疫PCV2疫苗母猪产下的仔猪相比,

  • 标签: 细胞免疫应答 PCV2 保护效应 仔猪 异性 攻毒
  • 简介:对红酵母细胞壁的分离纯化及细胞壁主要成分的含量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备红酵母细胞壁需要经过破壁、色素提取、除杂等过程。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葡聚糖、甘露糖、蛋白质和几丁质。碱法水解是从酵母细胞壁中提取检测B-1,3-D-葡聚糖的理想途径。费林试剂络合法提纯分离红酵母细胞壁多糖,可得到纯化的甘露聚糖。几丁质含量的检测一般通过间接测定其水解产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含量来实现。通过定氮仪测定氮元素含量可以转化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 标签: 红酵母 细胞壁 葡聚糖 甘露糖 蛋白质 几丁质
  • 简介:使用含桑蚕血球细胞(主要是颗粒细胞和浆细胞)的离体培养系,经各种刺激物诱导后,对蛋白激酶C(下称PKC)和蛋白激酶A(PKA,需cAMP型)的活性进行了试验。血球细胞经大肠杆菌中的类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离子霉素、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毒素或笨基乙酸汞(杀菌剂)(4β—phorbor12—myristate13acetate)(PMA)处理后便可清楚地检测到PKC的活性,而没有上述刺激物诱导时,其活性情况没试验过。结果表明,不仅LPS而且Ca2+和一种G蛋白均可能参与了PKC活性诱导的信号转导。同样用LPS、dcAMP、离子霉素或霍乱毒素处理血球细胞,对PKA的活性进行了类似的检测,而不经处理的对照细胞没有PKA活性,而且LPS、cAMP、Ca2+和G蛋白很可能也参与了PKA活性诱导过程中的信号转导。用抗兔脑PKC—α的单克隆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以LPS处理的血球细胞样品中有一种与单抗有交叉反应的90KDa蛋白质,而未经LPS处理的对照样品不存在这种蛋白。桑蚕血球细胞内的PKC和PKA被细菌感染后的LPS激活后,可以诱导自身防御反应,例如抗菌蛋白基因的表达。

  • 标签: 桑蚕 蛋白激酶C和A 类脂多糖 血球细胞 信号转导
  • 简介:硬头鳟早期发育过程中存在三种红血细胞核类型,圆形的幼体核(L核,在圆盘形的红血细胞内),椭圆形的成体核(A核,在椭圆盘形的红血细胞内)和近椭圆形的未成熟的成体核(ImA核,在近椭圆盘形的红血细胞内)。L核从胚胎早期发生(眼点期前后)至卵黄吸收完毕后(受精后65日,孵出后33日)消失,其间核直径逐渐减少,减幅达29.7%。A核从胚胎孵出时开始出现,至卵黄吸收完毕后,A核基本取代其它类型核,其间核长短径持续发生变化。长径逐渐增加,短径逐渐减少,这种变化直至受精后99日才稳定下来,此时A核长径增幅为43.1%,短径减幅为22.3%,长短径比率由1.11增至2.04。ImA核在胚胎孵出时开始出现,但比例很少,尺寸变化不大,在卵黄吸收完毕稍后(受精后74日,孵出后42日,)可忽略大计(基本上转变为A核)。在胚胎孵出前,红血细胞核全为L核;在卵黄吸收期间,L,A和ImA3种混合存在,核大小及形状发生急剧变化,核类型迅速发生转换,最终全为A核所取代,这种变化和Ichiro(1974)所描述的虹鳟红血细胞的变化基本一致。在卵黄吸收完毕后(受精后74日),A核尺度相对稳定。Wright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着色深,核形状清晰,便于测量。所以,硬头鳟(虹鳟)早期发育中,这一阶段用红血细胞测量鉴别其倍性的合适取样时期。

  • 标签: 硬头鳟 核长径 核短径 核转换 红血细胞核 早期发育
  • 简介:美国奥利基因(Origen)治疗公司28日宣布,他们首次用鸡蛋生产出全功能人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仅在鸡输卵管中表达,并以每枚鸡蛋产出1至3毫克的抗体沉淀在蛋白里,同用传统细胞培养方法产生的治疗用抗体相比,用这种新方法生产的抗体,有比传统方法生产抗体大10至100倍的杀灭癌细胞能力。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癌细胞 鸡蛋 生产 能人 能力
  • 简介:本文综述了在杀虫剂抗性中起重要作用的P450酶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基因及其基因的表达与调控,P450介导抗性的分子基础。细胞色素P450表达表现出发育期,组织,品系特异性及可诱导性。P450表达的调控机制复杂,可能受顺式调控元件(如CYP6B1)或反式作用因子(如CYP6A1)或顺式,反式因子的共同调控(如CYP6D1),调控可能涉及转录增强的转录机制或mRNA稳定性增加的转录后机制。P450的超量表达是P450酶系介导抗性的主要机制,P450的氨基酸替换也可能在杀虫剂抗性中起作用。

