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多年来,学生一直比较重视外语的学习,但是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学习效果与学习方法有关,究竟他们是怎样学习的,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学习效果不理想,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知道从何处下手去解决问题。在调研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教学实验。

  • 标签: 记忆方法 右脑功能 教学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分次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区大型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策略。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34例功能区大型动静脉畸形患者行分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位于额顶叶16例,额颞顶9例,颞顶叶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首次栓塞60%后,平均间隔2~3个月再次行栓塞,残留<20%的患者予以伽玛刀放射治疗,<10%者予以随访观察。结果经过2~3次的栓塞治疗,34例患者中完全栓塞者16例,残余10%以下者6例,残余10%~20%者12例。随访半年,本组患者均无严重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结论分次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动静脉畸形的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分次栓塞 动静脉畸形 功能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针刺治疗前后脑区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值的改变,探讨针刺治疗MCI患者的中枢机制。材料与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MCI患者运用原络通经针法治疗(共28 d),临床疗效评价使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并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利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分别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 ,rs-fMRI)检查,对获得的图像数据应用功能磁共振静息态数据处理助手(data processing assistant for resting-state fMRI ,DPARSF)软件进行预处理得到ALFF影像学指标,再运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12)和xjView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及结果呈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针刺治疗后MMSE和MoCA两种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 <0.001),治疗后分值增高。相比治疗前,针刺后MCI患者ALFF值增高的区有右侧海马旁回、左侧丘脑、右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ALFF值减低的区有左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顶上小叶。结论MCI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多个区ALFF值发生改变,针刺增强了与认知功能相关区的神经活动,同时也使治疗前功能活动增强的代偿区ALFF值下降,推测针刺治疗MCI是通过调节多个区的神经活动而改善患者症状。

  • 标签: 针刺 原络通经针法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康复护理对梗后遗症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8.01-2019.01,1年以内在我院进行治疗梗后遗症运动功能恢复的患者 60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3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 30例,康复护理)。护理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梗后遗症运动功能恢复皆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使用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恢复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更良好, FMA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康复护理对梗后遗症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能够帮助患者,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梗后遗症 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睡眠-清醒-睡眠麻醉功能区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 53例该类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规范术前宣教流程及内容,对患者进行麻醉手术过程中需要患者配合的要求及具体事宜,使患者掌握配合要领,消除恐惧心理,顺利配合术中觉醒的各项功能测定;摆放适宜的手术体位,利用透明的无菌单建立有效的无菌屏障,保障无菌范围及便于术中唤醒时观察,做好唤醒时段气道管理及应急情况处理,麻醉护理、体温维持等护理措施。结果 53例清醒麻醉功能区手术患者最大程度切除病灶,功能完整,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规范的术前宣教保、正确的手术体位与铺单的改进、医护一体的默契配合保障手术安全与疗效。

  • 标签: 清醒麻醉 术中唤醒 脑功能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重症挫裂伤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本次将我院于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84 例重症挫裂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 42 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42 例则采取舒适护理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 1 )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项生活质量功能指标评分上,护理后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 P < 0.05 )。( 2 )在护理总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 95.24% ,与对照组的 71.43% 比较明显更高( P < 0.05 )。 结论 重症挫裂伤患者采取舒适护理方法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改善,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所以,具备推广及使用的价值。

  • 标签: 重症脑挫裂伤 舒适护理 功能恢复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后大鼠认知障碍及肠黏膜屏障损伤之间的相关性,量化分析慢性低灌注所致实验大鼠认知行为改变,以及肠黏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与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慢性低灌注组(CCH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15只大鼠。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CCH模型,SHAM组大鼠只分离颈总动脉不结扎。4周后采用旷场实验、物体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情绪唤醒能力,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情况,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回肠组织OPN表达水平,ELISA实验检测大鼠血清OPN水平。采用SPSS 23.0及GraphPad 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旷场实验:与SHAM组[(28.70±10.70)次,(1 030.45±81.51)cm]比较,CCH组大鼠站立次数和运动总路程[(16.70±7.13)次,(736.64±136.71)cm]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4.16,均P<0.05);物体辨别实验:CCH组大鼠的辨别指数(0.44±0.26)低于SHAM组(0.9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P<0.05);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显示,组别和时间主效应均显著(F=383.36,153.87,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与SHAM组比较,CCH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增加(均P<0.05);空间探索实验显示,与SHAM组[(7.20±1.81)次,(9.96±2.95)s]比较,CCH组大鼠穿越次数[(3.00±0.82)次]减少,穿越潜伏期[(29.70±6.28)s]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7.04,均P<0.05)。肠道黏膜病理评分,与SHAM组[(1.98±0.34)分]比较,CCH组评分[(4.52±0.27)分]更高,肠道黏膜损伤更重(t=18.53,P<0.01);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与SHAM组(125 028.58±33 077.39)比较,CCH组肠道上皮细胞间的claudin-1累计光密度(47 154.50±7 507.29)降低(t=-16.10,P<0.01);免疫蛋白印迹实验,与SHAM组(0.38±0.11)比较,CCH组肠道OPN表达含量(1.20±0.95)增加(P<0.05);ELISA实验,与SHAM组[(3.42±0.66)μg/L]比较,CCH组血清OPN含量[(14.92±1.45)μg/L]明显增加(P<0.05)。认知受损程度与肠黏膜上皮claudin-1表达量、血清OPN含量间均呈负相关(均P<0.01);肠黏膜上皮claudin-1表达量与血清OPN含量呈负相关(r=-0.952,P<0.01)。结论CCH可引发明显的大鼠认知功能受损及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血清OPN或可作为CCH致大鼠认知损伤及肠道黏膜屏障破坏的潜在血清学标志物。

