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取射频消融术与开腹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后,对影响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情况进行比较。方法:收集 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开腹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射频消融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 1个月的肝功、免疫功能等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对术后两组患者产生并发症的比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 1个月,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比术前低,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免疫功能中两组患者的 CD3+、 CD4+指标比术前高,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两组患者的 CD8+指标比术前低,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低。在术后患者产生并发症比例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相对于开腹手术方法而言,射频消融术对于术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使患者术后产生并发症的风险明显降低。
简介:目的建立人源性抗肝癌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探讨其特异性。方法用IL-2和美洲商陆(PWM)体外刺激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再与小鼠骨髓瘤细胞NS-1融合,获得3株人源性抗肝癌单克隆抗体AF3,CB7,CH1,同时进行免疫组化及细胞免疫化学研究。结果3株人源性抗肝癌单克隆抗体AF3,CB7,CH1,可以和肝癌组织发生强阳性反应,和胃癌有微弱阳性反应,和其他3种癌组织无反应,3株单抗均能和肝癌QGY-7703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与胃癌细胞有微弱阳性反应,与其他3种癌细胞反应为阴性。结论通过人-鼠杂交瘤技术获得了3株能分泌人源性抗肝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免疫组化与细胞免疫化学证实该单抗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简介:目的:探讨TRAILR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60例肝癌组织,两种肝癌细胞株以及20例正常肝组织中TRAILR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例肝癌组织及20例正常肝组织均表达死亡受体(deathreceptor,DR)DR5和DR4,但肝癌组织DR表达量显著强于正常肝组织DR表达量。54例肝癌组织不表达诱捕受体DcR1(90%),25例肝癌组织不表达DcR2(41.7%),而20例正常肝组织均表达DcR。肝癌组织中DR的高表达及DcR的低表达不同于正常肝组织中DR的低表达及DcR的高表达。两者间有显著差异性。两种肝癌细胞株中均检测到DR5,DR4,DcR2的表达。但DcR1表达缺失。HCC组织中DR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肿瘤分级有关。低分化的肿瘤DR表达减少(P<0.010。Ⅲ/Ⅳ期肿瘤DR的表达显著低于Ⅰ/Ⅱ级DR表达(P<0.05)。DR的表达与病人的性别,年龄,HBsAg阳性与否,AFP水平,肿瘤振奋小以及是否转移无关。肿瘤细胞耐药株DR表达降低。结论:HCC普遍存在TRAILR的表达,并存在受体类型的表达差异。DcR1的表达大多缺失有利于TRAILR治疗HCC。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规律及介入治疗策略。材料和方法收集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210例肝外供血型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5例;女性35例。对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的中晚期肝癌的肝外供血分别是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75支(34.1%),右膈下动脉50支(22.7%),胃左动脉25支(11.4%),胃十二指肠动脉28支(12.7%),右肾上腺动脉30支(13.6%),右侧肋间动脉33支(15.0%),右侧腰动脉25支(11.4%),脾动脉2支(0.9%),胸廓内动脉3支(1.4%),右肾动脉1支(0.5%),中结肠动脉1支(0.5%),睾丸动脉1支(0.5%)。形成肝外动脉供血的原发性肝癌的原因较多,包括肿瘤直径,肿瘤在肝内的部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次数以及栓塞技术。结论中晚期肝癌的肝外供血发生率较高,了解中晚期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特点和形成机制,对肝癌肝外供血动脉进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生物化疗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病人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60例PLC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加用生物治疗的25例患者(TACE-BIO组)于第3天开始受IL-2(IL-2100万u/d×10天,静脉滴注)及IFN-γ(50万u/d×10天,肌肉注射)治疗。TACE组35例未接受生物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2、IL-12、sIL-2R,sICAM-1,sE-selectin水平变化。结果:TACE-BIO组用药后血清IL-2、IL-12水平显著高于TACE组(p<0.01),sIL-2R,sICAM-1,sE-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TACE组(P<0.01)。43例不能手术的患者中没有CR的患者,PR6例,SD26例,PD11例。6例RP患者中4例获得手术切除。血清IL-2、IL-12水平升高与疗效相关。TACE-BIO组疗效优于TACE组。结果:生物化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PLC治疗方法,可作为不能手术的PLC患者的可行性治疗方案,也可作为PLC术后的一种良好的辅助治疗手段;IL-2和IFN-γ的联合应用是一种较好的生物治疗用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维度护理联合术后早期活动在改善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肝癌患者,均接受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通过抽签方式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持有蓝色签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持有红色签为观察组,行多维度护理+术后早期活动干预。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临床指标、心理状态、胃肠功能情况。结果:临床指标,观察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肛门排便、首次进食、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心理状态,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评分更高,恐惧疾病及简化量表(FoP-Q-SF)评分更低(P<0.05)。胃肠功能,干预后,观察组胃动素(MTL)、血清胃泌素(GAS)高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肠肽(VI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维度护理联合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患者预后质量提升,利于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与心理状态,使用价值高,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聚乙烯醇(Callispheres)可载药微球栓塞介入疗法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中选出142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分入微球组和碘油组,微球组患者给予常规肝动脉灌注化疗+Callispheres可载药微球栓塞术治疗,碘油组患者给予常规肝动脉灌注化疗+碘油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等。