  • 标签: 细胞色素P450 基因表达 抗药性分子机制 基因调控 介导抗性 杀虫剂
  • 简介:用0.2mg/g氰戊菊酯和2mg/g苯巴比妥钠(PB)拌饲料处理不同时间,对敏感种群(HDS)和抗性种群(KQR)棉铃虫不同组织的P450诱导作用不同。两种诱导剂对HDS种群棉铃虫的中肠、肠肪体和体壁的P450都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其中PB诱导的最高倍数分别达2.24、2.03和1.60倍,氰戊菊酯诱导的最高倍数分别达2.14、2.83和1.28倍;两种诱导剂对KQR种群棉铃虫的部分组织P450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不及对HDS棉铃虫的显著,最高诱导倍数只有:中肠1.21倍(PB)和1.15倍(氰戊菊酯),脂肪体1.72倍(PB);诱导作用除了表现出种群差异性,还表现出诱导剂差异、时间效应和组织特异性,尽管不同组织被诱导的程度不同,但两种群中中肠和脂肪体的P450相对更容易被诱导,诱导倍数也较;诱导达到最大值所需时间一般为12-48h不等;两种诱导剂中,PB比氰戊菊酯对棉铃虫不同组织的P450具有更强的诱导作用。

  • 标签: 棉铃虫 细胞色素P450 诱导作用 苯巴比妥钠 氰戊菊酯 含量
  • 简介:以3种兰科植物建兰纹瓣兰杂交种(XTW)、春石斛兰(DendrobiumspotRight)和密花石斛(D.densiflorum)为材料,以1/2MS+蔗糖40g/L+卡拉胶8g/L+活性炭1.0g/L为基本培养基(MMS),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探讨了植株成熟度(培养2个月、6个月)和细胞分裂素(TDZ、6-BA)对这三种兰科植物试管花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MMS+6-BA1.0mg/L+TDZ0.1mg/L,MMS+6-BA10mg/L+TDZ1.Omg/L对XTW培养2个月的根状茎花芽诱导率分别为3.3%和6.7%;MMS+6-BA5.0mg/L对D.spotRight培养6个月的侧芽花芽诱导率为20%。植株成熟度对这3种兰科植物试管花的诱导有决定性作用,兰科植物试管开花的诱导存在种间差异;3种兰花的营养芽诱导、组培增殖对细胞分裂素(6-BA+TDZ)组合的响应结果存在成熟度与品种方面的差异。

  • 标签: 兰科植物 试管开花 植株成熟度 6-苄基氨基嘌呤 苯基噻二唑基脲 增殖
  • 简介:以抗氰戊菊酯棉铃虫六龄幼虫中肠组织总RNA为模板,采用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条件进行不断探索和优化,成功克隆出全长为1557bp的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DQ497428)。该片段包括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1515bp)及5′端的42个碱基,编码504个氨基酸残基。与国外报道的细胞色素P450CYP6B7基因(GenBank登录号AF031468)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75%和98.81%,为CYP6B7的等位基因。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抗性品系棉铃虫中肠组织中CYP6B7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品系的,初步表明CYP6B7在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棉铃虫 氰戊菊酯 抗药性 细胞色素P450 CYP6B7 RT-PCR
  • 简介:目的:观察西洋参单体皂苷P-F11对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心脏灌流和培养大鼠乳鼠心室肌细胞,记录动作电位方法.结果:西洋参皂苷单体P-F11,可使离体心功的左室内压(LVSP)、心室舒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升降速率(±dp/dtmax)、动作电位的幅值(APA)、超射(0S)、最大除极速度(Vmax)和动作电位时程(APD50)等相关参数增加.结论:西洋参单体皂苷P-F11对心功能有正性肌力作用,提示,西洋参单体皂苷P-F11可能与心室肌上的钙通道有关.

  • 标签: 西洋参 皂苷单体P-F11 大鼠 血流动力学 心室肌细胞 动作电位
  • 简介:粤东某猪场存栏猪800多头(其中母猪82头),2004年4月初先后于育成猪舍的保育猪(1—3月龄)出现以咳嗽、气喘、发热、皮毛松乱或皮肤潮红、食欲不振或废绝为特征的病猪39头(其中死亡19头),发病率占该幢猪舍235头的11.06%,死亡率为发病猪的48.7%。发病初期作为一般感冒和猪肺疫而选用退热药及大量抗菌(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氨苄、林可霉、氧氟沙星和磺胺类药等)进行治疗不但无效,且疫情进一步蔓延,母猪舍先后出现8头流产或产死胎,还有1窝23日龄的临断奶仔猪(11头)开始发病即2头母猪突然喘气死亡。原先发病之病猪,有的表现贫血、皮毛苍白或黄染,也有出现丘疹性皮炎。

  • 标签: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合并感染 圆环病毒 蓝耳病 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