  • 标签: 慢性脑低灌注 认知障碍 肠黏膜 骨桥蛋白 Claudin-1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脑血管患者认知功能白质损害两者的关联。方法选择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之中,在我院治疗脑血管患者200人。把患者根据Fazek-as标准分成中重度白质损害(46人)、轻度白质损害(11人)以及无脑白质损害(143人),对其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认知功能,并把这三组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在200名患者当中,中重度白质损害患者的年龄和其他相比更高,他们的MMSE评分以及MoCA评分都和其他两组明显更低,组中对比的差异性明显,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患者的白质损害程度根据年龄的提升而提升,同时认知功能随着降低。

  • 标签: 脑血管病 认知功能 脑白质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探讨失眠障碍患者大脑半球间同伦功能连通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诊的失眠障碍患者54例为病例组,男16例、女38例,年龄(42±12)岁。招募健康志愿者56名为健康对照组,男21名、女35名,年龄(38±11)岁。病例组行多导睡眠监测,所有受试者行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和rs-fMRI扫描。计算基于体素的镜像同伦连接(VMHC)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统计比较两组的组间差异,与失眠病程、神经心理量表和多导睡眠监测行相关分析,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s-fMRI各参数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双侧颞中回VMHC低于健康对照组(t=-4.276,P<0.05)。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小脑小叶Ⅳ~Ⅴ及左侧小脑小叶Ⅷ(t=4.719、5.297、6.044、4.129,均P<0.05)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与对侧颞中回(t=-4.139,P<0.05)间功能连接减弱。病例组颞中回的VMHC值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r=0.288,P=0.035)、蒙特利尔认知评分(r=0.283,P=0.038)呈显著正相关;左侧颞中回与右侧小脑小叶Ⅳ~Ⅴ间功能连接与睡眠潜伏期呈正相关(r=0.302,P=0.027)。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间的功能连接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结论失眠障碍患者存在半球间信息交流和整合障碍,双侧颞中回的半球间协同性受损及其与多个区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其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神经病理机制及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

  • 标签: 入睡和睡眠障碍 磁共振成像 脑损害 慢性
  • 简介:摘要脑肿瘤患者放疗后常出现神经毒副反应,如认知功能障碍等,即使颅外肿瘤如头颈部肿瘤等患者放疗后也可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这类功能的下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明确脑部放射治疗使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非常重要。目前认为,电离辐射导致认知功能损伤,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与海马神经发生下降、微环境的改变、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管损伤及血脑屏障破坏、树突形态及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改变等相关。本文现围绕电离辐射导致认知功能损伤主要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脑肿瘤 电离辐射 认知功能障碍 机制
  • 简介: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其疗效已被国内外医学界所认可,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使无创性研究针灸对人脑活动的效应成为可能,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打开一扇新的窗口,开辟了新的途径。