结果:微球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5.71%,明显高于碘油组治疗有效率55.56%,P<0.05;两组的发热、肝区疼痛、胃肠道不适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均未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肿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微球组患者的AFP阳性率和血清AFP浓度均低于碘油组,P<0.05。结论:聚乙烯醇栓塞可载药微球介入疗法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疗效确切,促进肿瘤控制,且不良反应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聚乙烯醇(Callispheres)可载药微球栓塞介入疗法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中选出142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分入微球组和碘油组,微球组患者给予常规肝动脉灌注化疗+Callispheres可载药微球栓塞术治疗,碘油组患者给予常规肝动脉灌注化疗+碘油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等。结果:微球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5.71%,明显高于碘油组治疗有效率55.56%,P<0.05;两组的发热、肝区疼痛、胃肠道不适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均未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肿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微球组患者的AFP阳性率和血清AFP浓度均低于碘油组,P<0.05。结论:聚乙烯醇栓塞可载药微球介入疗法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疗效确切,促进肿瘤控制,且不良反应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胸腺肽与恩替卡韦联用对患者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后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细胞肝癌患者64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32例);术后参照组患者给予化疗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胸腺肽与恩替卡韦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生存期与甲胎蛋白(AFP)水平测得值及其随访2年复发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参照组为75.00%(P〈0.05),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参照组(P〈0.05),AFP水平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2年的复发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胸腺肽与恩替卡韦联用治疗患者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延长了其生存时间,且改善了AFP水平。
简介:目的:探讨丹皮酚增强顺铂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丹皮酚、顺铂和两药联用处理人肝癌细胞SMMC-7721,采用MTF比色法测定药物在体外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oefficientofdruginteraction,CDI)进行联合用药分析,吖啶橙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丹皮酚与顺铂单独应用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直径≤3cm原发性肝细胞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30例患者,均为2017年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原发性肝细胞小肝癌的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平均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水平、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等相关数据。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值相似,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水平及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意义P
简介:目的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苍耳亭在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中的作用靶点,并通过WesternBlotting实验检测其对肝癌HepG2细胞相应靶点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EMT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蓬乱蛋白(Dhs)、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为作用靶点,采用分子对接虚拟技术评价苍耳亭与其空间结合能力,并与相应内源性物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醋酸离子、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N-乙酰葡糖胺对比;培养HepG2细胞,给予1、5、20μmol/L浓度的苍耳亭,利用WesternBlotting实验检测其对Dhs、Vimentin、Snail、VEGFR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苍耳亭与EMT过程中作用靶点均具有一定亲和力,其中与Dhs、Snail、VEGFR3的亲和力高于内源性物质,与Vimentin的亲和能力不及内源性物质;Western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苍耳亭显著下调Vimentin、Snail、VEGFR3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P〈0.05、0.01、0.001)。结论苍耳亭对肝癌侵袭转移关键因子E-cadherin、Vimentin、Snail、VEGFR3有明显影响,可能是其潜在靶点;分子虚拟对接和Westernblotting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能预先提示潜在靶因子。
简介:我们研究了以硫氧还蛋白还原酶为靶点的创新抗肿瘤药物—乙烷硒啉在不同剂量下,对小鼠H22肝癌肿瘤组织中的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主要考察了小分子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GSH),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重要的抗氧化物酶活性以反映H22肿瘤组织中的氧还状态。我们发现,GSH含量,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的降低,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升高,都和肿瘤生长抑制及乙烷硒啉的剂量密切相关。而谷胱甘肽还原酶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一些药物剂量下,有代偿性的活性上升趋势。过氧化氢酶几乎不受影响。最后,我们研究了肿瘤生长抑制率与这些肿瘤氧还因子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显示:乙烷硒啉可能是通过诱导氧化应激水平抑制小鼠体内H22肿瘤细胞的生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癌手术护理中应用围手术期循证护理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的1月至2021年的12月间我院收治的采用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80例开展研究,以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小组为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循证护理的小组为观察组,对于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生活质量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