  • 标签: 脑功能成像 针灸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白质病变(WML)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收治的68例WML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应用与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分级量表(ARWMCRs)对WML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分析不同病变部位ARWMCRs评分及总分与认知功能总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病变部位ARWMCRs评分与认知功能各子项之间的关系。结果68例WML患者不同部位病变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额区、顶枕区、基底节区及颞区,幕下区未发现白质病变。除基底节区以外,其余区域ARWMCRs评分及总分均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其中左额、右额、左顶枕及右顶枕区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最强(rs=-0.388、- 0.479、- 0.418、- 0.502,均P<0.01)。WML患者左额区与语言、抽象及定向力呈负相关(rs=-0.479、- 0.324、- 0.288,均P<0.01);右额区与视空间执行功能、记忆力、语言、抽象及定向力呈负相关(rs=-0.324、- 0.272、- 0.459、-0.382、- 0.352,均P<0.05);左顶枕区与视空间执行功能及记忆力呈负相关(rs=- 0.287、- 0.270,均P<0.05);右顶枕区与记忆力、语言、抽象及定向力呈负相关(rs=- 0.366、- 0.289、- 0.260、- 0.307,均P<0.05);左颞区与语言、抽象及定向力呈负相关(rs=- 0.248、- 0.372、- 0.608,均P<0.05);右颞区与抽象及定向力呈负相关(rs=- 0.525、- 0.465,均P<0.01);右基底节区与定向力及记忆力呈负相关(rs=- 0.455、- 0.275,均P<0.01);左基底节区与MoCA各子项无相关性。结论WML患者额区及顶枕区白质病变最严重,这两个区域病变所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范围也最广。

  • 标签: 脑白质病 认知障碍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认知康复治疗对放射性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存在问题。方法回顾性研究既往63例确诊为放射性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是否接受认知康复治疗分为治疗组(认知康复治疗+神经营养药物34例)和对照组(神经营养药物29例)。治疗组除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外,每天认知康复治疗2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2周。每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检查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oCA评分、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MoCA总分和MMSE总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0、3.18, P<0.01)。而且在视空间、命名、注意、抽象思维、延迟回忆、定向各方面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1、-3.09、-3.18、-2.57、-3.52、-3.39,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辅以认知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放射性病患者的认知能力。

  • 标签: 放射性脑病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临床分型的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性瘫痪患儿218例,回顾性统计其临床分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情况,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218例性瘫痪患儿临床分型中,居前三位者依次为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偏瘫,占比分别为34.86%(76/218)、28.44%(62/218)、22.48%(49/218)。GMFCS分级中,痉挛型偏瘫集中于Ⅰ、Ⅱ级,痉挛型双瘫集中于Ⅰ、Ⅱ、Ⅲ级,痉挛型四肢瘫集中于Ⅳ级、Ⅴ级,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集中于Ⅲ级、Ⅳ级,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79,P<0.05)。结论痉挛型性瘫痪较常见,痉挛型偏瘫患儿为低级别GMFCS,痉挛型四肢瘫患儿GMFCS高级别占比偏高。

  • 标签: 瘫痪 痉挛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对梗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6例梗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中医穴位按摩护理方式,对比其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以及护理满意度显著更优,P<0.05。结论:在肢体功能方面对梗后偏瘫患者采用中医穴位按摩护理效果更好。

  • 标签: 中医穴位按摩护理 脑梗后偏瘫患者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梗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本院2020年8月~2022年3月住院的7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对比两组运动功能。结果 观察组病患在经过1个月的康复护理之后,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患(P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梗后遗症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共计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BL指数、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P<0.5)。结论: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梗死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

  • 标签: 脑梗塞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梗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策略及作用观察。方法 自我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分组研究,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加强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对比运动功能水平。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梗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脑梗死 后遗症 运动康复护理
  • 作者: 万海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31期
  • 机构: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中医医院,江苏 淮安 211600
  • 简介:目的:研究在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开展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病例筛选我医院接收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8例,运用电脑随机选取法将入选的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则添加功能障碍治疗仪,详细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最终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结论:将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对于促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尽早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发挥着重要性作用。

  • 标签: 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脑功能障碍治疗仪;康复训练;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单次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2020年7~11月选取MCI患者40例,随机分为iTBS真刺激组和iTBS假刺激组,每组20例。iTBS作用靶点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基线期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进行评估。在两组单次干预前后,分别采集5 min静息态脑电图(resting-state electroencephalography,rsEEG),计算功能连接的相位延迟指数(phase lag index,PLI),并绘制功能连接矩阵图。统计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数据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MoCA、MMSE、ADL、HAMD和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TBS真刺激组中,与治疗前[0.140(0.133,0.144)]相比,治疗后β频段PLI[0.146(0.136,0.167)]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增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央区(C3/C4-T7/T8)。iTBS真刺激组iTBS治疗后α频段PLI[0.286(0.241,0.359)]与iTBS治疗前[0.251(0.232,0.299)]相比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iTBS可使MCI患者功能连接增加,iTBS作用于左侧DLPFC可以有效地调节MCI患者的功能连接,这可能揭示了iTBS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

  • 标签: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功能连接 相位延迟指数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